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乙肝疫苗免疫規劃接種的深入推進,我國的乙肝發病率已經大大降低,乙肝“新發”的“增量”問題得到較好的解決。但我國是人口大國,疫苗接種工作開展之前就存在的高發病率,乙肝“存量”患病人數依舊龐大。
4月10日至12日,由廣東省肝臟疾病研究所、廣東省精準醫學應用學會等聯合主辦的2025年大灣區肝病國際論壇暨消除病毒性肝炎大會在穗召開。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院長孫劍教授透露,隨著不少乙肝創新藥物加速開展臨床試驗,乙肝臨床治愈研究取得重大突破,二期藥物試驗治愈率接近40%。大灣區正通過推廣功能性治愈門診、加速新藥研發及創新早篩模式,引領全國向“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炎”目標邁進。孫劍強調,當前需提升7500萬乙肝感染者診斷率,并呼吁公眾主動參與篩查,共筑肝炎防治防線。
乙肝功能性治愈門診:
理念推廣與患者招募并進
“現有藥物難以突破功能性治愈,但新藥研發已現曙光?!睂O劍指出,目前乙肝治療依賴上市超10年的“老藥”,僅能控制病毒復制,治愈率極低。然而,全球多中心臨床試驗數據顯示,部分在研新藥已進入三期臨床階段,其中二期試驗藥物治愈率達30%-40%。
為加速新藥落地,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等多所廣東省內的醫療機構正大力推廣功能性治愈門診,核心目標是吸引更多患者加入臨床試驗。孫劍解釋,新藥研發需大量受試者驗證療效,若患者參與不足,藥物上市周期將大幅延長。目前,國內最快進入三期臨床的藥物仍需等待3-5年,但“治愈乙肝”已從愿景走向可期現實。
顛覆性藥物突破:
二期臨床試驗治愈率近40%
乙肝治療領域近年迎來里程碑進展。孫劍提到,2023年發表于《新英格蘭醫學雜志》的全球多中心研究顯示,某二期臨床藥物可實現30%-40%的乙肝治愈率,為迄今最高紀錄。該藥物通過靶向病毒復制關鍵環節,顯著降低表面抗原水平,部分患者甚至達到“功能性治愈”標準(即停藥后病毒持續陰性)。
盡管該藥尚未上市,但孫劍認為,這一成果標志著乙肝治療從“控制”轉向“根治”的轉折點。南方醫院作為國內肝病診療高地,正積極參與國際多中心三期臨床試驗。孫劍預估,若研發順利,未來3-5年將有突破性藥物問世,屆時乙肝治愈率有望進一步提升。
廣東丙肝干預依從性高:
但病毒性肝炎早篩依賴“全民行動”
除乙肝外,丙肝干預的“廣東模式”同樣成為大會焦點。孫劍介紹,丙肝治療費用經醫保報銷后,患者自付部分僅需數千元,且3個月療程即可實現95%以上治愈率,“經濟原因已非治療障礙”。目前,廣東丙肝患者治療依從性超90%,核心挑戰仍在于提高篩查覆蓋率。
針對早篩,孫劍提出“雙路徑”:一是發現全國約7500萬乙肝感染者中80%的“隱匿人群”;二是通過定期監測識別肝癌高風險患者。他坦言,AI技術雖能輔助分析醫療數據,但受限于信息孤島,效果大打折扣。因此,需政府、機構與個人合力:政府推動普篩,醫院優化數據共享,而“健康第一責任人仍是自己”。
“一滴血、10元錢,就能完成乙肝篩查?!睂O劍呼吁,公眾應主動檢測,早篩早診是阻斷肝炎進展為肝硬化、肝癌的最有效手段。
采寫:南都記者 王道斌 通訊員 楊芳 鄧淑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