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臨潼區雨金街辦照渠小學研學活動在西安番茄研究所舉行。同學們化身“小小農夫”,在田間地頭學習知識、體驗勞動,感受“從土地到餐桌”的生命奧秘。
臨潼番茄制種業歷史悠久,全區擁有以研發、加工、銷售為一體的番茄制種企業15家,儲藏種質資源4000余種,育成“金鵬”“秦皇”“西優”等優質品種40余個。
在研究所內的番茄博物館,通過基地講解員的專業講解,同學們了解了番茄的品種分類、生長周期、種植技術,完成了從課本知識到實際生產的認知拓展。
在番茄種植大棚,同學們通過觸摸葉片、觀察根系,從實際感受中領悟生命的脆弱與頑強,深化了對自然規律的認識。技術員在講解新型灌溉方式時,演示了如何通過傳感器精準控制水肥配比,做到既節約資源又提升作物品質。
在實踐環節,同學們拿起小鏟子,參與松土、幼苗栽植、澆水等勞動,掌握了基礎農具的使用方法,提升了動手能力與協作能力。
“今天我不僅了解到了番茄從種子到果實的生長過程,還體會到了家鄉番茄產業的發展歷程和育種人的創業艱辛,更懂得了勞動創造價值、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真正含義。”學生李蔓欣說。
當天活動還設置了“番茄科學小課堂”“趣味問答闖關”等互動環節,孩子們積極參與,通過沉浸式學習增長真知灼見。
“本次研學活動成功搭建了‘自然—科學—勞動’一體化的實踐平臺,讓同學們走進戶外,從一粒種子到一個果實,體驗一堂有趣、有愛、有知識的自然課堂,感受我國農業科技創新發展的成就。”照渠小學校長王勃介紹,希望通過與土地的對話,讓同學們感受農業科技的力量,在他們的心中播下追尋科學的種子。(陜西欄目組編輯:李亞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