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原上汽董事長陳虹拋出“靈魂論”,強調“要把靈魂掌握在自己手中”,彼時上汽仍穩居國內車企銷量榜首。而2024年,上汽集團銷量被比亞迪反超,讓出了蟬聯18年的國內汽車銷量冠軍寶座,這迫使上汽開始調整姿態。
上汽集團新任總裁賈健旭,在2024年10月上汽干部大會上提出“跪著做人”。 只有跪著做人的時候,人家都不知道你有多高,等你哪天站起來的時候,你就會真正成為巨人。謙遜的態度中飽含著不甘,這種“膝蓋觸地、目光向天”的姿勢,預示著上汽集團重奪銷量冠軍的渴望,也標志著上汽集團從技術主權捍衛者向務實改革者的角色轉變。
2025年4月10日,“懂車更懂你·2025上汽之夜”在黃浦江畔正式舉行。看似一場平常的發布會,卻透露了上汽集團改革的方向和頂層設計,空話套話我們不講,下面直接上干貨。
一,為什么要以“上汽集團”為統一品牌形象舉辦發布會
本次“上汽之夜”發布會,我們總結出了以下6個重要的“第一”:
第一個“第一”,首次以“上汽集團”為統一品牌形象舉辦發布會
不同于以往以子品牌(如智己、榮威、名爵等)為主的發布會,此次活動首次以集團整體形象對外發聲,整合旗下所有品牌和技術資源,向外界展示其“智能出行服務商”的轉型定位。
如果說,以往對上汽集團的認知是一個散裝形象的話,那么這一次,上汽集團終于把自己捏合成一個統一的主體。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上汽集團要以統一品牌形象舉辦發布會呢,這背后有哪些汽車產業格局、競爭邏輯和話語權的深刻變革呢?
在合資時代,上汽大眾、上汽通用等合資品牌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子品牌間因外方技術壁壘和相互間的競爭關系,只能是“散裝”格局,沒法坐到一桌吃飯。而上汽旗下的榮威、名爵等自主品牌還需要依賴合資反哺,這就形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當合資品牌從“技術提供者”淪為“市場跟隨者”后,上汽需以集團名義重新掌控話語權,將分散的技術勢能凝聚為對外輸出的“技術標準”。 通過整合“上汽集團”品牌形象,打破子品牌各自為戰的資源內耗,把上汽研發和技術打造成技術分配的“中央廚房”。
此外,上汽集團再整合其他生態資源,例如,整合“地大華魔”(地平線、大疆、華為、Momenta)智能駕駛方案 ,整合火山引擎AI大模型、與OPPO打通手機-車機生態等方式,通過跨領域合作伙伴的能力,將 “技術+生態+文化” 注入到全系產品中,形成的復合競爭力。
這是某一個單一品牌難以完成使命,必須通過統一集團品牌的形象,才能將分散在子品牌中的技術突破整合為“上汽解決方案”, 實現集團品牌戰略的升級。這是增量時代邏輯向存量時代破局的轉變。
第二個“第一”,全新高層團隊首次集體亮相
這是自去年集團管理層換屆后,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總裁賈健旭等首次以“用戶型企業”改革主導者的身份同臺,明確提出“用戶基因覺醒”戰略,強調從傳統制造向服務型制造的轉型決心。
第三個“第一”,四大智駕技術合作伙伴首次同臺
國內“四大智駕天團”——地平線、大疆(卓馭)、華為、Momenta首次集體亮相,覆蓋從L2++到L4級全棧智能駕駛技術合作。這既體現了上汽集團從封閉生態向著開放生態的轉變,也體現了存量競爭時代的競爭邏輯,單一的產品力難以突圍,必須整合更多生態資源,形成復合競爭力。
第四個“第一”,首次提出整車安全3.0技術體系
上汽創新性定義安全技術的三個階段:
1.0時代“不怕撞”:物理防護強化;
2.0時代“不會撞”:通過VMC中央協調運動控制技術主動避撞;
3.0時代“放心開”:預碰撞主動安全系統可自動調整座椅姿態、束緊安全帶,降低頭部加速度31%、腰椎壓力45%,實現“無感守護”。
第五個“第一”,首次公開與華為“智選車”合作模式
上汽集團總裁賈健旭首次確認與華為采用“智選車”深度合作模式(非單純技術采購),雙方共同定義產品、管理供應鏈,首款車型研發周期縮短40%,計劃2025年四季度推出。根據我們此前獲悉的消息,品牌名稱不出意外,就是“尚界”。
我們也獲悉,上汽集團與華為智選車的合作,由任老爺子親自拍板,以此也打破了余承東對華為智選車“四界”上限的規劃。
第六個“第一”,全球設計大師約瑟夫·卡班首次亮相
曾任職于大眾、奧迪、寶馬的設計大師約瑟夫·卡班(卡班曾在1999年主導設計的布加迪威龍),加盟上汽后首次公開亮相,預示上汽未來設計語言革新,其作品將于上海車展全球首秀。
二、上汽集團三套拳法的頂層設計
面對汽車江湖越來越激烈的擂臺賽,上汽集團這位曾獨步江湖的"老宗師",亮出了苦修多年的三套拳法——內家拳、外家拳、組合拳。
第一套拳:內家拳,旨在打破“大企業病”,以資源整合與技術突破重塑核心競爭力。
成立“大乘用車事業群”,將榮威、名爵、智己、研發總院、零束科技等自主核心業務整合,實現研發、供應鏈、渠道的集中決策。商用車板塊則以上汽大通為核心,構建全球共享的技術平臺。
投入1500億元構建“七大技術底座”,覆蓋純電/混動/氫能平臺、線控底盤(第二代全棧線控底盤2027年落地)、銀河全棧4.0電子架構(支持L3級自動駕駛)。
固態電池技術突破:2024年底半固態電池量產,2027年全固態“光啟電池”商業化,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成本降低30%。
供應鏈成本革命:零部件企業被定位為“成本中心”,例如延鋒等供應商需以最優成本支持整車,打破傳統利潤分割模式。
第二套拳:外家拳,通過跨界共生,構建技術生態網絡。旨在從過去“單打獨斗”變成“借力打力”的合作局面,以開放合作彌補短板。除了繼續深化與大眾、通用等傳統合資伙伴合作外,上汽集團還將在以下領域共謀發展。
智駕領域:與華為(智選車模式)、地平線(L2++方案)、Momenta(L4級Robotaxi)、大疆(L2級靈眸智駕)形成全棧覆蓋。
生態整合:聯合OPPO打通手機-車機生態,與火山引擎合作AI大模型,實現座艙系統的“硬件樂高化”。
產學研協同:與北京理工大學合作,聚焦電動化、無人化技術研發,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不得不說的是,以上的技術方案,除了上汽旗下自主品牌之外,其合資品牌也將被賦能。這種借力打力的功夫,在技術壁壘高企的智能電動時代,猶如張無忌的乾坤大挪移,借力打力,實現四兩撥千斤。
第三套拳:組合拳,以“中國方案”定義全球化,從市場換技術升級為向技術標準輸出中國標準。
上汽把全球市場劃分為多個區域,每個區域都有個性化、智慧化的產品方案,尊重當地的文化和法律要求,真正做到“全球化思維,本地化行動”。例如歐洲主推智能化MG4 EV,東南亞布局右舵混動車型,南美投放皮卡和商用車。
全球化不再是簡單的“出口賣車”,而是以本土化技術適配和文化洞察各細分市場特點,輸出中國式產品標準。
這三套拳法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形成“技術-生態-市場”三角閉環,本質上是一場組織、技術與商業模式的協同變革。
上汽這位曾步履蹣跚的"武林泰斗",以三套拳法的頂層設計,正在力求新生。正如賈健旭所言:"雞蛋破殼若由內而外,便是新生"。
今年一季度,上汽集團整車批發銷量達94.5萬輛,同比增長13.3%,終結了此前連續三年一季度凈利潤下滑的頹勢;終端交付量更突破108萬輛,渠道健康度改善明顯;其中,自主品牌銷量60.1萬輛,同比增長28.4%,占集團總銷量比重提升至63.6%;新能源車銷量27.3萬輛,同比增長近30%。
此外,上汽集團發布公告稱:預計2025年第一季度實現歸屬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為30億元到32億元,與上年同期相比,將增加2.9億元到4.9億元,同比增加10%到18%。
從上汽集團一季度表現來看,改革初現成效,但轉型仍處深水區。上汽自主品牌的崛起,依然任重道遠。正如賈健旭所言:“上汽人將以跪著學習的謙遜和站著創新的骨氣,讓智能技術飛入尋常百姓家。”
上汽之夜,只是上汽集團從傳統車企轉型科技生態體的開始,是一個「從內打破的雞蛋」——散裝的上汽,是蛋清蛋黃各自精彩;統一的上汽,或許會孵出一只魅力的鳳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