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排鋪滿畢業照的照片墻映入眼簾,一位老人指著照片上泛黃的身影,興致盎然地辨認:這是我,這是張興棟,當年是個費頭子,現在是院士了……4月12日,成都七中迎來120周年校慶。經由老照片的“昨日重現”,也翻出許多不為人知的七中“彩蛋”。
四川日報 ,贊18
每每我們談及四川,總離不開熱辣美食、雪山美景、頑皮熊貓、詩詞歌賦、《哪吒》、《科幻世界》,但其實蜀地人文的沃壤、科學星火的搖籃,更值得關注。四川眾多學府中,就有這樣一張特別的書香名片——成都七中。
是什么塑造了一所學校120年的生命?是什么穿透時空,讓人們因為一所學校記住了一座城市?是怎樣的智識璀璨,沉淀成為光陰里的瑯瑯誦讀、靜夜筆耕?
他們之中,既有李蔭遠、陳家鏞、唐明述、蒲富恪等院士校友在學術領域奠基開拓,又有何多苓、阿鯤、劉戀、呂玲瓏、田羽生等校友在藝術文化領域一次次摸高,還有李飛飛、田奇、陳睿、王小川、楊璐菡、周濤、李英睿、虞南方等校友在科技前沿不懈創新突破。
穿越兩個甲子看成都七中,我們看見春華秋實的浪漫,更看見桃李天下的豐碩。
何以七中,七中何為?名校應該“名”在何處?不只是名在歷史、名在榮譽、名在成績等,更應該名在胸懷、境界和責任擔當。
時光沉淀學校文化,學校文化塑造師生的精神長相。120年的成都七中,積淀了優秀的學校文化。從“酌古準今,闡揚學界,明體達用,陶鑄國民”的辦學初心到“啟迪有方、治學嚴謹、愛生育人”的辦學傳統,從“為學,要博雅而嚴謹;為人,要把持住義利之辯;歸到品格,則力戒浮躁、極反媚俗”的精神追求到“人文滋養,個性成長;信念鑄魂,志趣引航”的育人價值觀,從“以人為本,重在發展”的“三體”教育思想到“全球視野,中國脊梁”的培養目標,讓成都七中成為無數參訪者走近研究的教育樣本,成為他們到訪成都的又一站。
教育改革需要排頭兵。20世紀80年代,成都七中在全校展開教育大討論,共同探討叩問:教育的本質是什么?培養什么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隨之而來的,是數十年來堅守的以學生為本“三體”教育理念的扎根落地,即面向全體、全面發展的整體教育;追求差異發展、促進個體、人人成才的個體教育;實現學生是學習發展主體的主體教育。著眼未來、兼容并包,確保了成都七中代有才人出。
多年以后,已經成為中國杰出人文社會科學家的沈際洪憶及這段求學時光,除了感嘆成都七中的老師們教書厲害,更感嘆成都七中自由包容的氛圍——“相信每一個人都有成才的可能,這是七中‘真教育’的精髓之一。”支撐這番判斷的,除了沈際洪自身的成就,還有與他同批次的同學中,有一個班就走出了葉尚福、張興棟兩位院士。“一班兩院士”的傳奇至今仍是教育界的美談。
成都七中校園一角 圖據成都七中
究竟什么是名校?名校應該“名”在何處?這個問題應該問一問成都七中的老師和學生們。
名在校長:這里是杰出校長們的“夢工廠”。第4任校長龔向農曾是清朝舉人,被稱為一代“碩儒”;第9任校長張佐時畢業于北平師范大學,是中國第一代教育學碩士。歷任校長與老師們一道,為學子們打造了一座“象牙塔”。在4月12日舉行的120周年校慶上,仍有老師為學子們送上囑托:“不管世界發生了什么事,都不要忘記學習。”
名在教師:對于青年教師來說,成都七中也是一個精進他們能力的“試驗場”。“老帶新”“熟帶生”是每一位老師的“必修課”。曾經有一位老校長提出“如果教師要給學生們一碗水,他至少要有一桶水”。裝滿自己這只“桶”,讓他們不斷學習和精進自己的技能,這何嘗不是一種“成長教育”?
名在學生:學生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著教育對于他們的影響。老百姓中有一個說法:成都七中是游樂場。雖然是句玩笑,但卻是成都七中的寫照。在這里,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書本上的知識,也找到了自己獨特的“精神內核”。那是對于自我的認知以及對他人的尊重:在七中,你學習好,大家認可你;球打得棒,大家為你喝彩;你會修自行車、修手表,大家也會覺得你很棒!因此,從這里走出了9位兩院院士,走出了世界人工智能領軍人物李飛飛,走出了嗶哩嗶哩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陳睿,還有來自七中又回歸七中的“全才型”老校長解子光。
只有因材施教的教育,才能培養出不拘一格的人才。成都七中用她的120年歷程,向人們說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優秀的方式從來不止一種。
校友報告會現場 圖據成都七中
“審是遷善,模范群倫”,成都七中的8字校訓背后,鐫刻著這所中學止于至善的辦學追求,更鐫刻著兼濟遠近的辦學胸懷。
一所好的學校,能夠將一座城市點染成踐行優質教育資源和先進教育理念的“墨池”。對于四川人來說,成都七中早已不局限于成都林蔭街上的那一所學校,她更是一張關于教育的“招牌”,代表著優質教育資源的匯聚與流動。迄今為止,成都七中教育集團已經有了26所學校、32個校區。成都七中的育人理念、育人經驗,已經成為當下這片土地上關于教育的一種共同語言,參與到對一城青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之中。
一所好的學校,也能夠超越地域與時間的限制,播種夢想的種子。2018年12月,一篇名為《這塊屏幕可能改變命運》的文章曾刷屏一時。文章聚焦成都七中從2002年啟動的全日制遠程直播教學,利用互聯網,成都七中將自身的優質教學資源投射到無限遠方。從四川的山區到甘肅的戈壁,從廣西的村寨到新疆的牧場,13個省區市、371所教育薄弱地區中學的近10萬名學生,與七中學生同上一堂課,共享優質的教育資源。每天全國各地近9000名教師與成都七中的教師一起協作教學。用這些更廣義上的七中學子的話說,是七中的網課讓他們“擁有了更多成長的可能性”。
成都七中校園一角 圖據成都七中
“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對于120歲的成都七中來說,最光榮的事情應該就是一代又一代的學生成才,而最欣慰的事情或許在于超越校園的圍墻,更多優秀學生有了“七中學子”的心理認同。
心之所向,無問西東。學校為夢想插上翅膀,而夢想則讓一所擁有120年歷史的老校永遠葆有青春的力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