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病危通知書撕裂了父子情。
北京朝陽醫院重癥監護室外,李明握緊手機渾身發抖,屏幕上赫然顯示著銀行轉賬記錄——兒子將賬戶余額全部轉走,連最后的3.8萬住院押金都不放過。
監控視頻里,李父顫抖著寫下"悔"字的瞬間,刺痛了千萬網友的心。
這場持續七年的親情拉鋸戰早有預兆。李父曾是國企高管,退休后沉迷字畫收藏,先后變賣兩套房產購置藏品。兒子李強結婚時想置換學區房,卻被父親一句"藏品會升值"堵得啞口無言。
中國老年學會數據顯示,46%的獨生子女家庭存在財產分配焦慮。北京安定醫院門診記錄顯示,每月接診的"財產性抑郁"患者超200例,多因父母異常消費引發。
當急救車呼嘯著開進小區時,李父的藏品堆滿了整個地下室,價值百萬的黃花梨畫筒里,塞著發霉的降壓藥盒。
主治醫師張磊透露,患者多次出現拔輸液管的過激行為,總念叨著"要回家看畫"。這種"收藏型認知障礙"在65歲以上人群發病率已達7.3%,衛健委正考慮將其納入老年病防治指南。
心理學教授周敏指出:"當收藏成為情感替代品,親情賬戶就會透支。"類似案例正在激增——蘇州老人抵押養老金購買玉石,廣州老太為收藏郵票餓出胃穿孔。
呼吸機警報聲中,李父用最后力氣寫下歪扭的"悔"字。這個承載著愧疚與不甘的字符,是否能讓更多沉迷收藏的父母清醒?當親情變成待價而沽的拍品,我們該用什么贖回最初的溫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