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們來說說,人類為什么總是在該退出時選擇硬撐?讓我們從一個發生在珠穆朗瑪峰上的故事說起。1996年,有三位登山者:斯圖爾特·哈奇森、約翰·塔斯凱和盧·卡西希克。當他們距離珠峰頂峰只有不到三小時路程時,做出了一個決定:放棄登頂,轉身下山。為什么?因為他們牢記著,向導在出發前定下的“關門時間”是下午1點。關門時間的意思就是,必須在這個時間前登頂,如果在1點以后下山,下山過程中就可能遭受疲勞、缺氧、凍傷、天氣變化等等危險。對于登珠峰來說,下山比上山更危險,下山時死亡的人數是上山時的8倍多。
當時,那三個人看到,已經快11點30分了,即使繼續前進也不可能在1點前登頂。于是他們安全返回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平淡無奇,甚至有點無趣。但事實上,如果你讀過關于珠峰的書或看過相關電影,你一定“接觸過”這個故事,只是完全不記得這三個人。因為在同一天,他們的隊長羅布·霍爾帶著另外幾位登山者繼續向上,沒有遵守關門時間,最終在下山的時候全部葬身雪山。悲劇性的結局讓后者成了廣為傳播的故事,而明智選擇退出的三人卻成了“隱形人”。所以這個故事就很清晰地展現了: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往往只關注、只記得那些“堅持到底”的故事,而常常忽視了那些“適時退出”的智慧。但是,這種智慧,有時候是能幫你保命的。
那么,是什么讓我們經常做不到適時退出?是什么讓我們如此難以割舍,即使知道應該退出也要死撐?行為經濟學家給出的答案之一是:沉沒成本效應。我們對它應該不陌生。1980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理查德·塞勒首次系統地研究了這種現象。他發現,當人們在決定是否繼續某個行動時,總是會不由自主地考慮已經投入的資源——不管是金錢、時間、體力還是感情。這完全違背了理性決策的原則。因為從理性角度看,我們只應該考慮未來的收益和成本,而不是糾結于已經無法收回的投入。
但是,這種非理性傾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想象一個簡單的場景:你要去看一個戶外的樂隊演出,但演出當天,天氣很冷,還預計要下一整夜的雨。那么,你去不去呢?如果你手里的票,是朋友送你的,那么你很可能就會選擇不去。但如果是你自己花了95美元買的票呢?那你就會更可能選擇去看演出,因為“不去的話票就白買了”。票價越貴,這種“不甘心”的感覺就越強。就像登珠峰,已經付出的越多,越靠近山頂,就越不想放棄。“沉沒成本不該影響決策”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但這本書要提醒我們的是,光是知道,并不能幫我們擺脫它的影響。有的人會告訴你一個對付沉沒成本的方法:在做決定時,假裝之前的投入不存在,重新思考“如果現在是一個全新的選擇,我會怎么做?”
但研究表明,這種方法其實并不怎么有效。在一個關于營銷預算分配的實驗中,即使要求參與者“重新決策”并列出利弊清單,他們仍然會不自覺地受到之前投入的影響。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的可怕之處:它不是一個簡單的計算錯誤,而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認知偏差。僅僅知道它的存在,甚至,有意識地通過“重新決策”來規避它,都不能真正擺脫它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