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河北上演了一出魔幻現實主義大戲。
蜜雪冰城的招牌從標志性的紅底白字,變成了灰底白字、綠底白字。
對于這一變化,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出于城市建設的需要,要求不能使用紅、藍、黑作為底色。
可是,把招牌搞成一致的顏色就是美嗎?
我覺得不然。
“蜜雪冰城”變成“喪葬風”?
上周我看到朋友圈有人說:差點沒認出來蜜雪冰城,變成“喪葬風”了。
原本紅底白字的雪王招牌,被換成了灰不溜秋的底色,活像個被霜打蔫的雪人。
上網一查才發現,統一招牌顏色的規定一發,整條街都成了全網“美學重災區”。
很家商鋪招牌有換新痕跡,還有不少商鋪門頭空空蕩蕩,因為還沒來得及換新招牌,所以門上貼著廣告紙充當招牌。
我還看到有網友辣評:“這是要打造‘殯葬一條街’,送走整條街的生意?”“以后三河的天空不能藍,花朵不敢紅,連烏鴉都要考慮染毛了”。
更荒謬的是,據說由于網上吐槽聲浪太大,改完沒幾天,河北的“綠雪冰城”和“灰雪冰城”又被要求改回紅色。
不過,像這種為了城市建設讓蜜雪冰城被“綠”的操作也不是頭一遭了。
從上海“黑白配”店招到西安清一色咖啡棕,各地“一刀切”的招牌整改屢屢翻車。
城市治理者對“整齊美”迷之執著,網友們對此卻集體吐槽。
更諷刺的是,中國店招長久以來被詬病“椰樹風”“土味審美”——五顏六色、字體打架,但粗暴的統一管理非但沒解決問題,反而讓城市陷入“要么花里胡哨,要么死氣沉沉”的怪圈,城市美學直接從“土味”直接跌入“陰間”。
城市美學的致命誤區?
顏色一致就等于高級嗎?在我看來,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整齊≠美,單調更不是美學。
巴黎的街道從不追求招牌統一,但奶酪色建筑與深灰屋頂的搭配,讓整座城市像一幅古典油畫;東京只規定招牌尺寸和安全性,卻誕生了澀谷的賽博朋克與銀座的極簡主義并存的奇觀。
反觀這場用“色淺、淡雅”的行政命令強行換招牌顏色的鬧劇,本質是權力對市井文化的傲慢碾壓,是一種審美霸凌。
椰樹風格的五彩斑斕固然刺眼,但整齊劃一的“喪葬風”又何嘗不是一種視覺暴力?
將“整潔”等同于“單調”的思維,會殺死城市的呼吸感。
真正的色彩美學,需兼顧自然與人文,融合自然色和人工色。
濟南的“泉城藍”來自地下水的礦物質反光,哈爾濱的“米黃暖調”呼應冰雪氣候的視覺溫度。
徐州用“黃灰雅調”延續漢文化底蘊,蘇州則以白墻黛瓦定格江南詩意。
色彩規劃不是“一刀切”、消滅差異,而是在多元中尋找和諧。
而且,視覺多樣性才是城市的靈魂。
香港的街道為何迷人?
銅鑼灣的霓虹招牌與中環的極簡Logo共存,茶餐廳的綠白格子與奢侈品店的金屬質感碰撞,混亂中自有生命力。
那么,到底什么才是好的城市美學建設?
城市怎樣才能有高級感?
大家平時逛城市的時候,有沒有突然被某個角落打動過?
比如老街道的一塊舊招牌,或者街角和自然融成一片的建筑。
怎樣看懂一座城市建設得怎么樣,有沒有高級感?主要看這四個細節——
首先是讓歷史能說話。
你看上海外灘,萬國建筑群雖風格各異,卻因統一的“天際線退讓”原則形成獨特韻律。
歷史不是城市的包袱,而是美學的基因庫。
然后是跟自然“處好關系”。
你看巴塞羅那的房子,那些暖黃、米白的“高迪色”,其實是地中海的陽光和本地陶土的顏色。
重慶洪崖洞的吊腳樓,一到晚上亮起暖光,跟山間的霧氣一搭,像給城市披上一層溫柔的紗。
還有杭州西湖邊,一直堅持不建高樓,才讓“水光瀲滟晴方好”的意境,到現在還能實實在在地感受到。
自然色才是最高級的網紅濾鏡。
再就是讓咱們普通人也能插話。 就像家里裝修,住的人參與設計,才會住得舒服自在。
日本東京制定《景觀條例》時,就曾參考商戶、設計師、市民的意見。
城市美學應該成為全民共創的公共藝術。
最后是允許不整齊的個性存在。
你去臺北夜市看看,繁體字招牌歪歪扭扭,燈籠和霓虹燈閃成一片,乍看有點亂,可偏偏有股江湖氣,讓人覺得熱鬧又親切。
香港旺角的招牌森林密密麻麻,卻成了攝影師們追著拍的“賽博朋克”打卡地。
那些被保留下來的不完美,反而成了城市的獨特標簽。
說白了,城市的魅力,其實就藏在那些五花八門的招牌里,藏在尊重多元的煙火氣中。
強行統一的招牌,像給城市戴上了痛苦面具;而真正的美學,應該是一場“權力的退讓”:少一點“我覺得”,多一點“你覺得”。
畢竟,誰愿意活在一座ctrl+c的城市里呢?
作者:來士普
責編:律也人
hi~inker
歡迎你加入我們的社群
無論你來自哪個城市,哪個行業,我們一定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愛旅行!
旅行真的可以既要又要誒~要高品質也要高性價比,要好的服務也要正規資質,要同行者契合也要旅游過程符合心意~
那就快來印客美學的旅行專屬社群~
這里為大家嚴選了旅行公司、旅行產品、高性價比的行程,還有超多避坑指南和省心攻略~
直接掃碼進群,等待驚喜吧
- 歡迎關注少禾成長視頻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