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載難逢的機會來了!”印度商工部長戈亞爾拍著桌子喊出這句話時,眼睛里閃著餓狼見肉般的綠光。
2025年4月10日,就在美國對華加征125%關稅的第二天,這位部長在孟買經濟論壇上高調宣布:“全球供應鏈要洗牌了,該輪到印度當主角了!”
可他沒注意到,臺下企業家們的笑容里,分明摻著三分苦澀七分心虛。
戈亞爾的算盤打得噼啪響:“中國貨被美國卡脖子,印度制造正好補位!”
為了這場“世紀撿漏”,莫迪政府連夜祭出三招:先給美國遞橄欖枝,單方面降低128項商品關稅;再給本土企業狂打雞血,放話“五年內取代中國世界工廠地位”。
最絕的是派官員跑到義烏招商,舉著大喇叭喊:“來印度開廠,水電費打五折!” 這架勢,活像菜市場大媽搶特價雞蛋。
可打臉來得太快,美國海關4月11日突然系統崩潰,價值上億美元的中國貨柜堵在紐約港,印度貨主們卻哭暈在恒河邊——他們給沃爾瑪訂的10萬件T恤,因為依賴中國產的縫紉線,到現在連布料都沒湊齊。
孟買紡織廠老板拉吉夫抹著汗吐槽:“說好的替代中國呢?我們的縫紉機還在等浙江的零件!”
印度政府這波操作堪稱魔幻現實主義,這邊剛宣布對中國鋼鐵加征25%關稅,那邊本土鋼廠就集體抗議:“別加稅了!我們連螺紋鋼都造不圓!”
原來印度2024年進口的鋼材里,三分之一貼著“Made in China”標簽,連修高鐵的鋼軌都得從寶鋼進口。
新德里地鐵工地上,工程師阿尼爾舉著中印兩國鋼軌對比圖直搖頭:“中國的能用二十年,我們的撐五年就變形,這差距比恒河水還深!”
更打臉的是美國的態度,印度剛獻媚式地降低美國農產品關稅,轉頭就被特朗普反手加征26%的報復性關稅。
班加羅爾的IT公司老板們看著白宮公告直罵娘:“說好的盟友呢?我們給硅谷寫代碼還要被抽成!” 這場景像極了想傍大款結果被吃干抹凈的小白臉。
印度把中美關稅戰當“天上掉餡餅”,卻忘了自己連盤子都沒準備好,莫迪力推的“生產掛鉤激勵計劃”砸進去230億美元,結果搞了五年,制造業占比還在15%原地踏步。
金奈汽車配件廠的中國籍經理李明浩說了個大實話:“這里工人培訓三個月還分不清游標卡尺和螺絲刀,在浙江培訓三天就能上崗!”
美國經濟學家杰弗里·薩克斯早就警告過:“別被美國當槍使!” 可印度政客們選擇性耳聾。當中國用跨境電商把義烏小商品賣進紐約唐人街時,印度海關還在為“一箱螺絲釘該歸到五金還是廢鐵”吵三天架。
新德里智庫的報告揭了老底:印度企業清關平均耗時84小時,比中國慢整整四倍。
這場鬧劇最荒誕的,是印度既想搶中國飯碗,又離不開中國制造的“真香”現場,印度手機協會數據顯示,2025年第一季度80%的手機零部件還得從華強北進貨。
連莫迪推廣的“印度制造”手機,拆開一看——深圳產的電池、東莞產的攝像頭、蘇州產的芯片,就外殼印了個“Made in India”。
浦那工業園的中國老板王建國透露個行業秘密:“我們在印度設廠就是圖個人工便宜,核心模具全從佛山空運過來。
上次海關扣了批精密軸承,整條生產線癱了半個月!” 這哪是產業轉移,分明是換個地方組裝中國零件。
當戈亞爾還在高喊“印度世紀”時,班加羅爾的碼農們正在連夜惡補中文——他們接手的美國外包項目,甲方要求必須兼容華為鴻蒙系統。
德里街頭的小販也學精了,賣的“印度制造”工藝品清一色印著中文說明書,畢竟中國游客才是最大金主。
中美關稅戰打到現在,最魔幻的劇情出現了,印度對華貿易逆差反而擴大18%,中國出口東盟的份額漲了22%。
復旦大學學者謝超說得犀利:“印度以為能在巨人打架時撿裝備,結果發現自己連入場券都是中國發的。”
這場全球供應鏈的牌局,印度既當不了莊家,甚至連籌碼都是借的,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