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邊水,就去三水。
——今天的編輯 彭主任
沒事很愛往廣漢跑。老城不大,地勢平坦,掃個自行車,不費力氣地穿梭在大街小巷,尋找品種豐富、且密度極高的美味,悠閑又愜意。
廣漢有很多好吃的,可逛性也很高。既有孕育三星堆文化的鴨子河,還有底蘊深厚的雒城遺址房湖公園。泛舟金雁湖,春風吹得柳綠花紅,大人小孩都面露喜色。
我在老城區逛過吃過很多次,挖到過不少寶藏。戳? ,, 。
將目光投射到廣漢更廣闊的鄉野城鎮,隱藏的場鎮美味、原生態的百年老街和較少走入大眾視線的古建,也令人驚喜。距離城區10分鐘車程的三水鎮,正是我在廣漢收獲的又一好地方。
1941年夏天,受戴季陶委托,梁思成與劉致平應邀到廣漢參與重修縣志。梁思成等人此行為廣漢留下的眾多珍貴影像資料中,就包括三水鎮老街上的數座古建。可想而知,昔日這座場鎮的含金量有多高。
馳名廣漢的涼粉鍋魁,香慘了
在城墻邊等一趟去三水的廣漢3路公交車,上車居然支持刷天府通卡。沿著廣金公路直行,沿途站點,幾乎只有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和三水鎮場鎮有客上下。
當看到一座天主教堂進入視野,距離三水鎮場鎮老街的核心處便不遠了。連接起廣漢和金堂的廣金公路,不是三水的老街。午飯時刻從此經過,倒是能一目了然,哪家館子廣受本地人歡迎。
九斗碗的堂里堂外坐滿食客,確實像在吃壩壩宴。三水鎮生意最好的中餐館,可能就是它。斜對面,一家主打泥鰍和肥腸的廖泥鰍家鄉味看起來也很不錯,是個備選。
再走兩步,站在橋頭熊鍋魁的門口,第一口想吃到的三水味道,是它。鍋魁的形態只有兩種,白面的鍋魁剛烘烤出爐,另一種肉鍋魁已經做好準備,等待過油起酥。
鍋魁賣了幾十年,只用炭新鮮烤制。肉鍋魁更有油香,白面鍋魁越嚼越香。
餅子旁,更讓人無法拒絕的是提前拌好的涼粉和涼面,每一盆都旺旺實實。紅亮自然的色澤,粗海椒皮皮,狠狠讓人咽下口水。
肉鍋魁夾涼粉是很多老顧客的選擇。大姐先用筷子挑一碗壘尖尖的涼粉,輕輕在鍋魁的邊緣剖開一個口子,而后便狠狠地將涼粉往鍋魁里趕。
廣漢三水的涼粉鍋魁,和南充的涼粉鍋魁,有一些明顯的區別。
餅子是圓的,只用油酥,不經過烤爐內壁的烘烤。酥脆程度稍遜一籌,拌涼粉的香辣湯汁將餅皮稍微泡軟,內里產生類似鍋貼的、香軟勁道的口感,竟然也好吃。
只要是從三水經過,好吃嘴們幾乎都會在鍋魁店門口剎一腳。排隊購買是常態,打包帶到向陽、金堂、成都等地,也毫不奇怪。
熊鍋魁的品類雖然不多,排列組合之下,鍋魁不同的吃法都能在此得到滿足。
就拿涼粉鍋魁來說,除了在邊緣開一個口子夾,還可以對半切開后,從中間夾。一半夾涼粉,一半夾涼面,把一塊鍋魁吃出兩種花樣。食客既可以只買鍋魁,也可以只買涼粉和涼皮,愛怎么吃就怎么吃。
同在場鎮上,賣烤酒的大姐在對面吃泥鰍。主食不是米飯,特地過街到相熟的熊鍋魁要了幾個白面鍋魁。切成小塊的鍋魁,計劃拿來蘸泥鰍的湯汁,“好吃得很嘛”。
僅僅是聽到他們的吃法,我又狠狠咽下了口水。
吃干香的兔兔,連兔血也不放過
在三水打鍋魁,廣金公路邊上的熊鍋魁占據了一個好位置,車來人往。三水大橋旁,還有一家老秦鍋魁,走的是相同的路線。誰更香,兩家都吃過的朋友可以來說一說。
另一個不能錯過的美味是紅兔。三水老街上,有兩三家賣紅兔的店,公認最好吃、最香的,也是藏得最深的,是三水鎮橫街子41號的老街子紅兔。
小巷狹窄幽深,老板并不擔心食客找不到,應了那句“酒香不怕巷子深”。專門步行到巷子里的食客,開口第一句,必然是,“還有紅兔兒沒得”,生怕今天又賣光了。
廣漢最有名的兔子是纏絲兔,煙熏的做法,干香的兔子里塞滿了花椒。來到三水,是紅兔的天下。一只做法特別的紅兔,展現出廣漢人對兔子的另一種理解。
在這間開了四五十年的紅兔店中,兔子的宰殺、煙熏從每天清晨開始。無需擔心吃到凍貨,店內,只使用鮮兔。
因為兔子經過宰殺刮皮后,必須還要涂上新鮮的兔血。如果少了這抹兔血的紅,決不能稱之為紅兔。
兔血是天然的著色劑,既為紅兔提供鮮亮的色澤,也帶來獨特的風味。抹好兔血的兔子,需先經過熏制,再用秘制的鹵水鹵制。
熏制的過程中,所使用的不是柏椏之類的木材,而是玉米芯。用玉米芯烘烤紅兔,柔和的煙熏風味,不至于搶了同樣重要的淡淡的鹵香味道。
每天紅兔剛出爐時,是色澤最誘人的時候。而后,光澤會逐呈現出暗紅。顏色的變化,并不妨礙老顧客對紅兔的喜愛,宰半邊拿來下酒,巴適得很。
價格也很公道,干酥酥的兔子,一斤不到60元。每天老板一家上午做完紅兔,下午就在老房子里邊打牌邊賣紅兔,日子過得勻凈。
除了搶手的紅兔,兔腰、鵝腸等內臟是隱藏的爆款。菜單每天都不固定,基本是“我們每天殺啥子,就弄啥子賣。”兔兔,肯定天天都殺。
百年三水老街
青白江邊資格的原生態老街
鍋魁和紅兔,僅這兩樣,足以讓人特地去一趟三水。如果是吃鴨子,主推范記的高湯鴨。離開買紅兔的橫街子,穿到書院街上,一眼就能發現這家招牌褪色的老店。
在老街里穿行找吃的過程,就是尋寶的旅行。不放過每一個角落,而后,也勾勒出三水這座廣漢最大的場鎮的輪廓。
書院街、正街和河壩街,是三水老場鎮最重要骨架。
如果說,和上元街、三水大橋相連為一體,與青白江形成垂直的關系的書院街是脊梁,那和青白江保持相同的走勢的正街和河壩街則是最重要的肋骨。
十多條短小、更為狹窄的街巷又填充在三水場鎮的軀干中。每條巷子的名字,大多都指向傳統城鎮不同的功能分區。比如水巷子、甘蔗市和老柴市等。鄧巷子等冠以姓氏的街巷,想必和鄧家在三水的人丁興旺有關。
老實說,三水鎮老街的面貌保存得并不算完好,百余年前的瓦房民居和修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磚房混雜,電線如蛛網般橫七豎八。整體上的破破舊舊,也算是一種原生態的畫風。
它很像十年前還未開發、還未擁抱商業的元通古鎮,只是規模稍小。兩者地理位置上的相似性,說明了河流船運在孕育古代大場時的重要性。
元通古鎮是文錦江、味江、泊江相擁。三水,也和三條河流有密切關系。青白江、石亭江和綿遠河皆從三水鎮流過。
600多年前的明朝,朝廷就在此設立三水關巡檢司。明朝時,巡檢司主要職責包括盤查奸細、逃軍、逃囚,禁止私鹽,巡捕盜賊等。可見,當時的三水,因相當數量的人口和經濟規模,已需要朝廷進行更多管理。
三水鎮上,木結構的穿斗式民居,精美程度一般,仍有大量當地老人在此生活居住。從興隆街、正街西段一直到正街東段,數座由會館改造而來的糧食倉庫,其殘存的奇特畫風,沒有掩蓋住古代三水的富庶。
難以置信,清乾隆、嘉慶年間,三水就有福建、廣東、江西、四川、貴州等七座會館。福建會館修建得最早,始建于乾隆七年(1742年)。這些會館建筑,每一座都有自己的特色。
三水商業的興旺,還直接對三水的教育產生了影響。梁思成來廣漢考察時,專門到三水記錄了湔江書院等古建。湔江書院和四川會館挨著,于同治八年(1869年)開始修建,耗時九年完工,規模之大,有房屋一百多間。
為修好書院,時任文昌會會首李春堂牽頭發出號召,仁佑宮、文昌會等38家社團、個人集資動工興建,耗費的白銀有兩萬余兩。湔江書院,為三水培養了不少人才。后來,三水的廣東會館又在場鎮上籌資興辦了嘉樂書院。
想完完整整的看到三水的會館建筑和書院等,如今幾乎是不可能。上世紀50年代起,七大會館陸續被拆除改造為糧倉、學校、油庫等。
從一倉庫到四倉庫,大多數時候,倉庫的大門緊鎖,似乎處于閑置狀態。一倉庫和三倉庫,精美的照壁、封火墻等,還能讓人猜到是會館舊址。
二倉庫和四倉庫,已經很難看出任何古建痕跡。路人大叔用手指了四倉庫旁一堵古建殘墻,才讓人恍然大悟。“以前,好大好漂亮。”
不幸中的萬幸,上世紀90年代,一倉庫所在的湔江書院的大門和照壁等遺址,被列為廣漢市重點文物。2014年,橫街子和河壩街交匯處的陳氏茶樓也被列為廣漢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一百多年前,陳家是三水的望族,憑實力修起這棟當時三水最高的建筑。陳家一直在此開茶鋪。而今,老房子還在,茶鋪也還在經營。只是泡茶的水,沒法像幾十年前那樣,從背靠著的青白江里取水燒開沖泡。
沒地方耍的時候,你不妨也去三水喝個茶,逛個街,宰半邊紅兔,吃個鍋魁。老街需要一些新鮮人氣的進入,延緩它的衰亡。晚餐,繼續回到廣漢城區,去河邊吹個風,吃頓干鍋。
今日編輯 | 彭主任
本文系談資“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圖片
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
逛街打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