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團隊的新作——傳統色彩人文紀錄片《尋色中國》4月11日起上線,這是拍了十幾年美食紀錄片的陳曉卿所做出的全新嘗試。攝制組歷時一年,行走在中國許多個城市村莊,記錄下諸多傳統色彩技藝和與色彩有關的故事。
《尋色中國》截圖
《尋色中國》希望能夠探索色彩里的中國智慧,紀錄片以六個主題色系構建敘事框架,每集都聚焦于一種中國傳統色彩的獨特文化內涵。其中,“煌煌國色”展現帝王專屬色彩如何演變為民間紐帶;“神顏莫測”揭示中國人通過色彩與天地溝通的智慧;“她的色號”打破刻板印象,探索女性與色彩的深層聯結;“我見青山”呈現自然色彩的人文轉化;“花花鄉野”捕捉民間生活的鮮活色彩;“奇色何尋”則探尋傳統色譜中的另類存在。
第一集《煌煌國色》從帝王之色——黃色講起,如何在各種植物中獲取深深淺淺的黃色,以及工藝難度極高的緙絲技藝;從巍峨的紫禁城進入到煙火人間,接下來講述的是在中國影響力無遠弗屆以至于即便是皇家也無法獨享的紅色,并由紅色講到書法家華戈。與紅色在民間的張力相似,香港的街頭到處都留有華戈書寫的牌匾,此外,他也為近百部電影題寫片名,他的字,總是能與電影中的故事、與各類香港食肆相得益彰。
《尋色中國》截圖
《尋色中國》截圖
手工藝者的身影、面孔、手部細節穿插在滿屏高濃度的色彩、器物等精致的細節中,他們構成紀錄片中極具故事性和情感意蘊的部分。在最近的一次分享活動中,華戈也來到現場,他談道,自己寫字已經幾十年,今年已經是77歲的老人家,“但是我對中國文化充滿熱情。比方說,我寫電影名字,每一部電影都需要不同的主題,如果同一個主題,你就沒有那個感覺。每一個行業的主題也都不一樣,比方說酒店、旅館,寫出的字要給人家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但是比方說武術館,就要用北魏體,寫出來有刀槍劍戟的感覺,如果是美發沙龍,又有一種西方的藝術感覺。”
以字、以色彩見人物見性情,陳曉卿說:“從華戈的字中,我們好像能看到一個時代的精神勁兒,昂首信眉,敢打敢拼。”
《尋色中國》截圖
《尋色中國》截圖
接踵而至的是與中國各類傳統器物相伴相生的顏色——青花瓷的青色,以及漆器的黑與紅。
《尋色中國》不僅探索色彩與中國人生活方式的深層聯系,同時也體悟著獨特的東方哲思。比如第一集中,青赤黃白黑五種顏色就是“中國傳統色”中五種最重要、歷史最悠久的代表,它們代表著一種五行運轉、天人合一的觀念。
《尋色中國》截圖
而第一集的最后部分探討了中國人的時間觀,中國人習慣將速朽的、短暫的東西凝固為永恒,并為之命名。
《尋色中國》截圖
據執行導演郭安介紹,團隊從17個候選故事中選出4個最具感染力的案例進行第一集“煌煌國色”的拍攝。運用動畫、版式設計等表現手法,將古籍中記載的“玄”等傳統色名轉化為生動的動態影像。在拍攝過程中,團隊尤其重視色彩與環境的關系處理,比如通過精心設計的暖光來襯托青花瓷的古典美感,從而賦予傳統色彩更加豐富的敘事內涵。
《尋色中國》截圖
陳曉卿將美食與色彩的文化屬性類比,認為二者皆是連接人與世界的感官窗口。“《尋色中國》希望用影像語言喚醒大眾對傳統美學的感知,助力中國文化傳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