凌晨四點的菜市場門口,李美蘭佝僂著背在垃圾桶翻找爛菜葉,手腕上價值兩萬的翡翠鐲子沾滿泥垢。這個每月退休金過萬、存款七位數的退休教師,正經歷著中國4000萬空巢老人共同的困境。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數據顯示,72.6%的城鎮老人主要經濟來源為退休金,其中23.4%每月需補貼子女。李美蘭的兒子在深圳購房時,她掏出全部積蓄付了首付,如今每月還要轉8000元'房貸補貼'。
'家里三個外孫的奶粉錢、補習費、保險費都從我賬戶走。'顫抖的銀行流水顯示,近五年她累計支出187萬元,賬戶余額僅剩3.2萬。去年做心臟支架手術時,她悄悄辦了出院手續——卡里錢要留給孫子報國際夏令營。
這種現象被社會學家稱為'親情經濟綁架'。上海社科院調查表明,63%的中青年承認定期接受父母經濟援助,28%的子女認為'父母的錢遲早都是我的'。短視頻平臺#帶薪保姆#話題播放量達9.8億次,揭露了多少老人正在用養老金供養'巨嬰'。
更令人心酸的是情感剝削。李美蘭女兒每周固定三次視頻通話,內容永遠是'媽,鋼琴課該續費了'。當老人試探著說想吃頓蝦餃,收到的卻是冷冰冰的'您腸胃不好別亂花錢'。那些被掏空的養老金,買不來病床前的一杯溫水。
北京老年法律援助中心數據顯示,涉及經濟糾紛的贍養案件五年激增300%。有的子女為爭奪財產將父母告上法庭,有的在榨干積蓄后將老人送進廉價養老院。存款數字成了親情的照妖鏡,照出人性最不堪的模樣。
當我們批判'養兒防老'過時,可曾看見無數老人正被困在'養老防兒'的囚籠里?那張存折里消失的數字,何嘗不是父母被寸寸啃噬的余生?當親情變成明碼標價的交易,我們該如何守護生命最后的尊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