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獅子是中國傳統藝術形象中,最具代表、最具特色、最受歡迎的形象之一,而獅文化更是中華民族必不可少的傳統文化之一。
自從獅文化傳入中國后,便倍受推崇,而中國人則因推崇獅子,也由此衍生出了很多中國獨具特色的獅文化,其靈獸形象在建筑、繪畫、雕塑等多個藝術領域中都有所體現。
在中國,石獅子是用來守護人類吉祥平安的象征,是護國鎮邦的寶物,因此我們可以在許多建筑物門前看見一對蹲著雌雄成雙的石雕獅子。
這些獅子,這個所謂的“外來祥瑞”,使這些建筑物透出地道的中國傳統建筑所獨有的文化特色和景觀,讓獅文化在中國有了更加繁榮的發展。
- 石獅子的由來與演變
既然說到了石獅子,那就不得不提猛獸獅子了。眾所周知,獅子是我國引入的動物,屬于外來物種,它的“故鄉”并不在我國。從《本草綱目》記載可知,獅子來自西域,被稱為百獸之長。
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隨著貿易的來往,人們發現了不少中國本土所沒有的動物——獅子、 犀牛等。
后來作為交易,這些動物被作為貢品送往了中原。
從此,獅子正式踏足了中國的土地,在這里繁衍生息出現,逐漸進軍中國大地,并在民俗中反復出現,逐漸成為了中國人喜愛的一種祥瑞。
最后處處可見,還成為了民間常見,大受追捧,每逢傳統節日就會拿出來表演的舞蹈——獅舞。
文物見證了歷史的更迭發展,也見證了石獅子的形象變化。
石獅子的形象始于漢朝,東漢時期的石獅子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獅子,彼時的雕刻雖然還不是特別精細,但卻有了雛形,雕刻的獅子也具有基礎的動作,多昂首挺胸、張嘴揚須,持匍匐或跳躍狀。
在陵墓中的石獅子在晉代才被廣泛采用,作為一種墓葬品,設立在陵墓內部起震懾邪祟的作用。
因為唐朝國力的雄厚,石獅子在此期間的藝術特色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發展和改變。這些獅子頭披卷毛,昂首挺立,四爪強勁有力,僅看著就讓人感覺高高在上、不可一世,彰顯著大唐王朝的氣魄。
時至遼金時代的石獅子,不單單只守護陵墓,而且還會被當作裝飾品,被安放在橋頭或橋護欄石柱上。
例如盧溝橋上那些造型逼真自然,栩栩如生石獅子,就是這一時期的手筆。石獅子可分為雌、雄兩種,雄獅戲繡球,雌獅撫幼獅,幾乎成了一種特定的模式。
明清兩代的石獅子通常充當著“守門者”的身份,因為他們在守門的同時,又可顯示出主人的尊嚴與富有,所以用石獅守門的情況在當時已經十分普遍。
比如天安門前的那兩對石獅子,這兩對石獅子分別立于皇城門外左右兩側,兩獅均為側首蹲坐,目光注視著正中間的御道,總體威嚴莊重,讓人不戰而栗。這兩對石獅子,可以說是明清時代石獅雕刻藝術的典范。
在中國傳統民俗中,石獅子的功能還有很多,但多數情況下都是其辟兇納吉功能的延伸。
如果把石獅子設立在鄉間的交叉路口,它便是保佑村寨平安的祥瑞;把石獅子擺在,中藥店鋪的柜臺上,它便能分辨藥的毒性(過去民間中藥店鋪的柜臺上,就常擺放著一個石獅子,因為民間流傳著石獅子能通藥性的傳說:——石獅子可辨認中草藥的毒性。);把石獅子放在府邸的正門口,便能威震四方。
- 石獅祥瑞之稱從何而來
獅子自傳入中國以來就逐漸地成為了祥瑞的象征,具有類似中國原有的“四靈 ”——龜、龍、鳳、麟那樣的辟兇納吉的功能。
人們通常會認為,石獅子作為大門的守衛者,能夠對傷害人的邪祟起抵御震懾的作用。而石獅子這種辟兇納吉功能的由來,則極有可能是從中國人古老觀念中的四靈之一,從龜那里繼承和轉化而來的。
龜從殷商時代起 ,龜便與龍、鳳、麟一起 ,被稱為四靈。龜因為年齡的長壽被古人視為靈性,所以龜常常與神權掛鉤,認為龜可“上通天理”,因此統治者每逢重大事件都會命人拿龜甲進行占卜預知,祈求“窺得天機”,得以慰藉心靈。
《史記·龜策列傳》記載:“王者決定諸疑,參以卜筮,斷以筮龜,不易之道也。”意指無論是發動戰爭,還是祭祀活動,只要是國家大事,與國運息息相關的事,在行動之前都要把龜甲放在火上灼燒,觀看地裂紋,以占卜吉兇福禍,決定最終結果。
從此,龜便被人們寄予了希望。王朝的統治者們也雕刻了大量的石龜,并在石龜上刻下或背負刻有銘文的石碑,謀求上天,保江山永固。更有統治者為了加強神性,把象征著皇權的龍與它雕刻捆綁在一起。
直到遼宋金元后期,石龜在人們心中的地位才有所下降,因為彼時的龜,因一些書籍和文人墨客的暗諷,成了市井人們口頭嘲笑譏諷的一個形容詞——“縮頭烏龜”。
于是久而久之,石龜便失去了其原有的神圣地位,自此石獅便順理成章地頂替了石龜。
石獅子的神化程度,沒有像烏龜那樣,被神權視為可與上天溝通的“靈物”,石獅子的神化,僅立足在人們滿足辟兇納吉的心理中。
相傳,石獅子會在自然災害來臨之前提醒人們,幫助人們逢兇化吉。時至今日,吳越地區還流傳著石獅子預測洪水的故事。
其次它辟兇納吉功能的來歷,與佛教也脫不了干系。佛教與獅子幾乎是同一時間傳入中國,于是佛教教徒對獅子的推崇,也促使古人把獅子賦予靈性。
獅子在佛教中有相當的地位,常被作為佛的坐騎(意指高僧之座)。因為人們覺得佛由獅子傳入中國,故而獅子也和佛一樣走上了圣壇,成為了一種肩負守護責任的神獸。
- 石獅子外觀形態的演變
石獅子是中國一種擁有著悠久歷史的藝術品種,它雖然不是中國特有,但卻在璀璨的歷史長河中扎根于中國大地。
其中,石刻獅子藝術經過各朝各代的形態演變,留下了風格多樣、蔚為壯觀的石雕群。
東漢是封建社會的尾聲時期,人們經歷了長期的戰亂希望能過上安定和平的生活。
當時光武帝劉秀頒布的一系列政策實施,再加上“絲綢之路”的開辟,印度、波斯等國家的商品及藝術文化都與我國交流往來,漸漸西方走上了一條新的道路。
期間東漢時期的墓室內墓壁的雕刻藝術也開始大肆發展起來,墓壁雕刻藝術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提升了藝術雕刻家的技術水平,其藝術的蓬勃發展,讓中國第一代獅子的藝術形象得以出現。
東漢時期的人們把獅子視為外來神獸,但由于真正見過獅子的人少之又少,于是他們憑著對“百獸之王”的認知刻出了獅子,所以當時石獅的樣子看上去更像虎,但比虎大,且造型的刻畫上也更有氣魄。
魏晉南北朝時期,石獅的雕刻風格追求氣勢上的發展,石雕匠人們開始注重石獅的神似,整體上添加了鬃毛肌肉線條等細節,此時的石獅子已經具有了人們心目中獅子的雛形。
在唐代在藝術風格上,唐朝的工匠們對石獅不再是只追求神和貌,對于形的要求也有了一定的要求,格外嚴謹。
石獅開始走寫實風格,造型也從單一的行走式,逐漸演變成為蹲坐式,整體結構呈三角形。
彼時的石獅形象已完全中國化,已具有傳統的中華文化特色。因為創作方式的改變,所以唐朝會更強調石獅子所蘊含的精神內涵,這個時候的石獅頭披卷毛,這個特點最后也成為了中國式石獅子最為明顯的特征。
而宋元時期,石獅雕刻則逐漸地往生活化、裝飾化的方向發展,精致了許多。彼時的石獅在一些寺廟、石窟、園林中也多有運用。
石獅子的身上也開始有了鑾鈴、項圈、綬帶等裝飾品。這個時期石獅子的造型雖然沒有唐朝的盛氣凌人,形象上收斂了許多,但也不缺乏傲氣,反而多了唐沒有的親近感。
明清時期,陵墓和佛窟雕塑衰敗,石獅子雕刻藝術迎來了鼎盛時期,石獅隨處可見,具有一定的裝飾作用。
明后期,石獅開始平民化,走進民宅,在平民百姓家里也可以看見帶來吉祥的祥禽瑞獸——石獅子。
結語:
從古至今,石獅子的身影如同寶石般點綴在中華大地的各個角落,它幾經朝代更迭、功能演變,盡管石獅子的造型在千百年來萬般變幻,或威武霸氣,或靈動可愛,但它所承載的人們對世俗世界的祈愿卻從未改變。
中國人用了近兩千年的時間,完善了自己心目中的石獅子,把想象變成實物,讓這個“外來的祥瑞”在中華大地上扎根傳播,繁榮發展。其背后的文化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值得我們去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后漢書·西域傳》
《十洲記》
《史記·龜策列傳》
《本草綱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