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季檔的劇集市場呈現詭異景象:十余部偶像劇的營銷戰報如同復制粘貼。
數據顯示,3月上新劇集共制造327個熱搜話題,其中“誰懂XXX這一下”句式占比達21%,“李羲承進行曲”舞蹈出現在8部劇的宣發活動中。
某視頻平臺制片人透露,單部劇的營銷預算已從2020年的30%占比飆升至55%,真正形成“宣發決定生死”的產業奇觀。
在這股營銷洪流中,三個標準化模板正在吞噬創作個性:
1. 病毒舞蹈模仿:從《濾鏡》到《余燼之上》,韓國男團IVE成員李羲承的編舞成為萬能鑰匙
2. 固定句式熱搜:“有這樣XXX進入XXX”類話題收割85.6億閱讀量
3. 收官戰報雷同:統計顯示,TOP10偶像劇戰報中“全網熱搜”“短視頻播放”“角色出圈”三大板塊重復率100%
更值得警惕的是,營銷正在異化為獨立產品,《白月梵星》主演變裝視頻獲贊超1200萬,相當于正片全集播放量的1/3;《噓國王在冬眠》線下快閃活動的CP感二創視頻,豆瓣評分高出正劇2.3分。
這種本末倒置的現象,被學者稱為“營銷殖民主義”!!!
在這場營銷軍備競賽中,內容團隊正經歷雙重絞殺,根據對27位編劇的深度訪談,我們梳理出工業化生產的三重枷鎖:
1. 創作前端的指標綁架
某平臺S級項目立項書明確要求:“需預留3個抖音爆梗設計位”、“每集至少1個截屏傳播點”。
某編劇透露,其新劇被迫加入“浴室摔倒接吻”橋段,“盡管與主線毫無關聯,但數據證明這類情節短視頻轉化率最高”。
2. 制作中期的資源擠占
《雁回時》制片預算1.2億,其中主演片酬占38%,服化道占22%,而劇本開發僅獲6%撥款。
這種畸形的分配直接導致拍攝期飛頁不斷,某場重頭戲竟出現“演員現場改臺詞適配熱搜詞”的荒誕場景。
3. 播出階段的評價扭曲
數據揭示殘酷現實:營銷投入與口碑呈負相關。
2024年Q1偶像劇中,營銷預算超5000萬的6部作品,豆瓣均分5.2;而營銷低于2000萬的《小巷人家》反而以7.9分成口碑黑馬。
某劇宣公司總監坦言:“現在評估項目不看劇本,只看能剪出多少條15秒高光片段。”
面對行業亂象,清醒者已開始艱難突圍,通過追蹤12支創新團隊,我們觀察到三種破冰路徑:
1. 內容反哺營銷的《念無雙》實驗
這部仙俠劇打破“未拍先宣”慣例,拍攝期間全程保密,總制片人梁振華提出“三不原則”:不釋出路透、不做人設營銷、不購買情感向熱搜。
取而代之的是邀請非遺專家打造“敦煌飛天特效解析”系列專題,意外帶動#中國仙俠美學覺醒#話題閱讀量破7億。
2. 用戶共創的《無憂渡》革新
愛奇藝在該劇開發中引入“劇情線開放平臺”,將30%支線劇情交由觀眾投票決定,盡管被督促“加強主線把控”,但其用戶留存率高出同期劇集42%。
更值得注意的是,由此衍生的156萬條UGC內容中,涉及傳統文化考據的占比達37%,遠超同類項目。
3. 技術破壁的《天工開物》實踐
有公司將劇本AI評估系統升級為“創新系數測算”,從23個維度篩查套路化橋段。
在《天工開物》項目里,系統自動攔截了17處“摔倒接吻”“誤會強吻”等狗血設計,促使編劇轉向“榫卯結構定情”“古法造紙傳情”等文化向情感表達,實現歷史考證與浪漫敘事的平衡。
當從業者集體陷入“知道問題所在卻無力破局”的困境時,韓國CJ娛樂的轉型經驗或具啟示意義。
該集團在2019年遭遇相似危機后,通過三項改革重獲生機:
1. 建立“內容健康度指數”,將創新性、社會價值納入KPI考核
2. 設立“反套路基金”,每年注資500萬美元扶持非常規劇本
3. 推行“營銷冷靜期”,新劇開播前兩周禁止購買熱搜
這種刮骨療毒式的改革,使其劇集原創率從38%提升至72%,《黑暗榮耀》《超異能族》等創新之作接連爆發。
反觀國內,慈文傳媒推出的“原創保護計劃”已初見成效,其《敦煌紀事》放棄所有流量明星,啟用文物修復師作為主角,反而以9.2分創下歷史劇十年最高分。
艾曼數據發布的《2024內容產業白皮書》揭示關鍵轉折點:觀眾對“工業化套路”的容忍閾值降至47.3分,而對“真誠敘事”的需求指數飆升到82.6分。
當《狂飆》《漫長的季節》等品質劇持續證明“好內容自帶流量”,或許該重拾最樸素的創作真理——唯有掙脫營銷枷鎖的內容創新,才能喚醒真正的情感共鳴。
圖源網絡,侵權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