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晨霧未散,肥東縣響導鄉蔣祠社區鄉村振興產業園里,21120個黑色種植盆中的藍莓苗在智能滴灌系統的嗡鳴中蘇醒……
“藍莓君”品牌主理人朱朕是一名“海歸”新農人,他輕點手機,藍莓苗生長情況的實時數據立馬躍然屏上。這片采用椰糠基質盆栽技術的新苗,將在2026年實現年產80萬斤藍莓,帶動周邊600名群眾就業。更引人注目的是駐村工作隊聯合村“兩委”打造的農文旅電商版圖——從云端認養到賞花摘果,從田頭直播到研學課堂,這片數字農場掀起的數字農業革命,正以科技觸手重構著傳統農業基因。
科技筑基:盆栽藍莓托起“數字農時”
在50厘米見方的黑色種植盆里,21120株藍莓根系正通過5G物聯網與云端“對話”,AI算法自動調配適宜藍莓本階段生長所需的營養液,精準維持土壤pH值4.5—5.5的黃金區間。
“傳統藍莓地栽的種植方法會酸化土壤,容易造成耕地板結。”朱朕輕叩種植盆,展示其中的“黑科技”——基質土由椰糠、菌渣和礦物鹽合成。區別于傳統地栽大水漫灌,盆栽系統搭載脈沖式滴灌技術。直徑0.6毫米的滴箭將水肥直接送達根系,配合進液與出液的成分分析傳感器,系統會自動啟動補充定制肥液,實現“根系渴了馬上補水、營養不夠及時補充”的精準供給。相比傳統灌溉,這種方式大幅節水40%以上,同時田間管理的自動化讓日常人工成本降到最低。曾在田埂間“望天收”的脫貧戶蔣先明,如今常年在產業園務工,他感慨:“以前我們種地都是蹲在田里‘猜’長勢,現在看看手機就知道每株苗的‘健康’狀況了!”
農旅織網:從“田間”到“云端”的產業鏈
可以預見,盆栽藍莓的工業化種植范式,正在江淮大地書寫“從泥土到云端”的轉型樣本。
自去年6月到村以來,蔣祠社區駐村工作隊通過參加多部門業務培訓,結合走訪調研多個先進村學習產業發展經驗,引進中國科學院博士團隊、安農大教授團隊,根據村情民需共同制定適合本村特點的鄉村振興行動方案。在前期儲備的一系列產業計劃中,“藍莓君”品牌成為產業園公開招引的第一位“農業合伙人”。工作隊聯合村集體合作社計劃以藍莓產業為軸心,輻射出多元融合場景:打造2000平方米的智慧冷庫,通過田頭預冷庫與冷鏈物流合作,實現新鮮藍莓新鮮采摘,2小時入庫,全程無菌保鮮,進一步降低損耗率,提升藍莓新鮮品質與口感;計劃開發“藍莓云栽”小程序,啟動用戶認養盆栽,屆時用戶可360度實時觀看藍莓生長直播,三年目標是培育10萬+“云果主”;桃花林畔、觀光小菜園、玻璃溫控熱帶水果園、多肉植物園將被5公里園內觀光步道串聯起來,形成“賞花摘果”的四季農文旅動線。
電商賦能:數據流激活鄉村“新經濟”
年初,在產業園旁邊的一處閑置員工宿舍內,幾個年輕人進進出出忙活著。綠色的摳像幕布、4K全景攝像頭,還有環形球形專業補光燈等專業設備前,農產品樣品被一一擺放整齊。經過一系列的調試,幾天之后直播間正式在“抖音”“拼多多”等電商平臺亮相,每日固定播6個小時,熱度持續攀升……這間不足10平方米的小小宿舍正成為蔣祠社區鄉村振興的數字基建平臺,在未來,它將重新定義“農忙”與“收獲”。
“我們要讓每顆藍莓都成為流量入口。”到村后,駐村工作隊助力產業園探索構建“政企合作+數字賦能”發展新模式,招募培養村播達人,引入專業電商運營團隊和農產品供應鏈企業,打造數字化直播間。工作隊從大眾傳播角度分析產業園運營,基于受眾行為制定“場景營銷+產業聯動”傳播策略,將種子育苗、田間管理、瓜果采摘等特色場景融入多樣直播,打造沉浸式體驗項目。未來,還可聯合新招引的觀光農業項目開展農耕文化研學、定制化農產品預售等業務,帶動村集體增收。
直播間電子屏跳動著實時電商交易數據,智慧滴灌系統記錄每顆藍莓的成長檔案。夜幕降臨時,星輝與直播間燈光交織——這里既有田頭直發的順豐冷鏈車轟鳴,也有主播“農貨出村”的吆喝,還蘊藏著“云農主”們托起的鄉村振興新圖景……隨著“農文旅電”四位一體格局漸成,蔣祠社區的春天故事,將為鄉村振興寫下充滿科技質感的時代注腳。(顧雯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