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金秋的授銜儀式上,一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接過少將軍銜命令狀,他的軍裝上凝結著贛南蘇區的硝煙,浸染著平型關的血色,承載著萊蕪戰役的榮光。劉涌少將,這位從江西興國走出的紅軍戰士,用半生戎馬在共和國的豐碑上刻下獨特的印記。
當我們將目光投向這位開國將領,看到的不僅是一位軍事指揮員的成長軌跡,更是一部濃縮的中國革命軍事史,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開國少將劉涌的故事。
劉涌生于1914年,是一名來自江西省興國縣貧窮人家的子弟,父母很早就去世了,劉涌從小就被過繼給了別人,劉涌只知道自己的出生年月,不知道是哪一天出生的,因此他從來沒有過過生日。
上世紀二十年代中期,革命浪潮席卷全國,國共兩黨合作進行了北伐戰爭,可就在獲得重大成果之際,蔣介石在上海向共產黨人舉起了屠刀,面對白色恐怖政策,共產黨人沒有畏懼,在毛主席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江西成為紅色革命的中心地帶,這里建立了全國最大的革命根據地,即中央革命根據地。
劉涌的家鄉正是江西蘇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從紅軍到來后,打土豪、分田地,農民不再為糧食而發愁,劉涌認識到,窮人只有站起來自己解放自己,才能過上好日子,于是在1930年毅然報名參加中國工農紅軍。
劉涌剛參軍不久,就遭遇一次生命危險,當時劉涌跟隨部隊翻越武夷山,進入福建省西部作戰,遇上了福建地主武裝“大刀會”,年小的劉涌在轉移的過程中不幸被捕,其實,“大刀會”中的成員也是窮苦的老百姓,在土豪的強迫下來打仗的。
劉涌向逮捕自己的“大刀會”成員宣傳紅軍不打窮人,幫助窮人解放自己的政策,“大刀會”成員深受感動,便偷偷將劉涌送回了江西蘇區邊境,于是,劉涌逃過一劫。
1932年,18歲的劉涌正式加入中國共產黨。
劉涌參加了第一次到第五次反“圍剿”斗爭,并跟隨中央紅軍在1934年進行長征,經過幾年連續不斷地征戰,在戰火中得到洗禮的劉涌迅速成長起來。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后,劉涌被任命為八路軍山東縱隊第二支隊長和濱海軍分區司令員,率領部隊在山東地區抗擊日寇的侵略,為抗日戰爭的勝利作出重要貢獻,1940年,劉涌榮獲黨中央頒發給山東地區唯一的一枚“延安青年英雄獎章”。
解放戰爭時期,劉涌成為華東野戰軍的一員,擔任華東野戰軍第九縱隊二十六師師長,為山東以及華東等地區的解放作出了重大貢獻,迎來了新生的共和國,到新中國成立時,劉涌已經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長。
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首次授銜,時任華東軍區裝甲兵司令員的劉涌被授予少將軍銜,授銜后的劉涌非常高興,將那套將軍服整理好要妻子王佩荷保管好,妻子說:
“看把你高興成這個樣子,人家原是你的部下比你職務更低的,都授了中將,可你還是少將。”
劉涌聽到后很不高興說:
“少將怎么樣?少將也是人民給的,黨給的,我革命不是為了軍銜,我革命是為了人民群眾翻身求解放!”
“在過去的戰爭年代,我的許多戰友,有的是我的上級,有的是我的同級,有的是我的下級,他們為了新中國的誕生,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是死里逃生過來的,職務的省錢,是黨的工作需要,升也好,降也好,不應計較,我們有什么權利向黨和人民要地位,要名譽,要待遇呢?”
一席話,說得妻子低下了頭。
后來,劉涌又擔任了濟南軍區副司令員,于1972年在北京病逝,終年58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