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
《光明日報》第5版刊發
《繪就巴渝山水新畫卷 ——重慶
持續改善和保護長江上游生態環境》
《“長江養活了咱,咱得護它一輩子”》
兩篇稿件報道了
江津區如何持續改善和保護
長江上游生態環境
一起來看詳細報道
繪就巴渝山水新畫卷
——重慶持續改善和保護長江上游生態環境
【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中國式現代化】
青山如黛,碧水如畫。重慶巴濱路濕地公園草木葳蕤,長壽湖邊繁花似錦,白帝城景區游人如織……初春時節,長江岸線大美風景引人醉。
漫步秀湖公園,湖面上綠樹倒映、水鳥覓食,小朋友嬉戲游玩;梁平雙桂湖國家濕地公園里,每天都有一群鳥類愛好者守著觀鳥;在忠縣新立鎮的三峽橘鄉田園綜合體,青龍湖濕地、橘鄉荷海、桃李夢園等生態景點吸引著大量游客觀光旅游。地處長江上游的重慶,生態美、產業興的故事,每天都在精彩演繹。
近年來,重慶以筑牢長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責任擔當,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持續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走綠色低碳發展之路,讓老百姓切實感受到城鄉居住品質的提升。青山常在、藍天常駐、碧水長流的大美畫卷,正在巴渝大地徐徐展開。
▲遠眺重慶渝中半島。齊嵐森攝/光明圖片
“十里鋼城”化身“公園城市”
悠悠長江沿著大渡口區的江岸,在重慶中心城區拐了一道彎,也繞出一片視野開闊的地帶。貼著岸線,老成渝鐵路的軌道上,貨運列車依然轟鳴穿梭,向行人講述著這里的熱血往事。
站在重慶鋼鐵的舊廠址上,重慶渝泓土地開發有限公司工程部副部長胡浩講起長江邊上“十里鋼城”的故事滔滔不絕。
但當下,胡浩面臨的要緊問題,是要為這片6000余畝的臨江地塊做好土壤修復——即便已經搬離中心城區,重鋼的老廠址仍留下了因工業活動而污染的土地。“這片區域就在長江邊上,治理好了就是在保護長江。”胡浩說。
2020年,老重鋼片區土壤污染修復工作全面啟動。如今登高俯瞰這片寬闊的江畔,不少地塊的綠植生機勃勃。
▲重慶市生態環境監測中心工作人員檢測土壤樣品中的金屬含量。資料圖片
“在這個體量大、技術難度高的環境修復項目中,我們不僅嘗試多種前沿的土壤修復技術,還探索與住建等部門的協同機制創新,提升監管、審批、開發效率。”大渡口區生態環境局黨組書記、局長周娟介紹,得益于此,老重鋼的沿江地塊細分后,就能根據城市發展需求進行更詳細的提前規劃、優先治理、優先建設,做到環境修復和城市發展兩不誤。
眼前,前不久通車的逐夢大道車流不息。江北區的市民穿過重鋼隧道即可在二十分鐘內抵達老重鋼片區,相比過去節省了許多時間。
利用重鋼老廠房改建而成的重慶工業博物館,也實現了鋼鐵工業遺存的主題化改造,成為文化傳承、觀光打卡、研修研學的好去處,收獲大量人氣。
在自然修復的同時錦上添花,大渡口區還利用城市邊角、荒坡、岸線打造休閑綠地和市民公園,將全區綠化覆蓋率提升至50%以上。“十里鋼城”如今化身“公園城市”,長江沿岸皆是人文“秀帶”。
“近年來,重慶市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高水平保護支撐高質量發展,以治水治氣治廢為牽引一體推進‘九治’攻堅,建設美麗重慶邁出堅實步伐。”重慶市生態環境局局長余國東告訴記者,截至2024年底,長江干流重慶段水質連續8年保持Ⅱ類,74個國控斷面水質優良比例連續兩年保持100%;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連續5年穩定在325天以上,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連續4年保持100%。
在長江入渝的第一站——江津區,為恢復過去因非法捕撈行為破壞的區域生態平衡,當地以搭建人工魚巢的方式修復受損生態環境。這種人工魚巢,在每年魚類集中產卵的月份,每平方米可保護1萬粒魚卵不被水流沖散,提升孵化率,助力各種魚類尤其是珍稀魚類繁衍,進一步恢復一江碧水的生態活力。
“坐在辦公室是治不好水的,但單靠跑現場也不科學。”重慶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處副處長盧利介紹,2023年12月上線的“巴渝治水”應用系統讓治水又有了數字技術加持。該系統從水質量、水資源、水污染等維度入手,為本地每一條河流都量身定制“數字化管水一張圖”,水環境變得可視、可查、可分析。
“打破部門間的數據壁壘,構建空天地一體化水環境智能感知網,數字應用幫助我們將水環境問題發現的平均用時由七天縮短為24小時,問題處置效率也提高了80%。”盧利說。
“變廢為寶”推動綠色轉型
“兩家公司就一路之隔,但把對面的廢酸運到我們這兒重新利用,在以前是個難題。”來到長壽經濟技術開發區,重慶雙象電子材料有限公司總經理馮鵬楊說,奕翔化工有限公司就在隔壁,其產生的廢酸中含有大量可回收利用的成分。但按照規定,沒有相應的許可證,雙象電子無法獲得回收利用隔壁廢酸的權限,只能花更高價錢從市場購買生產原料。
長壽經開區“無廢園區”的打造,危險廢物“點對點”定向利用的改革探索讓事情迎來轉機——2022年,重慶市印發《重慶市危險廢物定向利用許可證豁免管理實施方案》,允許一家產廢單位產生的一種危險廢物,在可控的環境風險下,直接作為另一家企業的替代原料進行“點對點”利用。
經過長壽區生態環境局會同專家和企業技術人員多次調研會商,一條不到500米、建設成本僅幾十萬元的管網在雙象電子與奕翔化工之間架設起來。馮鵬楊預估,通過將這條管網輸送的廢酸變廢為寶,公司一年就可減少原料采購等各項成本100余萬元。
▲生態環境部門工作人員正在長江邊進行水樣采集。資料圖片
搬遷至長壽區的重鋼也在綠色轉型中迎來發展新貌。“通過源頭減量、產品化認證等五條路徑讓‘固廢不出廠’,我們的一般固體廢物利用率已經從2020年的99.87%提升至去年的100%,減排更降本。”重慶鋼鐵股份有限公司能源環保部環保管理室主任宮瑤介紹,當前公司正打造無廢鋼鐵循環產業鏈,推進廢氣超低排放等改造工程,以綠色發展護好長江岸線。
加速企業綠色轉型,萬州區在重慶市首創企業碳賬戶平臺,為達到降碳標準的企業提供融資支持。
“我們制定的轉型金融支持目錄參考國家、行業、地方的能耗標準,覆蓋了汽車、煤電、化工等13大領域、23個行業、297項生產工藝。”萬州區發展改革委資源環境科副科長蘇子涵表示,2024年以來,10家金融機構已為當地車企以及零部件配套企業提供超過6億元轉型貸款,帶動了汽車全產業鏈整體轉型。
在以城帶鄉的重慶高新區,煙熏臘肉、露天焚燒、餐飲油煙、居民樓油煙等“生活源”是大氣污染防治面臨的“老大難”。尤其在大學城片區,1000余家游攤中,近70%的經營者未經處理便將油煙直接排放,成為PM2.5的典型“貢獻者”。
除取締勸離、開展教育外,高新區又建設包含193個攤位的3個集中便民服務攤區,引導122家游攤進入集中點規范經營。這下,涉油煙攤戶有了統一凈化設施,經營過程中產生的污水、餐廚垃圾、生活垃圾得到統一處理,當地油煙排放濃度降低至重慶市地方標準限值的50%以下,凈化效率達94%,環境保護和群眾就業創業的剛需都得到了充分保障。
生態旅游拓寬致富之路
周末春光正好,渝北區銅鑼山礦山公園游人如織。游人脫下厚重的外套沐浴暖陽,拍照打卡不亦樂乎。石船鎮石壁村村民曾德健則開著觀光車,載上一撥又一撥游客在田園風光中往來穿梭。
“村里變美了,游客愛來,自己住著心情也好。”曾德健感嘆道,曾經灰塵漫天的景象終于一去不復返了。
銅鑼山距離重慶市中心不過二十余公里。因豐富的石灰巖礦藏,當地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便持續進行礦石開采。彼時,采礦作業熱火朝天,鼎盛期一天能有7000臺次的貨車往來。
“錢是賺到了,但環境差了,日子過著也不安逸。”曾德健說,遮天蔽日的塵土給植被都蒙上一層灰,連自家種的菜都難幸免,不少村民因此搬到了山下居住。2012年關停礦場后,山上只留下41處廢棄礦坑,一片蕭條。
2015年,渝北區啟動銅鑼山廢棄礦坑生態修復,又在5年后進行景觀提升和文旅項目打造。裸露的巖石恢復了茂密的植被,富含微量元素、顏色各異的礦坑湖泊被設計成親水空間,觀光步道串聯其間,露營、花海等游玩項目陸續落地,礦山煥然一新。
“前幾年公園投放的一對鴛鴦,現在繁衍出十多對了。你說這個環境好不好嘛?”曾德健笑著說,下山的鄉親們如今紛紛搬回山上養老,又靠著公園就近務工,或做些游客小生意,日子那叫一個美!
近年來,重慶統籌城鄉風貌煥新,不僅通過1000萬平方米新增城市綠地維護好城市生態,還大力打造巴渝和美鄉村,建成和美院落3209個,讓嶄新的村風民俗與優美的自然生態深度融合,營造鄉村發展新局面。
在喀斯特地貌遍布的渝東南武陵山區,酉陽縣板溪鎮將3200余畝巖石裸露率超70%的重度石漠化荒山,打造為包含地質遺跡、浪漫花海和鄉村藝術的農文旅融合景區。紛至沓來的游客可以探索遠古地質遺跡,感受當地神秘又古樸的儺文化,欣賞在地藝術賦予鄉村的新活力。板溪鎮村民也在愈發熱鬧的鄉村光景中忙碌起來,鼓起了腰包。
在渝東北三峽庫區,行至奉節縣,兩岸山坡上綠油油的果樹是最引人注目的風景。剛在果園里結束一場帶貨直播的奉節縣永樂鎮大壩村村民方剛頗有信心地立下目標:“今年把粉絲漲到20萬,臍橙賣個1000噸!”
面朝長江的大壩村,從20世紀80年代就開始規模化種植臍橙,至今已經擁有臍橙果園1.2萬畝。
“靠山吃山”是大家諳熟的致富之道。
“但早些年,老一輩們為追求產量,加大化肥的用量。產量上去了,橙子口感卻很一般。”方剛介紹,縣里推廣綠色標準化種植,每畝可以少施用化肥50公斤,降低200元成本,優質果率提高到80%以上。
如今,擔任村集體經濟組織營銷隊隊長的方剛一年通過200余場直播,幫助越來越多的村民把臍橙賣出了三峽庫區,甚至銷到了國外。
“好生態養出好果子,去年我們戶均收入超過1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300萬元,但我們想做的還有很多嘞!”大壩村黨支部書記左明春說,靠著臍橙“掛樹保鮮”的新技術打造“花果同樹”奇景,村子又吸引來周邊賞景的游客。大伙趁熱打鐵改造房前屋后的村容村貌,變“綠色果園”為“彩色花園”,建起游客接待中心、農家樂等服務場所和業態,正信心滿滿地吃上家門口這碗“生態旅游飯”。
“長江養活了咱,咱得護它一輩子”
講述人:重慶市江津區鴻鵠護漁志愿隊隊長 劉鴻
我是一名土生土長的重慶江津人,從小在長江邊長大,對長江有著特殊的感情。每天漫步在長江邊,看著魚群躍出水面,紅嘴鷗翩躚而至,在江面劃出優美的弧線時,我就特別開心。
這樣的美麗生態景象,卻來之不易。曾經,在離我家最近的那片水域,存在著非法捕撈。十幾年前,我從外地回到家鄉時,發現長江“空了”,江面漂著翻白的魚苗。
2014年,江津區油溪鎮政府號召群眾參與志愿護漁,保護長江生態。我從小水性好,又是退伍軍人,總覺得該為母親河做點什么,于是成了一名護漁志愿者。記得有次深夜蹲守,我親眼見到一條電魚船過后,江面浮起白花花一片被電死的魚苗。我感到特別氣憤,直追電魚船,并制服了非法捕撈者。
2020年,江津全面推行長江禁漁政策,油溪鎮實施“網格化+河長制”管理模式,將127公里江岸劃分為15個責任區,由鎮村干部擔任河長。每周二“巡河日”,總能看到他們沿江巡查。油溪鎮黨委書記李新常說:“保護長江不是口號,要落實到每一米岸線上。”
最讓我感動的是油溪鎮群眾的轉變。老漁民楊才君曾是出了名的“捕魚能手”,如今成了義務巡護員。鎮政府為他配備了對講機、救生衣等裝備,每月還組織專業培訓。老楊覺得巡江更有成就感。如今,鎮上的餐館也自發成立了“護魚聯盟”,拒絕售賣野生魚,還在菜單上印上“保護長江,從我做起”。
油溪鎮的變化,是當地生態改善的縮影。如今江津區龍華鎮還建起移動式珍稀魚類收容救護中心,15公里江岸被納入重點巡護范圍。
當地政府還在丁家沱鋪設了10萬平方米的人工魚巢。每年2到4月,成群的魚兒來這里產卵。今年春天,當觀測到近萬尾魚苗在這里孵化成功時,我們都為魚兒有良好的生存環境而高興。
與油溪鎮相鄰的龍華鎮華寺村,建起了保護野生魚類的研學基地。在這里時常能看到小學生們放學后,蹲在岸邊數魚卵。在研學基地的大廳,陳列著我當年追捕非法捕撈所用的“漁保001”號船。聽我講起追捕非法捕撈者的故事,孩子們說:“我也想成為長江的保護者!”如今,這些孩子組成了“小小護漁隊”,周末常來江邊清理垃圾。我們特別欣慰:守護好長江的種子已經播撒在孩子們的心里。
如今,長江鱘、紅嘴鷗回來了,AI監控、無人機也用上了。但我和隊員們還堅持每天3次巡護,風雨無阻。有人問:“圖啥?”我說:“小時候爺爺教我,長江養活了咱,咱得護它一輩子。”
來源:光明日報
編輯:傅婧 編審:胡德賽
值班副總編輯:袁孝椿
總編輯:黃 艷
聲明:凡江津區融媒體中心所屬平臺作品,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