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注冊志愿者人數超400萬,占常住人口比例超22%,相當于平均每5人中就有1名志愿者。公益與深圳,似乎有某種情緣。
投身公益本就絕非易事,堅持18年做公益更是難能可貴。
今天要講的故事主角周堃,他將公益助學支教視為自己的全部人生,18年來,他參與資助了15000多名大山里的孩子,其中93%拿到了大學文憑。
《先行》的第111期,一起踏上周堃的公益助學“無窮之路”。
一次支教改變的人生
1988年大學畢業來深圳闖蕩的周堃,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在涂料行業大展拳腳,還開辦了自己的工廠,但他心中一直有一個教師夢。
2007年,他積極響應深圳發起的“募師支教”活動,背上背囊就去了江西山區支教,彼時他還不知道,這場支教之旅,將會改變他的一生。
他們一行人來到江西安義下橋小學,學校里多數孩子是留守兒童,師資力量匱乏,教學設備落后。校園內雜草叢生,一到放學,學校就成了當地人的放牛場......
(江西安義)
當時全國義務教育階段免費政策還尚未啟動實施,沒課的時候,周堃就到田間走訪,他發現,一些孩子因為家里貧窮,面臨輟學風險。
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周堃,在支教期滿后,他回到深圳,與朋友商議一起資助當地的32個孩子,讓他們繼續上學。
“做公益是會上癮的,回到深圳之后,我心里經常想著那些孩子們。”一年間,他又接連幫助了60多個孩子。
(周堃與他支教的孩子們)
用腳步答疑解惑
周堃意識到,業余時間根本不足以支撐他的公益助學夢,他便把工廠交由他人打理,自己創辦了游友教育公益事業發展中心。
這個平臺以“關注山區教育”為核心,以“一對一定向跟蹤幫扶”的形式,每年為結對寒門學子提供1200元助學金,一直資助到高中畢業。這也是深圳市第一家民間純公益助學的慈善組織。
(游友公益的助學檔案)
讓周堃意外的是,熱衷于公益助學的人很多。平臺上線后,不少人前來咨詢,但也有不少人心存疑慮:如何保障我的助學金真正交到學生手中?哪些學生是真正需要幫助的?
為了消除大家對民間公益組織的顧慮,他決定用腳步答疑解惑。
18年來,他走遍了江西、青海、河南、甘肅、云南、貴州、湖南、海南等地,和志愿者們實地走訪當地的困難學生家庭,并與當地相關部門一起對家庭的收入情況、人口結構做詳細調研。
(每年,周堃都要對資助過的家庭回訪,這是給1900多名資助人的交代。)
家訪資料堆滿了整間辦公室,每一個學生情況他都做了詳細記錄。“我們以孩子的成績為主要資助標準,但有的孩子成績雖然不是特別理想,卻依舊對學習充滿熱情,這些孩子也是我們考慮的資助對象。”
“縫縫補補的工作”
今年春天,深視新聞記者團隊跟隨他到井岡山羅浮鎮進行了一次家訪。
小倩一家父親去世、母親因患病失去勞動能力,只能靠著政府提供的低保維持生活,這份錢既要交房租,還要維持日常生活,家里經濟非常緊張,一項項的家庭情況被周堃與志愿者記錄在案。
“這是我想象中的一個家,有媽媽做的飯……”小倩對畫畫情有獨鐘,她給大家介紹自己心愛的畫作。畫作中,小倩畫了一個彩色的房子,熱騰騰的煙火氣不斷冒出,這幅畫深深打動了周堃。
“你喜歡上學嗎?”
“喜歡。”
(周堃與志愿者對小倩家庭進行家訪)
小倩的老師告訴我們,她在學校是老師的小幫手,學習成績也一直比較靠前,但這幾年因為家庭變故,成績下滑。
回到深圳后,周堃便開始奔走聯系,尋找適合小倩的助學資助人。
2010年開始從事義工事業的汪小姐,這幾年開始接觸助學,她希望可以幫助一些困境兒童繼續學業。
“你們的資助時間要多久?”
“一般要資助到高中畢業,一年1200元到1500元,中間最好不要間斷,可能會對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魏先生,參與游友公益助學10年,累計資助約200萬元。
“我自己也是從大山里走出來的孩子,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魏先生說道,“我也是靠讀書改變了命運,周堃對助學事業的堅持感染了我,讓我也有機會去幫助這些孩子們。”
(10年來孩子們給魏先生的感謝信)
今年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5年過渡期的最后一年,在周堃看來,鄉村的面貌早已煥然一新。
“總要有人做一些縫縫補補的工作”,周堃說。
從困境兒童到小學教師
10年前的一場支教活動中,周堃與黃仁結識。
當時,黃仁還是一個小學生,他熱愛學習,但家境貧寒,家庭的收入無法支撐他獲得更好的學習資源。
周堃和志愿者的到來,影響了他的一生。
在對黃仁的家庭情況和學習情況進行調研和討論后,周堃和志愿者一致認為黃仁符合資助標準。很快便有資助人通過游友公益平臺對他進行資助,直到黃仁高中畢業。
(左邊第二個個子高的就是當年受助的黃仁)
獲得助學金之后,他獲得了更好的學習資源,他發憤圖強,不負眾望考入了心儀的大學。畢業后,他返鄉當了一名小學老師。
在如今新開設的游友公益井岡山助學分點,照片墻上還掛著他當年接受助學金的照片。
(上圖右一身著白色T恤男孩為黃仁)
“這是我六年級接受助學金的照片,現在的我已經成為了一名志愿者。”黃仁說。
大山里的孩子,唯有讀書才能擺脫落后。在去年資助期滿的242名高中畢業生里,有221名考入了各類大學院校。
“這便是助學的意義,也是愛的傳遞。”井岡山市教育體育局局長馬式銘說。
在游友公益井岡山助學分點,像黃仁這樣的志愿者有50多人,其中大部分都是當地的教師與校長。在業余時間,他們奔走在井岡山各地,致力于為當地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資源。
(今年3月,游友公益井岡山分點揭牌)
2021年,周堃發起“冬筍計劃”,推動校園升級改造,周堃與志愿者們一同為洪坪小學、上七小學添置電腦,為河橋小學添置廚房設備,改造莊前小學的籃球場,為河南魯山和江西井岡山的12所山區學校提供大型反滲透凈水設備,讓孩子在宿舍和教學樓就可以飲用直飲水。
這些,既是周堃對公益的堅持,也是無數愛心人士的大愛。
和時間賽跑
多年來的堅持,周堃獲得了“廣東好人”、“南山好人”、“商丘好人”、“井岡好人”等各項榮譽, 他所帶領的游友公益,從一個人到一群人,從深圳輻射到全國28個省市。
然而,命運似乎與他開了個無情的玩笑。
2023年,周堃被診斷出患有華氏巨球蛋白血癥,這是一種罕見的惡性骨髓淋巴瘤,全球患病人數不足2000人。
現在,周堃每月需要入院化療一次,半個月去醫院注射一次。疾病讓他更珍惜自己的時間與生命,他說自己要和時間賽跑。
(周堃在港大醫院邊化療邊工作)
“我的時間很寶貴,能幫一個是一個,現在是多幫一個是一個。我也在培養接班人,以后就算沒有我了,游友還會繼續在的。”周堃不知道自己的心臟什么時候會停止跳動,但公益助學這條“無窮之路”,他絕不止步。
“是深圳這座大愛城市,教會了我善良,教會了我去助人,我覺得給予比得到更加快樂。”
記者 / 李子立 曹澤東 王濤 周一義 溫國贊編輯 / 陽楚晗審校 / 龐詩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