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眾多的中國古代王朝中,唐朝以其尚武的民族精神、雄厚的軍事實力,對周邊其他政權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壓制與戰爭威懾。
同時,唐朝采取兼容并蓄、與鄰為善的邦交政策,使得中國古代史上出現了少有的“萬邦來朝”、“四夷賓服”的外交盛況。
唐朝的尚武之風既源自民族精神的傳承,也受到當時社會環境及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因素的影響。
這種尚武精神在開創盛世的同時,也對后世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成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自強不息的寶貴精神財富。
一、唐朝的尚武精神迭起于政權動蕩與民族融合之時
唐朝繼承了隋朝大一統王朝的衣缽,而隋朝是一個承上啟下的王朝,享國僅僅三十七年。因此歷史上曾經將隋唐兩朝并在一起稱為“隋唐時期”。
在隋朝大一統之前,中原地區長期處于戰亂動蕩之中,各種政權你方唱罷我登場。
在這種特殊歷史時期,唯有足夠強硬的軍事力量,才能保障國家和民族最基本的生存權,因此崇尚武力也就成為了統治階級的首要選擇。
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北魏孝文帝改革,加快少數民族漢化的步伐。北周政權摒棄鮮卑族的落后習俗,在政治上推崇儒學思想,在軍事上大量地吸納漢族兵源。
民族混居,文化交融,也使原來居住在中原地區的漢人形成了“彪悍”的民風。
唐朝延續了前朝民族融合的過程;唐朝建立以后,中原地區形成了多民族融合的局面。李唐王朝本身就是一個擁有鮮卑血統的家族,李虎(李淵的祖父)妻獨孤氏、李淵妻竇氏、李世民妻長孫氏都是胡族出身。
在唐朝,民族界限并非劃分得涇渭分明,當時統稱“中原人”或“唐人”。也就是說,針對域外,唐朝民族是以國家的概念出現。
《資治通鑒》在唐紀十四章記載,李世民曾說:“自古以來居住在中華地區的人們將外邦異族看得很低賤,但我要平等對待他們”。
注意,李世民說的是中華,而不是中華地區的某一個民族。
唐太宗時期,尉遲恭、屈突通、長孫無忌、長孫順德是鮮卑人之后;唐太宗、高宗時期,大將契苾何力是鐵勒族人;唐玄宗時期名將李光弼是契丹人,多民族充分融合形成了鐵骨錚錚的唐朝尚武民風。
二、“文武不分家”的國策奠定了尚武精神的基礎
唐朝實施的一系列治國強軍政策,從政策導向上,無疑使武人的升遷機會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使得官方及民間尚武精神蔚然成風。
在唐太宗征兵討伐高句麗時,征兵過程非常順利,史書記載“募十得百,募百得千”,就連初唐四杰楊炯都發出了“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慨嘆。
唐朝實行了“文武不分家”的國家治理政策。不同于其他朝代“文人治國、武將守邊”的治理制度,唐朝形成了“出將入相”的政治局面。
初唐時期有李靖、張亮、侯君集、徐世績四位武將擔任了宰相之職,還有更多的武將在朝廷身居要職。
初唐實行了“兵農合一”府兵制度。在均田制的基礎上,朝廷給府兵分配土地,實施稅費減免。
府兵們平時耕種,在農閑時段參加訓練,征戰時自備武器和馬匹,服役期約為20-60歲。府兵制類似于“全民皆兵”的形態,能夠在殘酷的戰爭中生存下來,府兵們只能加強戰斗素質訓練。
武則天實施了拓寬了武人晉升渠道的“武舉制度”。公元702年,武則天擴充“以文取仕”的科舉制度,設置了武舉考試。
“凡習武者,均可應試”,項目設有射箭、武技、體能、策對等,考試結果由兵部按成績分等級,量才授官。此舉更加激發了民間尚武之風,也推動了中華武藝的發展。
唐朝設立了專門獎勵將士“勛官”官職。唐代對隋朝以來的“勛官”制度進行簡化,將勛官演變為明確軍功和獎勵功勛的專職崗位,這一規定增強了官兵建立功勛的強烈愿望。
三、名將傳奇點亮了唐朝各民族展現自我的尚武信心
唐朝名將燦若星辰,這些名將協助大唐開疆拓土、抵御外侵,他們的不朽功績,不但在當朝光彩熠熠,也成為了后世無法超越的傳奇。
初唐名將李靖,大器晚成,協助李世民南平吳會、北清突厥、西定吐谷渾,為唐朝滅掉了四個國家,成為了大唐第一戰神。
當然這里所說的滅掉國家不是消滅,而是使這些敵對國家臣服于大唐,不再與大唐敵對。
初唐名將蘇定方,跟隨李靖作戰,出征西突厥、平蔥嶺、夷百濟、伐高句麗,先后剿滅了三個敵對國家,將唐朝的勢力范圍向西開拓至中亞咸海,向東延伸至朝鮮半島南部。
初唐名將薛仁貴,以平民身份入伍,在征戰高句麗時一戰成名。在隨后數十年中,創造了大敗九姓鐵勒、降服高麗、擊破突厥的功勛,留下了 “三箭定天山”、“脫帽退萬敵”等傳奇。
受到這些名將的激勵,唐代的官員像是個個開了“掛”,自信心爆棚。貞觀二十二年王玄策受命出使天竺國,不巧天竺國發生內亂,新任國王阿羅那順令人攻擊了大唐使團,還劫掠了貢品。
失敗后的王玄策并沒有退回大唐,而是就近向吐蕃和泥婆羅借了八千人馬,硬是將阿羅那順一家俘獲,創造了“一人滅一國”的傳奇。
中唐還有一個非常低調的戰將,名叫王忠嗣,他被唐玄宗譽為可以與霍去病媲美的戰神。據《新唐書》記載,王忠嗣戰吐蕃時,單槍匹馬殺入敵陣,斬殺數百人,使敵軍驚恐萬狀,自相踐踏。
開元二十六年,王忠嗣率十萬精騎討伐契丹,開啟了三戰三捷的連勝模式,打得奚和契丹二十萬大軍魂飛魄散。
最終,契丹三十六部全部向唐軍投降,之后幾十年不敢作亂。禍害北宋的契丹人,在唐朝將領面前竟然不堪一擊,足見唐朝戰斗力的強悍!
除了盛唐之后的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外,守邊將士也展現出了錚錚鐵骨。
安史之亂后,吐蕃乘機阻斷了唐朝與西域的聯系,但鎮守安西都護府的唐軍將士,卻一直孤守西域四十二年,直至年輕的士兵都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戰士,但沒有一個人投降。
四、“俠客精神”的文化演繹使尚武精神升華到民族理想的層級
邊塞詩是唐朝文人墨客推崇的一種題材;這些詩歌格調高亢、借景抒懷,寫出了唐人的浪漫與豪情,展現出了唐人戍邊衛國、舍生取義的民族情懷。
唐詩中除了邊塞詩之外,還有大量的“劍、俠”題材的詩歌。
比如李白、溫庭筠的《俠客行》,王昌齡的《答武陵太守》,最典型的當屬賈島的《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今日把示君,誰有不平事?”
這首詩典型地反映了當時社會普遍存在的俠客夢!唐代游俠之風頗為盛行,在唐代裴铏短篇小說集《傳奇》里的《聶隱娘》中,就描述了刺客聶隱娘成為名噪一時的傳奇女俠的故事。
俠客不同于一般的軍人的特殊群體,他們可以是以除暴安良為己任的刺客,也可以是意氣用事,被道義綁架的悲情人物,但當戰爭發生時,俠客便義無反顧地加入到戍衛邊疆的隊伍中。
唐朝禁止民間持有鎧甲、弩、矛等武器,但不禁止持有刀劍。
所以唐朝能置辦得起刀劍的民眾,無論文人武士,均佩戴刀劍,凡遇到高興之事,往往拔劍而舞!可見當時“尚武”之風有多么濃重。
唐朝實行坊市制度,在夜間實施嚴格的宵禁措施。這些措施無疑是為了將“尚武”的民風關閉在一個受控的籠子里,最大限度地防止夜間斗毆以及其他一些非法勾當的發生。
五、唐末社會尚武風氣的變化
初唐時期,社會財富開始積累,尚武風氣盛行。隨著國家和平穩定,社會的財富日益豐富,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隨之日益增長,社會風氣漸漸由重武向重文轉變。
盛唐時期,唐玄宗采取了量才用賢的用人方略,發展經濟,改善民生。
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文人宰相均獲得重用,使唐朝的政治、經濟達到了頂峰。隨著國家治理方針的調整,重文風氣不可避免地在社會各個階層開始蔓延。
唐玄宗時期為了提供軍隊戰斗力,減輕府兵制給民眾帶來的負擔,于公元723年,將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改善了“全民皆兵”的狀況,提升了士兵的戰斗力,但也產生了一些消極影響。
府兵制帶有一定的強制性,使民眾形成了為國征戰時應盡義務的思想意識,而募兵制度使得士兵與國家成為了一種雇傭關系。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也淡化了民間尚武的風氣。
安史之亂之后,募兵制帶來的負面影響更加突出,雇傭兵以當兵為職業,誰給發餉就為誰效忠,基層士兵不聽朝廷的指揮,導致募兵成為了藩鎮的私兵。
晚唐時期藩鎮割據、宦官執政,社會秩序受到了極大地破壞,民眾人心渙散、顛沛流離。至此,以大一統思想為支撐的、充滿大唐特有自信的尚武之風逐步走向了消亡。
結語:
唐朝是在結束了兩晉、南北朝長達三百年的動蕩之后,在隋朝的基礎上開創的中國大一統王朝,歷經二百八十九年,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物質及精神財富。
唐朝的尚武精神形成于民族融合的歷史時期、發展于開放包容、勵精圖治的時代、始終傳承于中華民族不畏艱難、自強不息的血脈中。
歷史是一面鏡子,正如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著作《司馬法》所述:“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民風、家風的形成與“國風”息息相關,只有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才能保障社會航船行穩致遠。
參閱文獻:
1.《從軍行》(唐 楊炯)
2.《傳奇·聶隱娘》(唐 裴铏)
3.《劍客》(唐 賈島)
4.《司馬法·仁本第一》(春秋)
5.《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三百十五(李燾)
6.《資治通鑒·唐紀》
7.《新唐書》(北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