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 · 知古通今|周二 · 牧夫專欄
周三 · 視頻天象|周四 · 觀測指南
周五 · 深空探測|周六 · 茶余星話|周日 · 太空探索
編譯:王茸
校對:蔡賀菁 王婧彧
審閱:劉小寧
美編:張榮娜
后臺:胡永葳
https://www.universetoday.com/articles/the-small-magellanic-cloud-is-being-torn-apart
箭頭的顏色表示運動的方向。相對于位于圖像左下角的大麥哲倫云(LMC)而言,大多數紅色箭頭表示朝向大麥哲倫云的運動,而大多數淺藍色箭頭則表示遠離大麥哲倫云的運動,這表明它們正在被拉開。
圖片來源:Satoya Nakano
麥哲倫星云是南半球肉眼可見的兩個不規則矮星系,它們圍繞著我們的銀河系運行。這兩個星系以探險家費迪南德·麥哲倫的名字命名。他在16世紀的航行中記錄下了它們。麥哲倫星云由大麥哲倫云(LMC)和小麥哲倫云(SMC)組成。
這兩個衛星星系分別位于大約 16 萬光年和 20 萬光年之外,富含氣體和年輕恒星。麥哲倫云由一股叫做麥哲倫橋(Magellanic Bridge)的氣體流連接在一起,并且正在被來自我們銀河系的潮汐力慢慢撕裂,這些物質形成了麥哲倫尾流,其物質形成了延伸覆蓋我們南天大星空部分區域的麥哲倫星流尾跡。
大麥哲倫云和小麥哲倫云
圖片來源: ESO/S. Brunier
名古屋大學(Nagoya University)的一個研究小組發現了小麥哲倫云有可能正被其較大的伴星系——大麥哲倫云的引力撕裂的證據。在Satoya Nakano和Kengo Tachihara的領導下,研究小組發現了小麥哲倫云內部大質量恒星出人意料的運動模式,這種運動模式可能極大改變我們對星系如何相互作用和演化的理解。
這些發現發表在《天體物理學雜志增刊系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上,起初這些結果似乎非常令人驚訝,以至于研究小組質疑他們的分析方法,但進一步的調查證實了他們結果的有效性。
該團隊能夠追蹤并研究小麥哲倫云(SMC)內約7000顆大質量恒星。據觀測,這些恒星(每顆質量都超過太陽質量的八倍,且是富氫區域的標記)被觀測到在星系中中以相反的方向移動。一些恒星朝著附近的大麥哲倫云靠近,而另一些則遠離它,這表明小麥哲倫云正在被其更大的伴星系通過引力拉扯分離。這一發現為正在發生的星系瓦解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證據,這種瓦解最終可能會導致小麥哲倫云的毀滅。
小麥哲倫云
圖片來源:ESA Hubble
這項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發現是,小麥哲倫云的大質量恒星出人意料的缺乏旋轉運動,這與銀河系等恒星和氣體一起旋轉的星系形成了鮮明對比。通常情況下,年輕的大質量恒星在脫鉤之前會與它們誕生時的氣體云同步運動,但小麥哲倫云的恒星卻沒有顯示出旋轉模式,這表明其氣體本身也并沒有旋轉!Nakano指出,這可能需要修改對小麥哲倫云質量及其與大麥哲倫云和銀河系相互作用的計算,從而有可能改變我們對這些星系之間復雜的三體引力關系的理解。
這項研究為了解星系的相互作用和演化,尤其是宇宙早期星系的相互作用和演化,提供了寶貴的見解。小麥哲倫云與原始星系有諸多相似,是了解星系形成的關鍵。通過觀測小麥哲倫云和大麥哲倫云中的恒星運動,有助于研究人員將恒星形成與星系動力學聯系起來,從而有可能重塑我們對宇宙的認識。
責任編輯:楊伯順
牧夫新媒體編輯部
『天文濕刻』 牧夫出品
微信公眾號:astronomycn
大麥哲倫云
圖片來源 NASA
謝謝閱讀
「星河共賞·春夜奇觀」牧夫天文邀您共赴大華府觀星盛宴!
大華府牧夫天文春季觀星夜活動將于下周四(4月17日)晚上七點至十點(美東時間,西四區)舉辦,歡迎牧夫在大華府地區的天文愛好者與學生參加。
舉辦地點:弗吉尼亞州福爾斯徹奇Westmoreland大街2000號,朗費羅中學操場。
報名請私信或者發郵件給解仁江老師。
微信號:astrocar2012
郵箱:xie.renjiang@gmail.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