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一則消息傳來:美國開始調整關稅名單。這是被咱們打服了?這消息勢必沖擊國內資本市場。下周 A 股會怎么走?本文從三個關鍵角度詳細剖析,幫大家理清思路。特別提醒,文末有重要信息,關乎投資決策,千萬別漏看。
一,深夜突發
2025 年 4 月 11 日晚 10:36(美國東部時間),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發布公告,更新 CSMS#64724565—— 特定產品的互惠關稅豁免指南。更新內容表明,自 2025 年 4 月 5 日起,集成電路、半導體器件、閃存、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顯示模組等產品,開始實施對等關稅豁免 。
有人稱這是老美認慫,事實真是這樣嗎?
二,并非是服軟
此前就有消息披露,美國針對東大的加稅舉措附有一份長達 37 頁的豁免清單,其中涵蓋大量關鍵礦產。而這次將半導體納入其中,實則源于我方策略調整 —— 把報稅審核依據變更為流片地,這再度彰顯出我們面對此次對峙有著周全準備 。
實際上,早在 2015 年,蘋果 CEO 庫克就直言美國產業工人嚴重短缺,明確指出將生產線遷回美國,無異于把蘋果推向衰敗邊緣,據說屆時蘋果手機售價會飆升至 3500 美元,想必美國消費者對如此高價的手機也難以輕松接受。
由此可見,美國此次行動并非經過深思熟慮、精心籌備。盡管部分美吹極力宣揚美國策略多么高明,但現實情況卻混亂不堪,許多決策不過是走一步看一步??梢灶A見,美國不會就此罷休,定會進一步升級對我國的打壓手段,以挽回顏面。
關于美國可能采取的挽回顏面之舉,網上主要流傳兩種說法:
一是推動中概股退市;
二是將中國從 SWIFT 體系中剔除。
對于第一點,在 2020 年至 2022 年間,約有 170 家中概股選擇退市,而退市后大多轉至港股市場發展。企業價值歸根結底取決于自身內在發展,回歸港股的中國移動發展態勢不也良好嗎?
至于第二點,從美國那份長達 37 頁的豁免名單便能判斷,這種情況不會出現。若真將中國踢出 SWIFT,就不會有這份名單。
美國下一步到底會怎么做,我并不知曉,即便有所預見,也不能透露,畢竟這不能資敵。但大家要清楚,后續雙方對抗只會更加激烈。因此,有人把美國延長這份豁免名單解讀為服軟,我并不認同。真正的服軟應體現在雙方共同降低關稅,這才是具有標志性的舉措。
目前,A 股市場在前期熱潮消退后,已開始呈現分化態勢。倘若后續美國使出一些不正當手段,大家務必提高警惕,謹慎行事,切不可輕舉妄動。
三,什么才算不要輕舉妄動
其實我在前兩天文章中就講過,當下局勢極為復雜,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在這樣的背景下,散戶要做的并非分析市場,而是密切關注機構動向,這一點我已多次強調。咱們大 A 市場,究竟由什么主導呢?是政策消息、業績分紅,還是資金流向?實則都不是,這些都只是表面現象,如同擺在明面上的木偶,目的是讓大家相信自己所見并深信不疑。
實際上,木偶背后的操縱者才是關鍵所在。只不過在大市場這個大劇場里,木偶戲背后是實力強大的王者組合,而在一些小范圍的市場波動中,可能只是小團伙在操控。牽線人的操作過程是會留下痕跡的,雖說這些痕跡有所創新,但更多時候存在重復模式。只要你將這些痕跡記錄下來,經過一段時間,就能發現其中的規律,請看下圖:
上圖展示的是我使用了十多年的大數據系統。其中,橙色柱體所代表的「機構庫存」數據,能夠反映機構資金的整體行為。這是近期表現出色的「嶺南控股」的機構行為數據。有人認為該股近期表現優異是因為業績良好,然而從圖中可見,機構參與該股交易已持續很長時間。即便是市場遭受美國方面沖擊的那幾日,機構不僅沒有撤離,反而更為積極地參與交易,這才促使股價不斷攀升、愈發強勁。
反之,倘若缺乏機構資金的介入,即便業績再出眾又有何用?就如同大家此刻看到的「中科云網」的交易行為數據。此次其業績表現尚可,前期市場也認為行業轉暖。但在遭受美國方面沖擊后,機構資金活躍度驟然下降,導致這兩天股價毫無聲息地持續下跌 。
簡而言之,接下來,緊密跟隨機構的動向堪稱重中之重!
本篇就聊到這里,關注老概,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