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給Joshua哥哥做了小升初的非穗籍學生的積分登記,作為一個香港籍兒童,我們從國際學校回到公立教育體系,竟然一眨眼就3年多了。
我問哥哥:“你覺得回來公立體系學習,如今看來是一個正確的決定,還是對你來說,是有遺憾或者后悔的決定啊。”
哥哥說:“媽媽,我覺得相當正確,我喜歡中國的教育體系。”
這句話真讓我百感交集。
我們在三年前轉體制,雖然一回來就遇到了雙減政策,但這幾年還是深深扎下了根,打好了基礎。
今天寫這篇文章,是想聊聊我這幾年觀察到的一個現象。
我看到不少家庭正在慢慢轉變。
從最初對“雙減”的焦慮、新政策的迷茫,到如今積極開始思考適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這樣的家庭越來越多。
這是一個很好的趨勢,因為——
未來這幾年,將是在因材施教、順勢養育理念滋養下,孩子們成長的最好時光。
讓我們把記憶回溯到3年前的雙減政策。
當時雙減直接帶來的行業巨痛,中國教育甚至一度被說“完蛋”了……
有些家長更迷茫了,以前至少是在“要不要報補習班”的搖擺,“雙減”后連“孩子課外班要怎么選”都不確定了。
壓力在表面上“減”了,迷茫卻“反彈”了。
這背后,其實是雙減撕開了一個更本質的問題:
沒有外部作業的時候,
我們的孩子靠什么來學習?
正如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強調的——
“雙減減的是孩子的學業壓力與作業負擔,而不是家長的家庭教育責任;
“雙減”不意味著家長可以“躺平”,而是反過來要回歸本位,要凝心專注于家庭教育應有的擔當。
——摘錄自廣州市教育局主辦的
教育研討會發言
是的,雙減這幾年,家庭教育的差距,成了隱秘的“賽道”。
雙減這幾年,可能你也觀察到了,孩子學習狀態的差異非常大。
現在校內成績區分度太低,絕大部分孩子都是中上成績水平。
我閨蜜家孩子三年級,上周數學考了97分排名倒數第三,回到家就跟爸媽哭鼻子,難受得要命。
我看到很多成績還不錯的孩子,也很容易陷入迷茫:
他們不像學困生那樣能引起父母老師的特別關注,但又不知道如何才可以讓自己更上一層樓。
很多孩子表面一切正常,卻在關鍵的人生規劃期拿不出主見,缺乏自我驅動力和批判思考能力。
上周,便有一個家長來找我咨詢,單從孩子的課外競賽成績來看,那是相當不錯的。
目前孩子也是五年級下學期,下一年升六相當關鍵,媽媽也想鼓勵孩子再努力一下,爭取去個更好的中學。
可是孩子從寒假開始卻沒有什么學習動力了,孩子只想玩游戲,學習也停滯不前。
想過勸說孩子,孩子直接回嘴一句“與其做鳳尾,不如當雞頭”,這態度把爸媽咽著了。
家長問我是什么原因的時候,我詢問道:
平時是否很少跟孩子討論
和學習有關的心理議題?
這一現象并非中國獨有。
斯坦福大學前任新生教務長朱莉·里斯科特(Julie Lythcott-Haims)在她的著作《如何讓孩子成年又成人》一書中提到,她接觸到的很多名校學生履歷驚人:滿分成績、各種獎項、豐富活動……但交流起來卻發現——
年輕人習慣去完成大人布置的清單,卻很少思考哪些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在另一項針對美國青少年的研究中,斯坦福大學教育學教授威廉·達蒙(William Damon)發現,只有約20%的高中生能夠清晰地闡述自己學習的目的。
其余大多數要么茫然無措,要么僅僅抱著模糊的夢想。
可見,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青少年缺乏內在動力與方向感都是值得關注的問題。
原因很復雜,但至少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
家庭教育中,
心理引導和溝通的不順,
是關鍵的因素之一。
許多父母忙于檢查作業、安排課外班,卻很少與孩子完成真正意義上的深度心理對話。
可能是沒想過要跟孩子聊這些話題;
也可能是不知道該怎么開口;
又或者嘗試聊了,卻發現很難深入下去;
甚至因為接不住孩子各式各樣的問題,只能尷尬冷場……
長此以往,孩子的自我認知和思辨能力就像溫室里的花朵,沒有經歷過風雨的歷練。
這幾年,雙減政策更像是一道開卷考試題,問的是當教育回歸家庭后,父母和孩子該何去何從。
當年有家長問過我這個問題:
有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既響應“雙減”減負的號召,又能確保孩子不掉隊、健康成長?
我跟她說,答案是有的,那就是——
培養孩子的學習自驅力,
讓孩子從“要我學”變成“我想學”。
這聽起來是老生常談,但真正實踐起來,卻需要父母轉變觀念、耐心耕耘。
心理學和教育學有很多理論都很支持,比如積極心理學注重激發孩子內在的學習動力,蒙臺梭利倡導“Follow the child”順應兒童天性等。
這些理念有一個共同點:尊重孩子內在節奏,潤物細無聲地引導。
也就是:因材施教、順勢養育。
我也在這幾年里把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積極心理學課程、哈佛大學的早期教育領導力培訓課程,陸陸續續學了個遍。
正是受這些理念的啟發,我和團隊開發了《給孩子的學習自驅力課》這門課程。
課程由我主講,以錄播課為主要授課形式,每節課里都有非常豐富的動畫、故事啟發孩子思考。
支持反復看、循環看,課后還有練習和作業帶孩子們鞏固所學所思。
這次升級還迭代了12節面向孩子授課的直播課,一樣由我主講,新學員、在期老學員都可以來上課。
點擊這里領取試聽鏈接
我也希望把自己的所學所思融入到課程中,幫助更多家長和孩子走出焦慮。
課程面向3-15歲的孩子,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不同年齡段的特點,支持三種學習方式:父母自己學、親子共學、孩子獨立學。
也就是說——
您可以先自己學習課程內容,再用其中的方法陪伴孩子;
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觀看課程視頻、完成互動任務;
對于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讓他們自主學習課程內容,然后定期和父母交流心得。
靈活的學習方式讓這門課適配各種家庭場景,不管您是全職帶娃還是忙于工作的家長,都能找到合適的參與方式。
我們堅信,教育的力量在于日復一日的潛移默化。
我們課程社區累計了4萬多份來自家庭的學習反饋作業,這些寶貴的一手資料見證了一個個孩子的進步和家庭的改變。
像這樣的反饋還有很多。
當孩子的內驅力被激活,孩子自我成長的力量就能得到孵化。
這種“厚積薄發”的力量,也許在短期內看不出,但長遠來看,孩子所積累的學習品質、思維能力和心理韌性,將成為他們真正的制勝之本。
寫到這里,我也不禁舒了一口氣。
父母的焦慮很多時候源自未知和不確定感。
如果我們看清了“雙減”背后的大方向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也想清楚了家庭教育在其中的重要角色,就能從迷茫中找到一絲踏實。
焦慮也許無法完全避免,但我們可以選擇以更積極、建設性的方式去應對。
作為一位一路走來同樣焦慮過、困惑過的媽媽,我想告訴所有父母:
請相信教育的“厚積薄發”
給孩子播種下自驅的種子,靜待花開之日。
當我們看到孩子因為內在動力而展現出的潛力與光彩,回過頭來看,當初那些焦慮都將云淡風輕。
愿我們都能成為孩子成長路上的同行者。
如果你對孵化孩子的學習動力和自驅力感興趣,可以來直播間聽我跟大家仔細剖析自驅力如何養成。
我這些年一直在精心打磨的《給孩子的學習自驅力課》,2025年度招生4月17日、4月18日也開展了。
這次課程會有很多升級之處,新學員報名直接用新系統,在期老學員也都免費升級,不會再有額外的費用。
關注孩子自驅力的培養,
并愿意花時間去耐心地孵化它,
未來的你一定會感謝今天的這份堅持。
感謝你的 點贊 和 轉發,咱們不走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