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華僑報》總主筆 蔣豐
當4月10日美國特朗普把《日美安保條約》稱為“單方面的交易”時,這位深諳交易藝術的總統或許忽略了一個歷史真相:同盟關系從來不是天平兩端的精確砝碼,而是戰略棋局中的相互借力。這種看似荒誕的“不對等”恰恰構成了國際秩序最脆弱的平衡支點,而美國總統的抱怨,恰似在精心雕琢的水晶球上敲出第一道裂痕。
特朗普的算盤打得精明:用駐日美軍700億美元經費作籌碼,在關稅談判桌上加碼。但他顯然誤解了安保條約的深層邏輯。1960年修訂的條約第五條,將美國對日防衛義務從“領土”擴展到“遠東地區”,這種模糊的地理界定,本質上是為美國在冷戰前沿獲取戰略支點。日本提供的軍事基地不是施舍的恩惠,而是美國維系西太平洋霸權必需的戰略資產。
日本政客反復強調的“互惠性”,在條約文本中從未明確出現。第六條規定日本承擔基地義務,但從未要求日本參與美國本土防御。這種“單向保護”恰如古羅馬的“庇護制”——貴族提供保護,平民貢獻賦稅。當特朗普抱怨日本“不保護美國”時,實則在要求東京同時扮演庇護者與被庇護者的雙重角色,這本身就是邏輯悖論。
更吊詭的是,日本2015年解禁集體自衛權時附加的嚴苛條件:只有“存亡危機”時才可動用。這種自我設限的“互惠”,恰如中世紀武士的“切腹介錯”,表面是義務,實則是精心計算的生存策略。
特朗普把安保協議與關稅談判捆綁的做法,暴露了美國戰略思維的蛻變。冷戰時期,駐日美軍是遏制共產主義的戰略棋子;全球化時代,卻異化為貿易談判的籌碼。這種工具理性主義的外交轉向,正在侵蝕同盟體系的信任根基。
日本經濟再生大臣赤澤亮正帶著“體貼預算”赴美談判,這種委婉的外交辭令背后,是日本精英階層的清醒認知:承擔更多軍費不是妥協,而是維系“美國保護傘”的必要成本。東京的算盤同樣精密:用駐軍經費換取貿易豁免權,用基地使用權對沖安全依賴。
這種心照不宣的“交易”,在特朗普治下被撕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當白宮將同盟義務明碼標價,當國務卿公開討論“盟友付費制”,傳統國際秩序正在經歷從“價值認同”到“成本核算”的蛻變。
盡管抱怨不斷,但雙方都清楚“離婚”的代價。對美國而言,撤出日本意味著放棄西太平洋最重要的戰略支點;對日本來說,失去核保護傘將直面朝鮮導彈與中國海權擴張的雙重壓力。這種“安全相互依賴”,構成了同盟關系的真正黏合劑。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施壓策略并非完全無效。日本已將軍費開支從GDP的1%提升至2.1%,駐軍經費分擔額四年內激增四倍。但這種“成功”背后,是日本民意對同盟價值的再評估。當8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不可靠時,東京開始加速構建“多層次威懾”:從西南諸島軍事化到強化日歐安全對話,從太空部隊建設到《日英互惠準入協定》。
這種戰略調整并非背叛,而是對同盟關系“有條件性”的清醒認知。正如日本前防相稻田朋美所言:“我們不會讓任何國家成為安全領域的獨家供應商。”
美國總統特朗普的抱怨揭示了一個更深層的矛盾:在全球化與民族主義雙重逆流中,傳統同盟體系正在經歷痛苦的轉型。當美國將“美國優先”凌駕于國際責任之上,當盟友開始計算“離婚贍養費”,整個自由國際秩序都在經歷結構性震顫。
同盟關系永遠處于動態平衡之中。特朗普的抱怨恰似壓力測試,既暴露體系的脆弱,也彰顯其韌性。當白宮主人用推特丈量國際義務時,東京的決策者正在用戰略耐心編織新的安全網絡。這種看似荒誕的互動,正是國際政治最真實的狀態——在相互指責中依存,在戰略博弈中進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