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隱私部位不丟人”,“我們要保護好自己的隱私部位”,近日,山東棗莊一位小學老師,在課堂開展性教育的視頻走紅網絡,看到她正視性教育,正面引導學生,網友在留言區點贊,“這是知識,就要大方地講解”。人民日報、央視新聞公眾號紛紛轉發報道。
山東棗莊一位小學教師在課堂上坦然講授性教育知識的視頻引發熱議。面對學生“超綱了”的驚呼,老師淡定回應,用風趣的語言講解隱私部位的保護知識,贏得網友一片贊譽。這堂課引發的討論,不僅折射出社會對性教育認知的悄然轉變,更凸顯了一個亟待正視的命題:性教育絕非洪水猛獸,與其因“羞恥感”遮遮掩掩,不如以科學態度坦然相待。
長久以來,性教育在中國社會始終處于尷尬境地。一面是傳統文化中的“恥感文化”,讓許多家長和教師對性話題諱莫如深;另一面是性侵案件頻發、青少年性健康問題凸顯的現實困境。這種矛盾在過去的爭議事件中顯露無遺:家長舉報性教育教材“露骨”、教師因講解懷孕知識遭投訴……
人們擔憂“性教育會教壞孩子”,卻忽視了更殘酷的現實,對未成年性侵案件保持高發狀態。當未成年人因無知而成為受害者,當性侵罪犯利用孩子的懵懂實施侵害,那些對性教育的抗拒與回避,無異于將孩子推向危險的深淵。
值得欣慰的是,社會共識正在形成。從《未成年人保護法》將性教育納入法律框架,到此次輿論對“棗莊課堂”的廣泛支持,公眾逐漸意識到:性教育的本質不是鼓勵“早熟”,而是賦予孩子自我保護的能力。正如網友所言:“無知不等于純潔,遮掩換不來安全?!碑斀處熞詫I態度講解身體界限,當媒體以科學視角傳播性健康知識,性教育正褪去“羞恥”的外衣,回歸其作為“生命教育”的本質。
性教育絕非簡單的生理知識科普,而是一項涉及道德、法律、心理等多維度的社會化工程,性教育是隨年齡不斷變化的再社會化過程。這意味著,幼兒園階段需教會孩子識別身體隱私、拒絕不當接觸;小學階段可引入性別平等、人際邊界的概念;中學階段則應探討情感關系、性健康與責任。每個階段都需匹配相應的認知水平,既不能“超前灌輸”引發困惑,也不能“滯后回避”留下盲區。
然而,當前性教育的推進仍面臨系統性難題:缺乏統一教材導致內容碎片化,師資培訓不足造成授課水平參差,評價標準缺失難以衡量教育成效。這些問題讓性教育多停留于“教師自發行動”,而非“制度性保障”。要突破這一困局,需構建從家庭、學校到社會的協同網絡,編寫科學分級的地方性教材,開設教師性教育能力認證課程,鼓勵家長通過繪本、游戲等溫和方式參與教育,最終形成貫穿成長全周期的性教育體系。
性教育的深層意義,在于塑造一種尊重生命、敬畏身體的健康文化。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未成年人早已身處多元價值觀的碰撞中。網絡空間充斥著良莠不齊的性信息,若正規性教育持續缺位,青少年只能從色情內容、社交媒體碎片化信息中拼湊認知,極易形成扭曲的性觀念。反之,當學校以坦蕩姿態開展性教育,社會以理性態度討論相關話題,便能傳遞一個清晰信號:性不是禁忌,而是需要理性對待的生命課題。
這種文化建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媒體應避免將性侵案件娛樂化報道,轉而聚焦普法宣傳與預防教育;文藝作品可探索如何藝術化呈現性別平等、身體自主等議題;公共場所的母嬰室、性別友善設施等細節,亦能潛移默化培養公民的性別意識。唯有將性教育融入日常生活,才能打破“談性即羞恥”的陳舊敘事,讓青少年在開放、健康的環境中理解性與愛的真諦。
性教育不是洪水猛獸,而是照亮成長之路的一盞明燈。從山東棗莊的課堂出發,我們期待更多教師以專業與勇氣推開性教育的門,更多家庭以愛與智慧陪伴孩子認識自我,更多政策以遠見與責任筑牢保護之網。當社會不再將性教育視為“超綱話題”,當每個孩子都能坦然說出“我的身體我做主”,我們方能真正守護他們的健康成長,讓“談性色變”成為歷史塵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