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高峰時段找不到地方停共享單車,要么人進地鐵口,卻被非機動車大軍圍困。”
“我們居民晚飯后在路上散步,‘車龍’陣延綿數百米,有時候只能從車行道上繞過去,缺少安全感。”
位于石泉路街道地鐵七號線嵐皋路地鐵站緊鄰住宅區、樓宇與商圈,也是眾多“上班族”前往中心城區的重要樞紐,人口密度高,人流量大。近年來,伴隨非機動車通勤需求的急劇增長,加之車站周邊空間資源有限,能夠開辟出非機動車停放點的空間十分有限,早期在地鐵3號口西側空地擴建B+R停車場已難以滿足日常需求。多重因素疊加下,車輛潮汐式淤積、亂停亂放問題日益凸顯,“最后一公里”出行的“圍堵”困境亟待破解。石泉路街道銅川綜合網格積極落實“1+1+6”會議機制,依托該機制搭建平臺,強化責任落實,注重長效管理,推動問題解決見行見效。
痛點變焦點:
多元共治暢行通勤路
如何在有限的空間里繼續深度挖潛,進一步規范地鐵口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秩序?石泉路街道銅川綜合網格依托“多格合一”工作機制,按照“一事一班”原則,召集街道管理辦、街道綜合行政執法隊、街道城運中心、銅川綜合網格工作站,部分居委會和居民代表、共享單車企業、區人大代表、交警二支隊、網格服務隊隊長,同時邀請區建委、區綠化市容局等相關部門,實地勘察嵐皋路7號線地鐵1、2、3號口及管二小區通道周邊交通環境,并召開專題協商會議。各部門打破壁壘協商議事,結合現場情況交流研討。
破壁出實招:
多位一體打造暢行路
各部門代表在會上作出回應,研究站外周邊非機動車停放的具體措施和計劃,并對增加停放點位、優化通道空間、落實管理措施、加大宣導力度等方面集思廣益,切實發揮“多格合一”的協同治理優勢,為非機動車治理找尋更優解。
“硬件”提升方面
科學增設停放點位,合理擴容,在地鐵口等人流密集區域,合理規劃并增加非機動車停放區域,滿足市民停放需求;進一步挖掘1號口北側空間進行合理化改造。
“軟件”管理方面
建立“網格長+企業運維員+居民志愿者”三方巡查機制,每日早高峰、晚高峰實行“定人定崗”值守,設置引導標識,規范停車秩序,杜絕亂停亂放現象;加大文明停放宣傳力度,多種形式宣傳引導市民文明停車,提升規范停車意識。
“數據”賦能方面
在重點區域加設電子圍欄,對超出范圍的車輛實施“禁停預警”,與共享單車平臺暢通對接渠道,加強對沿線情況的實時管理。
此次專項協商是銅川綜合網格以“多格合一”機制統籌資源、凝聚共治合力的生動實踐,更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社區治理中的創新探索。下一步,銅川綜合網格將建立“旬研商、月調度”機制,推動停車規劃落地、企業責任壓實、執法監管常態化,以“小網格” 撬動 “大治理”,讓通勤“最后一公里”更暢通、更安全,實現黨建引領下的治理網絡再加密、服務效能再升級。(上海普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