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天5晚,如何看懂一本地球之書?
答:來黔西南!
這片大地的春天,已經等了你2億年。當你真正踏上這片熱土,才會發現博物館里2億年前的三疊紀古生物化石不僅是化石,還是古海深處的地質年輪;馬嶺河峽谷的百余條瀑布(豐水期)不止是瀑布,還是百萬年來的山河塑造。花江峽谷上即將落成的“世界第一高橋”花江峽谷大橋,更是自然與人文交織的奇跡。
攝影/吳學文、胡云江、大偉
黔西南天地奇觀跨越時空。
圖為胡氏貴州龍化石、馬嶺河峽谷、花江峽谷大橋
3月28日-4月2日,由中共黔西南州委宣傳部、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與清華大學人文學院聯合組織的貴州黔西南風物之旅研學版圓滿完成。此次風物之旅以不同時空尺度的地質故事為軸線,兼具歷史與人文視野,正以一節節天地之間的沉浸式課堂,深入解讀黔西南的山河壯闊與人文風采。
跟著化石修復師
讀一本2億年前的“大地之書”
體驗路線:興義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
“曾經化石對我們來說過于遙遠,如今我們竟然能夠親自觸碰,運用顯微鏡等專業設備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修復工作,并在采石場尋覓化石的本貌。整體的設置非常完整,邏輯嚴密,體驗感極強,是我本次過程中印象最為深刻的地點。”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姚士儒
我們此次行程的第一站,便來到了2億年前黔西南地區“生命回春”的現場。
參觀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的“大地之書”。 攝影/大偉
在興義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與貴州龍化石原位保護館,不僅能看到連續、完整的三疊紀地層剖面,也看到了興義動物群的化石組合、產出特征和資源規模,站在巖層上,可以想象出2億年前,這里作為一片溫暖淺海,生機勃發的景象。
跟隨化石修復師王老師,我們切身體驗了化石修復和化石挖掘。修復過程需要極致的耐心和細心:從準備工作開始,再到凈化圍巖和細節處理,之后處理粉塵,再將斷裂部分進行修補,最終確定修復程度完成修復。這些完美陳列在我們眼前的貴州龍化石,都需要經歷至少以上六步才能修復完成。
清華學子參與修復化石體驗。 攝影/大偉
化石,承載的不再是一種印記,更是地球的記憶,而修復的過程,更像是修復“地球之書”這本體量巨大的古籍,承載著與眾不同的意義。
隨后,帶著對悠遠地球記憶的感嘆,在興義世界地質公園博物館的觀影廳,我們舉行了此次黔西南風物之旅研學版的啟動儀式。
攝影/大偉
上圖:風物之旅研學版啟動儀式;
下圖:清華大學學子啟動現場合影。
一部《探秘黔西南,遇見2億年的春天》的風物之旅主題視頻,讓出行團隊對此次活動的精彩有著更直觀的感受:這是黔西南地區經歷了二疊紀生物大滅絕后的三疊紀的春天;是百萬年來,這片大地的巖層與水相互作用,在一輪又一輪周而復始的溶蝕雕琢中形成的“地貌回春”,也是我們今日在黔西南所探訪的春日浪漫與激情。
解讀黔西南自然奇觀
流水如何塑造出萬千喀斯特地貌?
體驗路線:萬峰林-馬嶺河-云屯生態體育公園-安龍“金字塔”
“同樣是喀斯特,有些會形成瀑布,有些卻會漏到地下。”
——中國地質科學院 正高級工程師 張遠海
在興義世界地質公園中,有一道“地球最美的傷疤”,它就是同時擁有中國最密集峽谷瀑布群、中國最長喀斯特地縫和中國最大面積生物鈣華景觀的馬嶺河峽谷。看到成群的瀑布沿著崖壁徑直飛落時,學子們不禁疑惑:“為什么馬嶺河會有這么多瀑布,成為世界獨有的地質奇觀?”
馬嶺河峽谷,出行團隊探訪地質奇觀。 攝影/大偉,吳學文
中國地質科學院巖溶地質研究所的張遠海老師給出了專業解釋:在我們腳下所在的地方,是一種特殊的碳酸鹽巖,它中間夾了一個不透水層,把水隔到上面,所以當泉水和地表河匯到此處,就形成了瀑布。而萬峰林地下的暗河與它的巖層具有滲透性有關,這也是巖層塌陷形成八卦田的主要成因。因此,流水的塑造會因巖石的性質差異而造成不同的產物。
萬峰林下的八卦田。 攝影/胡云江
在張遠海老師看來,此次研學旅行,更注重關注萬峰林等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從而產生更深層次的美的共鳴。在萬峰林,學子們則完成了一場“地質三境”的認知革命:初見萬峰林時只見“萬笏朝天”的壯美(看山是山);解析巖溶發育機制后,眼中盡是水巖作用的能量場(看山不是山);最終理解喀斯特生態系統整體性時,重歸“山水相依”的生命共同體認知(看山仍是山)。
對黔西南的認知,也在興義世界地質公園外的其他喀斯特風景之間被不斷深化。安龍“金字塔”的奇觀便是一場在地殼抬升的幫助下,由特殊巖層、地下暗河共同完成的獨特創作。
黔西南,正成為一間天然的研學教室,也是一部立體的教科書。馬嶺河展示著當下正在進行的水巖博弈,萬峰林記錄著百萬年溶蝕歷程,地下暗河系統預言著未來地貌演化的方向,國家兜蘭種質資源庫與云屯生態體育公園展現了自然變遷里的生態珍寶……專家學者的精彩解讀,讓學子們對眼前的山水,有了超出普通觀賞游客的立體認知。
田字格萬峰林民族實驗學校, 一堂三代人共同參與的地質課。
興義世界地質公園的田字格萬峰林民族實驗學校,是課堂的主講者董漢文老師來的第一所專門的地質小學。他與清華大學地學院學生、以及當地學子,開展了一堂三代人共同參與的地質課。探索了山川變幻,萬峰成林的奧秘。
跨越壯闊山河的“超級工程”
世界第一高橋,是如何誕生的?
體驗點位:花江峽谷大橋
“站在橋上俯瞰時,人類基建與自然地貌的對比讓我對這一偉大工程有了具象化理解。”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 梁奕飛
在黔西南2億年沉積巖構筑的古老基底上,北盤江及其支流如天工利刃,將喀斯特群山切割出震撼人心的地質史詩:花江峽谷、尼珠河峽谷等一系列世界級V型與U型峽谷在此誕生。不僅使這里成為“山水博物館”,也為“世界第一高橋”提供了天然舞臺。
****請橫屏觀看****
正在建設的花江峽谷大橋。 攝影/吳學文
為了更直觀地感受黔西南的神奇地貌,此次研學之旅特別安排了花江峽谷大橋的點位,這里也是許多學子表示此行最難忘的“打卡點”。當真正站在高空大橋之上,才發現原來花江峽谷大橋的“世界第一高,山區最大跨”不是一句口號,更代表世界橋梁史上新的貴州刻度。
在峽谷高空上建一座橋面至水面的高度為625米,主橋跨徑為1420米,“橫豎都是第一”的世界高橋,要面臨的地質和氣候變化難題,遠超我們的想象。來到花江峽谷大橋展覽館,學子們親手觸碰到了組成這座龐然大物的精密零部件,真實感受到了科技與自然碰撞出的溫度。
出行團隊參觀花江峽谷大橋展覽館。 攝影/大偉
北斗衛星定位穿透喀斯特裂隙,為近乎垂直的崖壁錨樁指向;BIM技術讓180噸鋼梁在空中毫米級精準拼接。工程師們以布依族吊腳樓的榫卯智慧馴服峽谷罡風,用改良自糯米砂漿的混凝土配方對話古海沉積巖。橋塔內5000個傳感器正通過5G低語,將結構健康數據實時傳回云端。這些都讓大橋帶來的震撼更加深入人心。
花江峽谷大橋工人工作現場。 攝影/吳學文
花江峽谷大橋也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映照。現代科技讓天塹變成通途,也讓2億年來的山河變遷與人類文明的現代產物同框呈現。這座峽谷 “飛虹”,預計在今年下半年通車,讓六安高速貞豐段順利貫通,讓兩個多小時的山路縮短至兩分鐘,讓貴州不斷連接世界,驚艷世界!
-04-
“三月三”上春山,體驗一場全民狂歡!
體驗路線:望謨“三月三”-峰林古寨“八音坐唱”
“‘三月三’是一場充滿生命力的文化盛宴,讓我深度融入這片土地的脈搏。”
——清華大學地學系杜曉萌
黔西南有布依族、苗族、彝族、回族等35個民族,其人文風俗可謂風采萬千。在三月的最后一天,風物之旅研學團隊來到望謨,在萬人廣場的靛藍色海洋中,參與“三月三”活動,體驗這場山地間的全民狂歡。
望謨“三月三”,一場春日全民狂歡。 攝影/大偉
為了沉浸式過節,出行團隊穿上靛藍色的民族服飾,參與到節日方陣的游行中,身臨其境,感受貴州人“會走路就會跳舞,會說話就會唱歌”的節日激情。舞麒麟、戲龍舞、吹長號、糠包舞等各種方陣表演令人目不暇接,布依族、苗族、瑤族等少數民族齊聚一堂,載歌載舞,迎接春天。
如此宏大的盛典,同樣也能成為一場研學課堂。“三月三”從何而來?知名科普博主@博物雜志 給出了解讀——答案就在舞者手里的糠包上。它本是定情信物。 “三月三”的原型,是古時男女婚戀、“相親”的仲春之日,后來逐漸演化為春日盛會,漢代時形成“三月三”上巳節這一古老節日。這也正體現了黔西南眾多山地稻作民族的悠遠文化傳承。
手持糠包跳民族舞蹈的舞者。 攝影/大偉
“三月三”的后勁兒有多大?過完節,我們又前往峰林古寨,聆聽一場被譽為“聲音活化石”的布依族八音坐唱。
刺鼓、月琴等獨特的樂器,引起了清華學子的極大興趣。畢竟,八種木質手作樂器,可謂豐儉由人。最簡單的,只用不同粗細和形狀的樹干,通過拼接、打磨、粘合就可以制成不同外觀和音調的樂器,而發音的原理則結合了漢族常用的二胡等民間樂器,頗有種“天然去雕飾”的山地智慧。
八音坐唱是布依族的文化珍寶。 攝影/陳偉紅
八音坐唱,正是這么一場以生活為樂器,取材于大自然,以對大地和民族的熱愛為音符,取律于山水的獨特春日樂章。
行走于壯美天地,領略完春日浪漫,黔西南的“歷史課”同樣不能錯過。近代百年以來,黔西南作為“西南屏障,滇黔鎖鑰”飛速興起,人才輩出,閃亮登場于中國舞臺的故事,更是引人入勝。
-05-
一句“加油”,如何讓黔西南與武漢的文教結緣?
體驗路線:安龍加油文化院-半山亭-興義劉氏莊園
“張之洞在武漢的建樹,源自安龍的‘加油文化’”
——武漢工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繼才
在黔西南安龍的加油文化院中,我們觀看了一部人文底蘊滿滿的黔劇《知府添燈油》。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一位名叫張锳的地方官員到任興義府知府(今黔西南州安龍縣),他在安龍首創“添燈油”夜學制度,每晚為寒門學子添油續燭,“寒窗勤讀,本府添油”的唱詞穿透三百年時空,讓“加油”兩個字升華為激勵人心的文化符號。
黔劇《知府添燈油》對加油文化的演繹。 攝影/大偉
張锳的兒子便是晚清重臣張之洞。張之洞以鐵腕治水馴服漢江,建書院,興教育,將安龍培育的治世智慧播撒到荊楚大地。從萬峰林到黃鶴樓,張之洞父子的仕途軌跡串起的不只是地理坐標,更讓“添油續火”的精神成為黔鄂兩省共有的文化基因。
春雨綿綿中,武漢工商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繼才站在安龍半山亭前,為研學團隊揭開這段跨越時空的淵源:“張锳在安龍種下的教育火種,經張之洞之手在武漢燎原。”這位深耕張之洞研究的學者,將此次考察稱為“尋根之旅”——張之洞少年時隨父在安龍生活十余載,西南邊陲的民生百態與父親的治學理念,深深塑造了張之洞的濟世情懷。
歷史印證著這種文化傳承的偉力。張之洞主政湖廣期間,將武漢從商貿碼頭轉型為近代工業與教育重鎮:漢陽鐵廠的鋼水澆鑄出“東方芝加哥”的筋骨,自強學堂(武漢大學前身)的書聲孕育出新式教育之魂。他開創的“湖北模式”,推動著中國近代化進程。如今留存的漢陽鐵廠遺址、張之洞與武漢博物館,仍在述說這段革新篇章。
興義府知府張锳像。 張锳為黔西南近代文教作出卓越貢獻。
研學旅行的最后,我們來到興義的劉氏莊園,領略劉官禮、劉顯世等劉氏子弟在興義振興文教的風云往事,他們創辦新式學堂,引入西學,讓興義成為貴州新式教育的南大門。正是有張氏父子和劉氏子弟的文脈接力,才讓黔西南人才輩出,成為與貴陽、遵義并肩而立的貴州近代人文重鎮。而那些深藏于祠堂匾額間的訓誡、鐫刻在書院照壁上的箴言,才是真正撐起群山峰巒的精神脊梁。
劉氏莊園修建使用大量石料, 風格大氣雄渾。 攝影/吳學文
這場風物之旅研學活動,將新知、體驗和成長融為一體,讓每一次駐足都是與時空的對談。研學之旅雖已結束,但黔西南的春天卻不會散場,黔西南這本自然底蘊滿滿,人文風情多姿的“地球之書”,天地之大,無處不是課堂!
黔西南,處處是課堂。攝影/大偉
自上而下依次為:
興義世界地質公園化石挖掘修復體驗。
望謨新屯古化石發掘現場講解。
安龍半山亭參觀現場。
文 | 魚子醬、蘋果
文字編輯 | 蘋果
圖片編輯 | 吳學文
封圖 |尹剛
首圖 | 張琪
本文系【地道風物】原創內容
未經賬號授權,禁止隨意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