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葡萄牙西南部的 Silves 市,每年十一月,原本寧靜的氛圍都會被機械的轟鳴聲打破。來自全球各地的越野摩托車手齊聚于此,他們滿心期待著裁判揮旗的那一刻。當引擎發出咆哮,摩托車如同鋼鐵巨獸,載著車手沖向近乎垂直的巖壁。這就是被稱作 “不可能攀登” 的 Subida Impossível 賽事,僅僅 110 米的賽道,卻濃縮了人類百年來挑戰重力法則的執著。
在被烈日曬出龜裂紋的石灰巖斜坡上,平均 80% 的坡度只是參賽的基本門檻。車手擰動油門時,前輪帶起的碎石在空中劃出拋物線,時刻提醒著人們,這里的地形傾斜度已接近 42 度的物理極限。賽道最窄的地方,甚至比摩托車把的寬度還小,巖石表面風化形成的紋理就像天然的陷阱。2016 年,Jo?o Louren?o 的冠軍夢就被一個突起的巖楔終結了。當時他的前輪率先到達終點線,但后輪偏離賽道邊界五厘米,最終被取消了資格。
對于參賽的車手來說,真正的對手不是其他競爭者,而是始終存在的地表引力。賽事規則看似殘酷卻也公平:車手可以在賽道的任意位置跌落,只要雙腳沒有觸碰到地面,就還有晉級的資格。去年的冠軍 Luís Rom?o,在巖壁上留下了 72.5 米的紀錄,這背后是后輪十一次打滑空轉,還有三次差點墜崖的驚險救車。當它最終因為燃油耗盡而跌落時,摩托儀表顯示油門已經持續全開 47 秒,這相當于讓發動機在接近熔點的狀態下持續運轉。
賽事主辦方 Albufeira 摩托車俱樂部的技術總監透露,他們每年都要提前三個月清理賽道上像積雪一樣多的碎石,但會特意保留那些突起的巖層結構。“這里不是普通的運動場,更像是一個地質博物館。” 賽道地質報告顯示,這片巖層形成于侏羅紀晚期,經過千萬年雨水的侵蝕,表面呈現出蜂窩狀,這讓輪胎的抓地力處于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車手們必須在 “油門太猛導致打滑” 和 “油門不足被重力拉下去” 之間找到極為精準的控制。
巖石帶來的挑戰還不止如此。2019 年的賽事中,奪冠熱門車手 Pedro Silva 在 60 米高度時,遇到巖層斷裂,一塊桌面大小的石灰巖突然崩塌。車載記錄儀顯示,他在 0.8 秒內完成了三次重心轉移,通過側滑的方式橫移了三米,找到了新的著力點。這種本能的救車反應,被機械師們稱為 “懸崖芭蕾”,每一個動作都要承受相當于自身體重五倍的沖擊力。
當觀眾為成功登頂的車手歡呼時,更多的車手正在接受失敗。賽事醫療組的記錄顯示,平均每屆比賽會有 15 例輕度腦震蕩和 32 處骨裂傷,但奇怪的是,從未發生過嚴重的事故。就像三屆參賽者 Marco Ferreira 說的:“在那么陡的斜坡上,一旦失誤,重力會立刻把你帶走,反而來不及造成太嚴重的傷害。” 他的戰車陳列在賽事博物館里,右側車架上還留著與巖壁摩擦產生的螺旋形金屬熔痕。
夜幕降臨,完賽的車手們常常聚在營地,分享他們的特殊裝備。用航空鋁鍛造的腳踏板上布滿了鯊齒狀的凸起,這樣在鞋底打滑時還能勾住巖石;定制油箱的棱角被磨成了圓弧形,避免跌落時撞擊胸腔;甚至有的車手在護頸裝置內層植入了記憶海綿,為的是在連續顛簸中保持頸椎穩定。這些凝聚著傷痛經驗的改裝件,構成了現代攀爬摩托車的進化歷程。
當最后一縷陽光消失在地平線,月光灑在賽道上,上面還散布著未干的機油和輪胎碎片。不知哪位車手留下的剎車油在巖壁上蜿蜒成銀色的軌跡,就像人類向重力法則發出的挑戰書。賽道上的每一個凹陷和劃痕都在提醒我們:有些極限的存在,就是為了讓我們不斷去觸碰,但永遠不會被它征服。
照片由Pexels提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