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政府對中國船舶加征"停靠費"計劃,遭國內強烈反對。在多方壓力下,特朗普被迫松口放寬政策,中方等來首個美國讓步信號!
特朗普政府此前喊著“振興造船業”的口號,準備對停靠美國港口的中國船舶加征高昂的“停靠費”,讓本已緊張的中美關系再添陰霾。然而,戲碼剛拉開,舞臺下的噓聲就已經此起彼伏。
【特朗普考慮放寬對中國船只收費】
面臨多方壓力,特朗普政府終于開始冷靜下來,開始琢磨著放寬這些收費計劃,好減輕對美國企業造成的沖擊。美國貿易代表賈米森·格里爾也直截了當地講,不是所有針對中國制造船只收費的想法,都會變成現實。顯然,美國現在正急匆匆地想辦法,找個“能說得過去、不丟面子”的臺階下。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不久前,美國煤炭、農業等行業的代表們,就在公開聽證會上紛紛表達了他們的擔憂。對他們來說,這項政策無異于用石頭砸自己的腳。
為何?因為當前全球船隊中與中國有關的船只,占據相當大的比例,短時間內幾乎無法替代。如果這項政策實施,意味著運輸成本的上漲、商品流通的阻滯,對美國經濟將是災難性的打擊。
【美國企業運輸成本將大幅上漲】
有一家知名的美國煤炭公司甚至直接寫信,給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聲稱由于政府打算對中國船舶征收費用,部分船東已經拒絕提供未來的運輸報價,這可能使1300億美元的煤炭貿易岌岌可危。這不僅僅是交付成本上漲35%這么簡單,在短短60天內,美國的煤炭出口可能就會戛然而止。
谷物出口商的日子也不好過。有三家大型公司向路透社透露,由于不確定航運成本將如何變化,他們甚至不敢保證5月份會有多少農產品能運出國門。這不是搶錢,而是把美國農業協會擺上了懸崖邊。
更不妙的是,美國鞋類和服裝協會警告,新增的港口費用可能會導致工人失業、物價飛漲,甚至整體出口下降近12%,GDP縮水0.25%。這種連鎖反應下,美國老百姓的生活將直面沖擊波。
【美國消費者開始大規模搶購和囤積日用品】
因此,面對洶涌而至的反對,特朗普政府不得不考慮妥協。其實到最后,無論是在收費計劃上做出怎樣的調整,初衷并不會改變。美國政府想通過這樣一項收費政策,在保護自己經濟的旗幟下打壓別人,結果卻往往會傷及自己的元氣。
這不僅揭示了美國政府試圖用關稅保護主義,來解決國際競爭問題的盲目,更是對全球貿易秩序的一次赤裸裸破壞。
分析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隨著中國方面對美國進口商品征收84%關稅的實施,最后這些巨額的關稅損失,往往由美國企業和消費者承擔。美國市場所需的大量中國商品如同空氣般不可或缺,因此建議特朗普政府,放棄這個“坑自己人的停泊費計劃”,否則就是火中取栗。
特朗普政府本以為打出“保護主義”的牌就能掌控全局,但現實的反噬力正讓他們頭破血流。實際上,這項政策在剛提出時就已經遭遇滑鐵盧。
【美國航運系統遭受重創】
美方的企業和分析家們普遍認為這種做法不可理喻。言辭雖激烈,卻不無道理,因為打擊中國造船業的同時,最大輸出的影響恰恰是美國國內的航運系統,結果讓各方難以接受。
在中國方面,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也毫不客氣地聲明,征收港口費是“損人害己”的行為,推高全球海運成本,擾亂全球供應鏈穩定。她的表態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這一政策的失敗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失策,更是一場試圖用強力手段填補產業空洞的政治幻象。
自特朗普上臺以來,美國始終試圖用關稅、限制禁令等強制措施,取代應有的產業升級和結構性改革。對中國的打壓范圍從鋼鋁、光伏、芯片蔓延到航運、能源乃至文化教育領域,然而每一次出招都如石沉大海,最后傷人更多是傷己。所謂的“停靠費”不過是這幕荒誕劇中,另一個惹人發笑的橋段。
【特朗普已顯露敗相】
不難看出,這是一場被現實打臉的“表演”。美國原本想營造“強硬對華”的政治形象,卻不斷被自身利益所拖累。這樣的循環并非首次,也很難成為結局。
歸根結底,美國政府所謂的“停靠費”計劃,是一種錯誤的戰略,它試圖通過孤立和施壓,來回避本質的經濟轉型問題。美國政府需要明白的是,不是通過抑制別人的發展,就能成就自己的輝煌,而是真正需要思考如何在全球化的新時代里,通過創新與合作找到新的增長點。
歷史的教訓告訴我們,封閉與對抗從來無法帶來長久的勝利。唯有拋棄陳舊的保護主義思維,積極參與到開放的全球經濟體系中,才能真正實現自身的經濟目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