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科室不重醫院”成為新觀念
近日,山西省衛生健康委發布了《直屬事業單位2025年公開招聘崗位核減及改報公告》,令人意外的是,多家省級三甲醫院因報名人數不足,導致部分崗位被核減或取消。
這一現象似乎有悖常理。三月正值春季招聘高峰期,即將畢業的醫學生們正千方百計尋找工作機會,面對三甲醫院的崗位,他們往往趨之若鶩,怎會出現無人問津的情況?況且,這些省級三甲醫院的招聘要求并不嚴苛,大多只要求35周歲以下的碩士畢業生,并需具備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經歷。
那么,為何這些大醫院仍然招不滿醫生呢?仔細分析這份名單,答案顯而易見。出現崗位核減或取消次數最多的科室為麻醉科、影像科、兒科、重癥科和精神科。這些科室要么不受重視,要么在三明醫改中被排除在臨床科室之外,即便是三甲醫院,也遭遇了招聘“寒流”。
由此可見,在三明醫改的影響下,以及國家要求各級醫院縮小收入差距的背景下,新一代醫學生不再盲目追求醫院等級,而是更加注重科室的舒適度。這種轉變可謂是對三甲醫院光環的“祛魅”。
不再盲目追求三甲醫院,不再為了進入三甲而選擇不受歡迎的科室,這種“重科室不重醫院”的心態不僅體現在求職中,也反映在高考專業選擇上,可稱之為“重專業不重學校”。
4月7日,阜陽一中的一位班主任表示:“今年高考的專業錄取將發生巨大變化,主要是學生的心態變了,從去年開始就是這樣。我班上去年有7位學醫的學生,他們都不再看重學校,寧愿選擇蚌埠醫學院的臨床醫學專業,也不選安徽醫科大學的麻醉學;寧愿選擇普通一本的臨床醫學,也不選雙一流大學的非臨床專業?!?/p>
“現實就是如此,社會的風氣已經轉變為重專業不重學校,與10年前完全相反。如果專業不好,就沒人愿意去學,同樣的道理,醫院牌子再大,科室不好,也沒人愿意去應聘?!?/p>
也有人認為,大三甲醫院招不滿人,除了“重科室不重醫院”的因素外,可能還與山西的經濟狀況和地理位置有關。
山西太原的一名互聯網博主認為:“山西的經濟狀況大家都清楚,除了本地人,外地人誰愿意來?你想去山西定居嗎?我是本地人,我很了解,這個地理位置根本吸引不了外地人,經濟和環境都一般,每年流失大量年輕人,本地人出去后都不愿意回來。而且山西自己的醫學院校也不多,雖然招聘條件不算苛刻,但本地符合條件的人也不多,招不滿也就不足為奇了。”
最累最苦科室,麻醉科居首位
大三甲醫院招不滿醫生,實際上反映了某些科室缺乏性價比。
近期,一份民間的最累最苦科室排名圖出爐,麻醉科和檢驗科不出所料地占據了前兩名。
正因為醫生們認為麻醉科工作艱苦,不但沒人愿意進入麻醉科,這個科室還成了跳槽的重災區。已從麻醉科跳槽的武漢黃醫生表示:“我從麻醉科跳槽就是因為不受重視,無論是患者還是院領導,都把我們當成透明人。工資低、工作量大不說,還沒有職業成就感?!?/p>
沒人想當麻醉醫生,但麻醉醫生又至關重要。對于手術患者來說,最迫切的期望是安全和無痛;對外科醫生來說,他們的期望是患者擁有平穩和良好的手術條件,而這一切都需要麻醉醫生提供支持。
麻醉醫生是所有醫務人員中擁有最全面搶救技能、知識、經驗、理論及方法的醫生,對于急危重癥患者的搶救,急診科醫生和ICU醫生都無法與之相比。你可以說他們發表的論文數量不多,但對于真正急救的技能知識和搶救的有效性,所有醫生都比不過麻醉科醫生。
如此重要的科室,然而如今,小醫院的麻醉科可有可無,不在醫院的重點建設范圍;大一點的醫院,由于重癥患者和疼痛患者較多,麻醉科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但這僅僅是口頭上的重視,實際上麻醉科在整個醫院的受重視程度一直不高。手術結束后,受矚目的永遠是外科醫生,患者感謝的也永遠是外科醫生,手術費用分大頭的還是外科醫生。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目前約有9萬名麻醉醫生,服務于14億人口,中國還缺少35萬名麻醉醫生。人員短缺導致加班頻繁,工作量巨大,但工資收入卻提不上來,這又導致了麻醉醫生的大量流失。
由于工作又苦又累,麻醉科醫生的猝死率也居高不下。
據媒體公開報道,近年來已有多例麻醉醫生猝死或自殺的事件發生:
2024年1月12日,南通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知名醫學科普網紅朱翔醫生突然離世,年僅45歲。
2019年11月1日,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麻醉醫師江金健,心臟驟停去世,年僅30歲。
2017年1月9日,石河子市人民醫院一名麻醉醫師,在值班過程中猝死,年僅28歲。
《中華醫學雜志》曾發表過一篇文章,統計了2012年至2015年被媒體公開報道的醫生猝死案例,在已知的29名醫生中,有14名竟然是麻醉醫生,占總人數的一半。
此外,隨著三明醫改的推進,麻醉科是否屬于臨床科室也成了問題。
三明一名網友提問:“麻醉科到底是屬于臨床科室還是醫技科室?我們把麻醉科算作醫技科室,雖然他們注冊的是外科,但偏偏就被認定為醫技科室。被認為是醫技科室,那就意味著在年薪制中工資要比臨床科室少很多?!?/p>
關于麻醉科和影像科是否屬于臨床科室的爭論非常激烈,至今沒有明確說法,這肯定會影響醫院的招聘,因為沒有哪個學臨床的學生愿意去一個被認定為醫技科室的部門。
口腔科依然是“香餑餑”
前兩年,由于耗材集采,口腔科遇冷了一段時間,但近期許多醫生透露,口腔科又變得吃香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3月份,某自媒體博主表示:“醫院的口腔科是全院最吃香的部門,獎金最多,節假日休息也多,還不用排晚班,關鍵是醫療糾紛也少,是幸福指數最高的部門?,F在,一份材料單價100多,可以分幾次用,利潤很高,而且大都不走醫保。你看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口腔門診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因為真的有市場!只能說一句,口腔科的水很深很深!”
這是怎么回事,口腔科不是遇冷了嗎?怎么又吃香了?
首先,在三明模式下,受到DRG嚴重限制、醫保嚴重干預的科室都不是吃香的科室??谇豢迫缃駷槭裁闯韵??就是因為它的絕大多數項目都是自費的,比如牙齒矯正、種植牙、洗牙,目前都不能通過醫保報銷。雖然在個別地區,如北京、廣州、深圳,種植牙已被納入醫療保險支付范圍,但患者也只能使用自己醫療保險賬戶內的余額進行支付,而不能直接使用醫保報銷。
口腔科如今之所以受歡迎,就是因為它的項目被認為是非必需的美容醫療,患者一旦自費,那就非常賺錢。即使耗材集采導致價格下降,那也沒什么,現在的人都愛美。據媒體報道,春節期間,廣東某市一個班的學生組團去醫院進行牙齒矯正,實在夸張,口腔科真的不缺患者!
另據《2020中國口腔醫療行業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我國人口總缺牙數達到26.42億顆,潛在種植牙數量1888萬顆,潛在種植牙市場規模超過3000億元,這還不包括矯正和洗牙。
必須自費、不能報銷、不受DRG和醫保限制,在三明模式下,口腔科回暖,再次變得吃香,這是可以預見的。
“重專業不重學?!薄爸乜剖也恢蒯t院”這樣的觀念如果繼續下去,未來可能就會出現頂級三甲醫院個別科室招不到人的現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