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轉、解釋、打臉,用這個3詞語描述目前美國在對等關稅問題上操作一點也不過分。
4月11日美國海關和邊境保護局將通訊設備計算機、半導體設備、集成電路器件等近20類產品排除在145%的高關稅清單之外。
關稅豁免消息傳開后,外界瘋傳這是美國向中國“服軟”的信號,因為美國最大的電子產品來源地就是中國。
但這一傳言立即遭到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的極力駁斥,他表示這些關稅豁免政策只是暫時的,未來還可能取消。
緊接著他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采訪時爆出一則猛料,美國與中國正通過中間人就關稅問題展開“初步接觸”。隨后他進一步強調美國政府正在研究擬定針對半導體等關鍵電子產品的特別關稅措施。
美國這套打法很狡猾,通過短期豁免緩解美國企業壓力,同時為長期產業政策調整爭取時間。
但盧特尼克主動“示好”似乎效果不太理想,中國商務部將美方的關稅豁免稱為"糾正錯誤的一小步",同時敦促其"邁出更大一步"。
中國的表態即肯定了美方政策調整的積極意義,又明確表達了進一步改善雙邊經貿關系的期待。但總體而言,中國對所謂"中美談判"的消息保持謹慎態度,并沒有像美國那樣“滿懷期待”。
似乎感受到中國不怎么積極,特朗普再也按耐不住性子了,4月14日凌晨3點親自跑到社交媒體上撰文,解釋他對關稅豁免一事的看法!
特朗普透露了三點,一、中國的關稅反制是威脅不到美國,他不會允許中國肆意“虐待”美國;
二、豁免的只是一部分產品,中國并不會因為關稅豁免產品而失去約束,那些產品仍承擔20%芬太尼關稅!
三、特朗普與美商務部盧特尼克的意見一樣,正對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研究特別關稅。
從特朗普和盧特尼克的表態不難看出,中國關稅反制措施打了美國一個措手不及,至少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等系列產品上讓美國很難受,不得不研究新的關稅政策。
咱們先說一下美國在電子產品和半導體上所面臨的困境。
據統計2024年美國一共從其他國家進口了4000多億美元電子產品,而中國就占四分之一,即1000多億美元,而且中國生產的電子產品普遍質量高、穩定性強,是美國高科技公司眼里的搶手貨。
問題是145%的高額關稅下,這些來自中國的電子產品價格將上漲200-300%,立即失去競爭優勢,但有些電子產品暫時沒有替代品,且是必需品,像醫療設備領域的心臟起搏器、核磁共振儀等高端產品,其核心部件60%以上依賴中國供應鏈。一旦斷供將出現醫療設備供應出現嚴重短缺,汽車制造業面臨零部件斷供風險。
半導體對美國的沖擊更嚴重。中國進一步加強對鈧、釔、鏑等稀土材料管控后,全球總供給量暴跌,價格瘋漲,直接影響美國F47戰機的研制和生產進度。
按照美國軍工專家的說法,每生產一架F47六代機,至少需要400公斤稀土,而以美國目前稀土生產能力是遠遠不能滿足需求的,只能向其他國家采購,而中國幾乎唯一的可選項。
要知道中國掌控著78%的提純產能。五角大樓的評估報告顯示,若完全切斷中國稀土供應,美國先進武器系統的生產周期將延長18-24個月。
這種情況下,特朗普和盧特尼克一邊對中國放狠話,向外界展示美國在關稅政策上的強硬態度和立場,一邊又不停地向中國釋放“溝通”信號,包括制定半導體和電子產品專用關稅。
當然,特朗普調整政策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也面臨的三重困境:
一是關稅反噬效應越來越明顯,美國大型商場已開始單獨標注因關稅上漲的價格,民調顯示超70%民眾認為這種政策將長期損害美國經濟,若價格持續上漲恐怕引起一系列難以預料的后果。
二是金融市場持續動蕩,日本等主要債權國拋售美債導致利率飆升,讓大量資本風聲鶴唳,不敢輕易出手,進而影響美國本土企業。
三是白宮內部矛盾激化,政府與企業界的裂痕加深。這些壓力共同作用,迫使特朗普政府不得不作出戰術性調整。
中國的應對策略體現了三個鮮明特點:一是堅持原則,明確要求美方徹底取消不合理關稅;二是保持開放,始終強調對話協商的立場;
三是注重實效,不因美方的戰術性調整而改變戰略方向。這種穩健務實的做法,與美方的政策反復形成鮮明對比。
在國際舞臺上,中國積極利用WTO、金磚機制等多邊平臺闡明立場,贏得了廣泛理解與支持。近期歐盟、英國、東南亞國家等紛紛加強與中國的經貿聯系,這種趨勢令美國試圖孤立中國的戰略意圖更加難以實現。
原創: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