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無憂媽媽
來源: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
引導而不操控,守望而不代勞,才是自律生長的最佳生態。
曾聽過一句話:“不寫作業,母慈子孝;一寫作業,雞飛狗跳。”
有多少家長,一旦輔導作業,就十分渴望,可以擁有一個自律自覺的“別人家的孩子”。
但很少有人意識到:所有水到渠成的自覺,背后都是日復一日的規范。父母的智慧,就是找到放手與堅持之間的平衡點。
教育的本質是一場鏡像投射:
當你凝視“別人家的孩子”時,鏡中映照的實則是“別人家的父母”。
摧毀孩子自主能力最快的方式,莫過于用催促和吼叫取代真正的管教。
01
毀掉一個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父母一直催他,使勁吼他
不知道你是否對孩子說過這樣的話:
“你能不能快一點,馬上就要遲到了。”
“你再這么磨蹭,我就不管你了。”
“快點過來,我幫你穿上衣服,要出門了。”
好像父母無時無刻都在催促孩子,最后你變成了討厭的媽媽,孩子變成了你討厭的樣子。
日本教養雜志《AERA with Kids》中有數據顯示:
80%的父母每天催促孩子的時間多集中在早上出門、晚上寫作業、收拾玩具等等。
說到底,孩子磨蹭的原因與大人的“催促”脫不開關系。
這讓我想起了朋友阿敏的故事。
她的兒子豆豆上初二,平時成績還可以,但是不夠穩定。
直到臨近中考,看著許多家長給孩子買了網課和題庫,想起自己家孩子最近幾次的考試成績,她開始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擔心孩子考不上高中。
于是她也要求豆豆上網課,多刷題,甚至每天跟在孩子后邊不停地催,還會抱怨:
“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每天多用功,再看看你在學習上付出了多少……”
豆豆每天不僅要面臨學業上的壓力,還要接收來自媽媽的怨氣,聽著這些批評和否定,他越來越覺得自己的努力都是沒用的。
上了初三之后,當別的孩子開始為中考做準備的時候,豆豆反而開始厭學,上課睡覺,一回到家就打游戲。
阿敏望著兒子對于學習這件事越來越消極,多次想要溝通,結果每次說不了兩句,母子倆都會大吵一架。
在爭吵聲中,她才得知,原來自己過去無意識的催促和責備,已經逐步影響了孩子學習的興趣。
從那一刻起,她才開始反省自己的行為,聽了一些教育專家的建議,這才意識到問題的根源不在孩子,而在自己身上。
她的焦慮情緒不僅影響了孩子的自信,也破壞了他們的親子關系。
心理學中有一個麥拉賓法則:“當人們進行語言交流時,55%的信息是通過視覺傳達的,如手勢、表情、肢體語言等等;38%的信息是通過聽覺,如說話的語調、抑揚頓挫的音調等;只有7%來自純粹的語言表達。”
家長在催促孩子時,往往會表現得語氣急切,向孩子傳遞出負面情緒。
而孩子接收到這樣的負面情緒后,會愈發抵觸學習。
相反,如果家長能夠幫助孩子一起耐心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孩子反而會愿意改變。
看似“負責任”的催孩子,其實是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決策權。
與其在催促聲里雕刻“理想孩子”,不如站在孩子的角度,傾聽孩子情緒背后的需求。
02
孩子不自律是本能,父母讓他自律是本事
曾經很多人都好奇,廣西高考狀元楊晨煜來自什么樣的家庭。
楊晨煜的母親說,孩子并沒有什么家庭背景,她只是幫助孩子養成了好的習慣。
就拿玩手機這件事來說,她需要時時監督孩子,為了做好榜樣,她也很少玩手機。
家庭是孩子來到世界的第一站,孩子會把父母作為他學習的榜樣。
經常看手機的父母,養不出愛好閱讀的孩子;作息混亂的父母,養不出早睡早起的孩子。
與其逼著孩子成為自律的人,不如自己先成為自律的父母。
當父母在孩子面前能夠做到以身作則,時間長了,良好的家庭氛圍會喚醒孩子的內在動力。
這種“用規則代替吼叫”的教育智慧,在樊登教育兒子的過程中得到印證。
樊登曾在《成長的覺醒》中回憶,兒子嘟嘟7歲時沉迷《我的世界》游戲,每天抱著iPad不愿放手。
他沒有沒收設備,而是選了一個周末的早晨,拿著彩筆和白紙坐到兒子身邊:“咱們給iPad制定一份《家庭公約》吧!”
父子倆最終達成三條約定:
1、 每天游戲時間由嘟嘟自主安排(不超過40分鐘),超時則次日禁用;
2、 父母使用手機必須說明用途;
3、 每周日召開家庭會議制定全家計劃,包括父母的健身目標。
令人意外的是,嘟嘟主動在iPad上設置了倒計時鬧鐘。
第一天結束時,他興奮地匯報:“爸爸,我今天只玩了37分鐘!”
這個倒計時系統持續了整整三年,從未出現過超時記錄。
樊登后來在書中總結:
“當孩子參與制定規則時,守護規則就成了他的本能。”
每周日的家庭會議上,全家人輪流制定計劃。
5歲的嘟嘟曾用圖畫提出“媽媽生氣冷卻法則”——當父母情緒失控,孩子可出示黃色警示卡。
這種雙向約束,讓嘟嘟從小懂得:自律是全家人的約定。
《家庭教育行為研究》數據顯示:參與制定規則的家庭,孩子時間管理能力提升52%;父母公開并執行自身計劃的家庭,孩子目標達成率高61%。
正如樊登在書中所說:“真正的規則教育,是讓孩子在參與中理解邊界,在示范中學會自我管理。”
自律的本質是“他律的內化”
當父母把自己放進規則體系時,教育便從“控制-反抗”的對抗模式,升華為“示范-追隨”的成長共同體。
好的教育不是雕刻作品,而是喚醒種子。
父母持守的每一份自律,都會在孩子生命里開出意想不到的花。
03
那些高度自律的孩子,父母大多做對了這5件事
很認同一句話:“教育者的最高智慧,在于懂得何時該成為孩子的腳手架,何時該化作靜默的背景。引導而不操控,守望而不代勞,才是自律生長的最佳生態。”
深以為然。
想要養出一個自律的孩子,父母需要做好這5件事。
1、放棄強逼,給孩子自主的機會
陶行知曾用“公雞啄米”實驗告訴我們:強迫只會激發逆反,而自主選擇能激發行動力。
孩子寫作業也是一樣,當我們強逼孩子時,不僅會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緒,還會破壞孩子的內驅力,剝奪孩子的主動權。
不妨試試以下幾種方式:
(1)讓孩子在小事中做主,比如問“今天先寫數學還是語文作業?”而不是命令孩子立刻去寫作業。
(2)減少命令句式:用“我們約定好9點睡覺哦”代替“馬上給我去睡”。
(3)允許試錯:孩子自己整理書包漏帶課本?忍住別插手,讓他體驗一次忘帶的后果。
當我們放下對孩子的控制欲,尊重孩子,給孩子自己做選擇的機會,才能更好地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培養孩子的自控力。
2、優勢養育,多給孩子積極反饋
哈佛研究發現,正向暗示能激活孩子大腦的獎勵機制,促使重復良好行為。
我們可以把眼光放在孩子做得好的地方,而不是去挑孩子的錯處。
其實,學習本來就是一場漫長又枯燥的修行。
如果父母總是批評、指責孩子,時間長了,孩子會產生抵觸心理,自然就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
所以,不妨多給孩子一些及時的正面反饋,比如:
“你今天作業完成得很及時,而且寫得很認真,真不錯。”
“你今天聽課效率很高,吸收得很好,媽媽很為你開心。”
積極的暗示和正面的反饋,能夠讓孩子更有勇氣挑戰困難。
3、簡化目標,從一個小改變開始
其實,真正讓學霸超車的,從來不是某個暑假,而是持之以恒的堅持。
《微習慣》的作者斯蒂芬用一個俯臥撐養成了健身的習慣,獲得了好的身材。
他在書中提到一個方法,就是將目標拆解為小到不能再小的為行動。
比如把“學好英語”拆解為“每天學5個單詞”;
把“學好數學”拆解為“每天做一道題”;
把“提升閱讀能力”拆解為“每天讀1篇文章”;
把孩子學習上遇到的大問題拆解成每一個可具體事項的為行動,幫助孩子養成微習慣。
這樣可以一點一點拓展孩子的拉伸區,培養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會忍耐,讓孩子體驗“自然后果”
許多父母很納悶,為什么同樣是立規矩,效果卻是千差萬別。
其實,關鍵在于父母如何處理孩子的行為。
如果父母可以狠下心讓孩子承擔行為的后果,孩子就能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家庭教育專家尹建莉曾講過女兒寫作業的經歷。
剛開始她的女兒寫作業很磨蹭,尹建莉老師提醒多次也沒有效果。
有一次女兒忘記寫作業,她忍住不去提醒。
等女兒想起來之后,為了不被老師批評,女兒熬夜完成了作業。
有了這一次經歷,她女兒再也沒有忘記寫作業。
對孩子來說,養成自律也是一樣。
只有學會了承擔責任,孩子才會發自內心地約束自己。
5、改變方式,提升孩子的價值感
正如教育專家李玫瑾所說:“價值感不是被給予的勛章,而是從心底長出的根系。”
當我們總是給孩子物質獎勵,慢慢地孩子就會失去了學習的樂趣。
不妨試著用精神獎勵代替物質獎勵:
比如當孩子主動整理書包時,與其說“明天多給你一包零食”,不如告訴孩子:“你今天把課本和作業本分開放好特別有條理,媽媽發現你越來越有責任感了”。
這種具體化的肯定既能讓孩子感受到行為的積極意義,又能建立“努力-成長-快樂”的良性循環。
04
哲學家菩德曼曾說過:
“播種一個行為,你會收獲一個習慣,播種一個習慣,你會收獲一個個性,播種一個個性,你會收獲一個命運。”
自律的程度,決定孩子人生的高度。
想要養出一個高度自律的孩子,一定要給他們更多的尊重、信任、愛與價值感。
孩子的自律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單靠外部要求就能實現的。
父母能給孩子最好的禮物,便是引導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
愿每個孩子,都能在父母的悉心養育下,培養出良好的習慣,養成自律的優秀品質,收獲光明燦爛的未來。
作者:無憂媽媽。本文首發中學生聽書(ID:tingshu2018),中小學免費有聲平臺,聽海量必讀名著、必背古詩詞。百萬父母的教育寶典,更多教育干貨文章,歡迎關注我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