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天的婁底,氣溫時高時低。凌晨3點的醫務室,燈光溫柔地籠罩著一大一小兩個身影。生活老師劉偉輕輕拍著因想家而哭泣的小恩,哼著搖籃曲的手勢帶著五年如一日的熟練。
上周的一個深夜,學生小悅臉色蒼白,額頭布滿了汗珠。班主任龍牡丹跑前跑后地為小悅掛號、找醫生,陪著小悅做各項檢查。醫生診斷小悅是急性腸胃炎,在輸液的時候,小悅輕輕地說:“老師,謝謝您!您就像我的媽媽一樣。”
這樣的場景在婁底市金海學校并不罕見。金海學校的教師們用行動詮釋著:教育,從來不只是課堂里的40分鐘,而是24小時不打烊的守護。
引路人
——學業與心理的雙重陪伴
教育最動人的模樣,是能夠讀懂那些“特別”的成長密碼。
在金海學校的課堂上,知識的傳授從來不是冰冷的灌輸。老師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一顆渴望學習的心,關鍵在于找到打開心門的鑰匙。
“數學媽媽”吳解任的課堂總是充滿歡聲笑語。為了讓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她自創了“彩虹數軸”教具,編寫了朗朗上口的“湊十歌”。當角落里的朵朵對著作業掉眼淚時,她輕輕把孩子抱到腿上:“寶貝,我們把題目像搭積木一樣拆開好不好?”家長們常說:“孩子回家總念叨,上數學課就像聞到了媽媽的味道。”
吳秀桃老師觀察到插班生小杰因詞匯量匱乏、字跡潦草、朗讀磕絆、作文邏輯混亂,對語文學習逐漸畏難。她帶領小杰定制了提升方案:經常課后帶他一起練字,帶他閱讀短篇故事;引導他先畫場景再寫段落;每周完成任務便獎勵積分。半學期后,小杰主動做閱讀分享,他的語文成績也提升了不少。
梁瓊京老師面對多動癥學生時,沒有急于糾正他的“與眾不同”,而是從他熱愛的閱讀切入。在閱讀課上,她總是點名讓他分享見解。漸漸地,這個曾經坐不住的孩子,書本上寫滿了工整的筆記。期末時,家長送來錦旗:“是您發現了孩子靈魂的光。”
在這里,每個孩子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學習方式,每位老師都在用心點亮求知的火種。
(圖為數學老師吳解任輔導孩子學習)
守護者
——教育的溫度,藏在不被看見的細節里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金海學校的任課老師們用母親般的關懷,為孩子們筑起溫暖的成長港灣。
劉喜鳳老師的針線盒里藏著五色線團,多年來為無數孩子縫補校服。她曾在走廊蹲著為被嘲笑的男孩縫好褲腳:“補好了就是新鎧甲。”每天清晨查天氣提醒添衣,課間觀察情緒變化,抽屜常備女生用品,叮囑矮個孩子多喝牛奶。“這些小事每天都在做,”她說,“只想讓孩子們知道有人在乎。”細密的針腳里,編織的是最溫暖的守護。
任課老師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生活老師的愛同樣溫暖如春。
生活老師肖超盛的手機24小時不關機。那個凌晨三點,當發現學生突發高燒時,她立即聯系校醫,并一直守護到家長趕來。“肖媽媽”的稱呼,是孩子們對她最好的認可。
康菊芳老師的鬧鐘定格在凌晨5:30,這個為足球隊開門的習慣已堅持1460天。在風雨長廊打掃時,她會把落葉擺成笑臉;查寢時為孩子蓋被的動作輕柔得像對待易碎品。最令人動容的是月托生小歡的日記:“康老師洗衣粉的味道,像媽媽的手”——生活教育的最高境界,莫過于此。
在金海學校,“每周剪指甲”“夜間兩次查寢”等條款被嚴格執行。但真正打動人心的,是任課老師和生活老師們超越規范的付出:黃星每天定時為小妮調整牙骨矯正器,彭中意每日監督“吃飯釘子戶”小桐,周海麗為小詩含精心設計的禮貌用語進步曲線,以及為小恩記錄的想家頻率統計表……這些“知心老師”甚至總結出“擁抱療法”的三部曲:共情—轉移—激勵。當家長驚訝于孩子快速適應寄宿生活時,殊不知是這些老師用專業筑起了隱形的安全網。
(圖為班主任劉喜鳳縫補校服)
(圖為生活老師劉偉為孩子們吹頭發)
協奏曲
——家校共育的信任構建
“最完美的教育是學校與家庭的結合。”教育不是單方面的付出,而是家校之間的默契配合。金海學校用真誠溝通搭建起信任的橋梁,讓教育事半功倍。
小榮家長的手機里存著38條與彭卓然老師的深夜長談記錄。小榮那個曾讓教師頭疼的“問題學生”,在家校雙方達成“靜待花開”的共識后,逐漸展露出班級領導者才能。家長從質疑到在學校旁購置新房,小榮還經常悄悄地在彭卓然老師教案旁放上薄荷糖,因為“老師講課嗓子都啞了”。
小默家長的朋友圈長文曾引發熱議:“從公立校轉來時,孩子又黑又瘦眼里無光。但在金海,老師會說‘沒刷牙的孩子也很可愛’。”正是班主任張昕如善于“發現每個孩子閃光點”,讓每個孩子能在陽光下成長。
小童奶奶贈送給張悅老師的錦旗如今在學校檔案館靜靜陳列,但比綢緞更珍貴的是那段轉化記錄:8次談心、3次結對調整、15條進步短信。這種可視化溝通模式,讓遠在異地的父母透過數據觸摸孩子成長。正如家長代表所言:“真情服務,是看得見的安心”。
學校每周開設“校長接待日”,每期開展“家長開放日”,通過《金娃海寶成長手冊》,老師們定期與家長深入交流。當學校與家庭心意相通,教育便成了一場溫暖的接力賽。
(圖為家長贈送錦旗)
“教育是心與心的交流”。金海學校的老師們用專業詮釋教育真諦,用愛心守護每顆童心。在金海學校的教育日志里,最常出現的不是分數和排名,而是“擁抱”“傾聽”“等待”這樣的詞匯。這或許就是教育最動人的模樣——不是修剪枝葉的園丁,而是守護花期的守望者。(婁底日報全媒體記者 曾丹)
一審:王星 二審:羅江 三審:劉輝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