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成都平原,萬物競發。在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商學院智能財務實驗室內,一場特殊的財務分析課正在進行:六個“企業戰情室”環形分布,學生團隊正為某科創板企業制作半年報診斷報告。不遠處的人力資源實訓室里,“AI面試官”系統正在捕捉候選人的微表情特征,這個由師生聯合開發的項目已進入企業試運行階段……這些充滿未來感的場景,正是該校商學院推進“雙融育人”的生動寫照。
據了解,自2004年初創至今,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商學院在人才培養中積極推進產教融合和專業融合,歷經21年探索,在人工智能重塑商業生態的時代浪潮中,走出一條特色鮮明的應用型商科人才培養之路。
產教融合: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系統化育人生態”
“我們的產教融合史,與學院發展史同步。”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商學院常務副院長余梅翻開辦公桌上的院史資料,成立時的培養方案里“校企聯合培養”的字樣赫然在列。
從最初與3家本土企業簽訂實習協議,到如今構建起覆蓋金融、審計、人力資源等領域的30家實訓基地矩陣,商學院用21年時間完成產教融合的“三級跳”。“當年帶著學生去企業觀摩的場景還歷歷在目,現在我們已經能實現‘企業課堂’與‘學校工場’的雙向奔赴。”余梅感慨道。
在四川省投資者教育聯盟論壇上作主旨報告、自主研發的大數據審計系統在會計師事務所落地、學生團隊設計的智慧財務方案被上市公司采納、80%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持續輸出產業前沿知識……這些看得見的成果背后,是看不見的體系化建設。
余梅用“四個支點”概括產教融合邏輯:教育部產學研項目搭建理論框架,橫向科研項目解決實際問題,省級教改項目創新培養模式,雙師型隊伍保障實施質量。
“在商學院,每年有1/3教師赴企業掛職,1/3參與橫向課題,1/3進行教學改革。”余梅說,“我們要求青年教師前三年必須積累200課時的企業實踐經歷,這不是硬性指標,而是生存法則。”在余梅看來,商科教師如果脫離產業前沿,課堂就會變成無源之水。
專業變革:在“分合之道”中尋找育人真諦
從2005年單一經管系,到2014年分設經濟管理與財經兩系,再到2020年合并成立商學院,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商學院這段“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歷程,恰是中國應用型商科教育轉型的縮影。
“當年的‘分’,是應對規模擴張的必然選擇。但更深層的動因,是要在專業細分中培育特色,就像川菜講究‘百菜百味’,我們要讓每個專業都找到自己的‘味型’。”余梅回憶道。
2020年的“合”,則蘊含著對技術革命的深刻思考。“當人工智能開始替代基礎財會崗位時,我們意識到孤立發展專業就像單兵作戰,必須組建‘合成旅’。”余梅說,合并后的商學院如同“聯合作戰指揮部”,通過跨專業師資共享、課程互通、項目聯動,打造出“智能財務+智能商務+智能管理”的復合人才培養矩陣。
這種變化在審計學專業體現得尤為明顯。審計課程中,Python編程與機器學習模塊占比已超30%;“智能審計工作坊”里,學生正在調試自主開發的票據識別系統;近三年該專業學生考取CIA(國際注冊內部審計師)證書的比例提升47%。“我們的審計人才既要懂會計準則,更要會訓練AI模型。”余梅拿起學生團隊獲得的全國大數據審計競賽獎杯介紹說。
課堂革命:讓知識在“真實戰場”落地生根
《電子商務》課程的實踐模塊里,鄉村振興直播助農項目如火如荼。這些教學場景折射出商學院“三個重構”的教育理念:重構知識體系,將行業標準轉化為教學模塊;重構師資結構,形成“理論導師+技術導師+企業導師”鐵三角;重構評價體系,用崗位能力指標替代傳統考分。
這正是商學院推行的“PBL(項目制學習)課程”的生動寫照。“我們不要只會考試的‘好學生’,而要能解決問題的‘真把式’。” 余梅說。
創新育人理念在人力資源專業得到完美印證。師生聯合開發的“AI面試官”系統,通過微表情識別和心理特征分析,已為3家合作企業精準匹配人才。這種“研以致用”的培養模式,使學院橫向科研到賬經費連續三年保持25%以上增長。
李雪梅老師的“雙軌并進”模式則是這場課堂革命的微觀樣本。這位省級課程思政示范團隊骨干成員,獨創線上教學與項目驅動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在云端拆解知識要點的同時,將真實企業項目導入課堂。她的《數字化營銷》課程中,學生團隊完成的某快消品牌社交媒體運營方案,直接被企業采納為年度營銷計劃。
育人成效:從專業能力到家國情懷
在商學院榮譽墻上,兩組數據交相輝映:近三年學生獲全國性、省級獎項超70項,畢業生去向落實率達91.54%;同時,鄉村振興項目被地方政府采納21項,西部基層就業比例躍升至32.3%。
這背后是商學院思政育人格局的深層作用:通過“紅色財經”“經濟普法行”等品牌活動,將社會責任植入商科基因。
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田利榮的成長故事具象地詮釋了這種轉型:在為家鄉荔枝設計線上營銷方案的過程中,她將課堂知識轉化為實戰成果,這個校級創新創業項目不僅叩開職業大門,更成為賦能縣域經濟的生動實踐。
田利榮談及在參加德陽縣域經濟發展研討會后,她將學術視野轉化為實踐行動,深入農村電商一線調研的感受時,這個00后女孩的回答令人動容:“電商不僅是商業工具,更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商科教育不僅要傳授專業知識,更要培養經世濟民之志。”余梅展示的省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證書,印證著這種育人理念的成效。
未來圖景:在技術浪潮中重塑商科教育
面對ChatGPT等AI技術的沖擊,余梅坦言,現有傳統商科課程面臨重構,但也看到“技術賦能商科”的廣闊天地。
“我們的應對策略是‘雙螺旋創新’。”余梅介紹,一條鏈是“專業融合”,將AI、大數據等技術基因植入商科課程。另一條鏈是“產教融合”,讓教育鏈深度對接產業鏈。在這種思路下,商學院已建成8個商科專業實驗室,其中智能財務實驗室配備的“商業大腦”系統,能實時模擬上市公司經營決策。
“商科教育要培養有科技素養的商業人才,有商業頭腦的技術人才。當我們教會學生用代碼解析財務報表、用算法優化供應鏈時,教育的未來就已到來。” 余梅說,“我們要讓學生畢業時不僅帶著文憑,更帶著解決真實商業問題的‘工具包’。”
在商學院的改革實踐中,我們看到中國應用型高校的突圍樣本:當產教融合從“物理結合”走向“化學反應”,當專業建設突破“慣性軌道”開啟“星際航行”,教育便真正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引擎。在技術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共振中,電子科大成都學院商學院正以“雙融育人”之筆,書寫著新時代商科教育的奮進篇章。(來源:電子科技大學成都學院;作者:馮俊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