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的一句話,讓全球科技行業再次陷入恐慌:一個月內,芯片、手機、電腦將單獨征稅。僅僅三天前,美國政府剛宣布豁免這些產品的‘對等關稅’,如今政策急轉直下,蘋果、英特爾等巨頭股價應聲跳水。為什么連iPhone和電腦也成了關稅戰的靶子?消費者要為漲價買單嗎?這場博弈的背后,藏著怎樣的經濟暗戰?”
4月11日,美國海關悄悄更新稅則,宣布對智能手機、電腦、半導體等20類產品豁免“對等關稅”,蘋果在中國生產的iPhone、Mac等產品一度松了口氣,綜合稅率降至20%-27.5%。但短短兩天后,劇情反轉——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稱,這些豁免僅是“戰術性喘息”,一個月后它們將被劃入“半導體關稅”單獨征稅,稅率可能遠超當前水平。
特朗普的意圖很明確:用高關稅逼迫科技制造業回流美國。他在社交媒體發文稱,“這些東西必須在美國制造,我們不能依賴東南亞!”然而,這種政策搖擺已讓企業疲于奔命。蘋果為規避風險,緊急從印度空運150萬部iPhone回美,任天堂推遲Switch 2上市,戴爾、聯想則瘋狂催促供應商提前發貨。
對普通用戶而言,最直接的沖擊是電子產品漲價。若美國對華加征125%關稅生效,約1000億美元商品價格可能翻倍,包括73%的美國進口智能手機(410億美元)和66%的筆記本電腦(320億美元)。以iPhone 16 Pro為例,若關稅成本轉嫁,其售價或從999美元飆升至1500美元以上。
企業端更是雪上加霜。英特爾70%的CPU在美國制造,按中國新規,這些芯片將被認定原產自美國,面臨84%-104%的高關稅,直接沖擊其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力。而依賴美國芯片的中國企業,如華為、小米,也可能因供應鏈成本上升被迫提價。
當前中美互征關稅已接近“無意義”狀態——雙方大部分貿易早已被切斷,加稅更像政治姿態。中國商務部強硬回應稱,美國政策“損人不利己”,并同步將美商品關稅提高至125%,直言“美方若繼續加碼,中方將不再理會”。
但關稅戰的深層影響正在發酵。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緊急出臺“原產地新規”,要求以“晶圓流片地”判定芯片產地,劍指英特爾、美光等美國企業。短期看,中國半導體產業增速或腰斬至10%以下,但長期可能加速國產替代。
為規避關稅,科技巨頭正瘋狂調整供應鏈。鴻海(富士康)在中國生產的AirPods、Switch面臨145%關稅,而越南、印度工廠的同類產品對美出口仍享受0關稅。臺積電、三星則加速在美國建廠,但分析師警告,本土化生產需數年時間,且成本高昂,“美國制造”的iPhone價格可能再漲30%。
關稅戰的硝煙仍未散去,無論是蘋果用戶、投資者,還是普通消費者,都被卷入了這場大國博弈。當“全球化”讓位于“本土化”,我們或許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未來買手機、電腦,不僅要拼手速,還要拼錢包。你會為漲價的iPhone買單,還是轉向國產手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