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創新建設模式。推行“大型央國企+地方國企”規模化參與高標準農田建設模式,引入內蒙古金土資源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中鐵十一局集團第五工程有限公司等央國企參與工程施工和后期管護27.2萬畝,中標企業通過在工程所在地注冊成立分公司將稅收留在當地。同時,發揮央國企擔當,從利潤中預留管護資金,建立“建設管護一體化”長效機制,確保工程“建得好、用得上、長受益”。施工企業在項目建設中優先聘用當地脫貧人口和農村低收入人口,2025年計劃聘用2.1萬人次參與工程建設,預計發放勞務報酬1.3億元,可帶動人均增收6000余元。
二是創新技術集成。將高標準農田建設管理,與推進良田、良種、良機、良法、良制深度融合,2024年集成推廣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密植高產、精準調控等技術65萬畝,配套北斗導航播種、無人機植保等智能裝備,項目區實現玉米畝均增產200斤。2025年,計劃在上一年度基礎上推廣增加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種植面積35萬畝,使總面積達到100萬畝以上。
三是創新社會化服務。立足耕、種、管、收等環節,采取“村集體+合作社+企業+農戶”模式,建立土地托管、服務全程機制,實現統一整地、統一播種、統一防控、統一收獲,村集體、合作社、農牧戶按照5:3:2比例對增產部分二次分紅。計劃年內打造社會化服務典型45個,可帶動120萬畝土地實施社會化服務,進一步提升農業生產的組織化、規?;?。
來源 │科左后旗政府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