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移民觀察員無憂,科普華人移民的博主。
馬來西亞有一座“中國山”,這里是中國以外最大的華人墓群。一萬兩千名華人長眠于此,其中包括700名抗日烈士遺骨。
這里匯聚著天地正氣,浩然長存;家國情懷,忠孝節義。來過馬來西亞的“中國山”,就沒有一位華人當漢奸。
馬來西亞,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人下南洋的地方。
這座“中國山”位于馬六甲州馬六甲市中心,最早與華人結緣,是明朝著名的“三保太監”鄭和曾率船隊在此駐扎。山腳下至今還有一座“三保廟”,是對這位華人航海先驅的致敬。
在鄭和打通了航線之后,越來越多中國沿海居民,開始來到馬來西亞淘金,開啟了“下南洋”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
當時很多華人淘金失敗,無顏回去面對家鄉父老,就這樣含恨客死異鄉。華人同鄉會出于義舉,出錢將他們埋葬在這座山上,墓碑上用漢字刻著亡者的姓名和故鄉,都朝著中國的方向。久而久之,這座山成為了華人的墓園。
1941年年底,日軍占領馬來西亞。對當地支援中國抗日的華僑義士進行了清算和屠殺,1000多名華僑死于屠刀之下。
日軍將他們的遺體棄之荒野,不允許有人替他們收尸,想要以此震懾當地華僑。
抗戰勝利后,馬六甲當地的華人社團,收集了700多具烈士遺骨,集體安葬在此,并于1947年建造紀念碑,邀請當時國民黨最高統帥蔣介石題詞。
蔣介石聽聞此事,感動不已,親題四個大字——“忠貞足式”。意思是“忠誠堅貞的馬來西亞華人烈士,足以成為中華民族的楷模”。
如果你今天去“中國山”,這個鐫刻著蔣介石題詞的紀念碑依然矗立。站在它面前,讀著碑文上“然其就死也,笑傲示不屈”的句子,你也會被英靈之氣所感動。
數百年來,當地華人為了保護這座“中國山”,可以說是歷經艱辛。
1840年,英國東印度公司要在“中國山”征地造路,1866年英國殖民地政府再度以開辟馬路為由又要征用,1920年英國政府又想征用此山泥土填海,均遭到華人社團的極力反對,并將案件鬧到英國樞密院,最后獲得勝訴,三次保護了“中國山”。
1949年8月,以陳禎祿為首的華人領袖,為了避免“中國山”主權在日后再度發生爭執,致力使馬來亞聯合邦立法議會通過了《青云亭機構法令》。同年9月18日這項立法令生效,法令明文規定:“中國山”的用途是充作華人義山之用,而且是唯一用途。
一九八三年十月五日,馬六甲州政府計劃將“中國山”鏟平發展為商業地帶。這事件一經報章發表,轟動馬來西亞。全馬華人社團都團結了起來,要求甲州政府保留這座具有五百多年的歷史古跡,并將“中國山”劃為重點歷史文物保護單位。
馬來西亞華人社團在十五華團總領導機構領導下,更在全國各地展開一系列歷史性捍衛“中國山”主權運動。最終使得馬六甲州政府妥協,再也沒有過想拆遷計劃。
為了紀念“中國山”的主權捍衛成功,1989年馬來西亞第六屆文化節在這里舉行了隆重升旗禮和傳燈儀式,震撼了全馬。
當晚,山上傳來的二十四節令鼓聲,激發了華人同胞愛護中華文化的決心,數以千計的盞盞紅燈籠,點燃了華人青年的滿腔激情。
此后,每年的文化節之前都會在“中國山”點燃圣火,至今沒有間斷?!爸袊健?,儼然成為了馬來西亞華人薪火相傳,不忘祖國的圣山。
馬來西亞華人,是全球華人當中對祖國最有感情的。
他們是華夏文化保留得最好的華人群體,也是永遠的“祖國人”。
所謂“華僑旗幟,民族光輝”,名不虛傳。
可能有的朋友會有疑問,這些馬來西亞華人都已經是當地國籍了,再這樣高調地說自己愛祖國,不會讓當地人覺得厭煩嗎?
華人擁有什么國籍,和他對祖國的熱愛,其實是不沖突的。
作為當地國籍的公民,他首先需要效忠的是自己的法律意義上的國家。在此之外,他可以繼續保留自己的文化習俗,表達對這種民族文化的熱愛。
祖國者,祖先之國。你能改變自己的國籍,但改變不了祖先的故鄉。
就像不久前新加坡總理黃循財見到海南老鄉,也稱自己為“海南人”,沒有人會覺得不妥,反而認為這是黃循財不忘本的體現。
在一些移民眾多的國家,民族文化不是有你沒有的競爭,而是多元共存的融合。那些能夠保留自己文化,不忘祖國的移民,才能夠團結一致,更好的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