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世紀風采雜志社2025-02-24
20個世紀60年代,電影《英雄兒女》的上映,轟動了大江南北,成為當時最熱門的影片之一,連周恩來總理都在百忙中專門抽時間去看,看完后淚流滿面。影片塑造的多個經典——經典的英雄人物王成、經典的臺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經典的主題曲《英雄贊歌》等,都已成為跨世紀的不朽記憶。而電影展現出的志愿軍戰士英勇無畏、視死如歸的精神,也成為激勵那個時代中國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動力。
英雄兒女劇照
兩赴戰場 《團圓》問世
談起電影《英雄兒女》中的人物和情節,大家都很熟悉。然而,這部電影改編自巴金先生的中篇小說《團圓》,卻不一定有太多人知曉。
1950年9月,戰火燒到了鴨綠江邊,一場“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爭開始了。1952年初,劇作家曹禺受中宣部文藝處長丁玲之托,寫信給巴金,動員他參加全國文聯組織的赴朝創作組。巴金征求妻子蕭珊意見后,回信同意去朝鮮。春節剛過,巴金來到北京報到參加學習。
1952年3月16日,巴金率領全國文聯赴朝創作組的黃谷柳、白朗、羅工柳、王莘等17人,來到朝鮮三八線西段中國人民志愿軍19兵團指揮部。經兵團司令員楊得志、政委李志民同意,在文工團團長張文苑陪同下,于黃昏之前,前往194師前線高炮陣地。穿過密密麻麻的彈坑,通過炮連交通溝,進入凹字形坑道的防御陣地最前沿。戰士們握著槍從射擊孔目不轉睛觀察敵情,巴金從射擊孔向外看得清清楚楚。剛坐在坑道的小油燈下,他就掏出本子開始記錄。美軍炮彈很快打了過來,炮停后,戰士們沖出坑道修整被炸壞的工事,巴金想到陣地上看看,走到洞口,看到“鋼鐵戰士洞”兩旁有一副對聯:
上聯:出槍林入彈雨不怕流血犧牲
下聯:為正義反侵略保衛世界和平
橫批:一人吃苦萬人享福
▲作家巴金在朝鮮
巴金趕緊把對聯抄在本子上,巴金第一次赴朝鮮采訪、生活了7個月。
在朝鮮戰場,為了能多看看,多吸收些生活中的養料,巴金采取了少休息多跑路的辦法,同年輕人一起不辭勞苦地翻山越嶺,來回穿插在炮火硝煙之中。他先后寫下了《生活在英雄們的中間》《英雄的故事》等文章,其中《我們會見彭司令員》一文在國內各大報上發表。
回國后,當聽到朝鮮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字時,巴金決定再次赴朝采訪和體驗生活。1953年8月10日,巴金再次踏上停戰后滿目瘡痍的朝鮮,8月16日來到志愿軍65軍政治部,政治部主任陳亞夫(原趙先友烈士的師政委),就向第二次赴朝的巴金介紹了他任師政委時,六七高地戰斗和三打紅山包的戰斗情況,特別是介紹了6連趙先友和劉順武烈士的英雄事跡。8月18日巴金與65軍的軍長兼政委王道邦到194師師部,8月20日,巴金到6連所在團采訪,65軍582團20多歲的團長兼政委張振川在團部迎接巴金,巴金對張振川說:“你們團六七高地戰斗和三打紅山包,誓死保衛陣地,打得非常漂亮……”
巴金到582團首先采訪了團長兼政委張振川,張振川向巴金介紹了在反擊作戰中發生的戰斗經過。在第三次攻打紅山包殲滅敵人后我部頑強堅守陣地(前兩次攻打紅山包殲滅敵人后就撤回來,巴金在第一次赴朝鮮采訪都清楚)。攻防67高地也同時進行,敵人把反撲目標主要對準了67高地。連續5晝夜猛攻67高地,僅2營6連堅守67高地就打退敵人17次進攻,開始6連指導員負了重傷,副指導員趙先友便指揮堅守陣地。敵人在飛機、坦克及炮火支援下,進攻十分猖狂。6連陣地上最后只剩下多處負傷的趙先友和通信員劉順武2人。趙先友命令通信員劉順武用步話機報告:“敵人已沖上我陣地,要求炮兵向我陣地開炮!”不久,多股敵人沖上我陣地!此時,敵人畏懼不敢輕易接近他倆,……突然,在團指揮所又聽到步話機里傳來趙先有嘶啞而堅定的聲音:“團長!敵人上來啦,開炮打吧!”這就是電影中王成的“為了勝利,向我開炮”的原出處。張振川接到報告,心情非常沉重,也很冷靜,他哪能下令向自己的戰友開炮呢?觀察到趙先友2人與敵拼殺的身影,命令他倆進守防炮洞后,響起一陣急促的沖鋒槍和手榴彈聲。張振川便指揮炮群向陣地上敵人猛烈齊射,掩護反擊小分隊沖上陣地。當奪回陣地后,發現防炮洞里靜靜躺著已犧牲的趙先友和劉順武,劉順武的手中還緊緊握著沖鋒槍。二十多具敵人的尸體倒在他們面前。巴金聽完張振川的介紹,被趙先友不顧個人安危,主動呼喚炮火,誓與陣地共存亡的英雄壯舉深深感動。戰后,志愿軍19兵團批準2營、2營5連和1營1連榮立一等功;志愿軍總部為2營6連榮立特等功,并被授予“英勇頑強、守如泰山的鋼鐵連”光榮稱號,趙先友追記特等功。
巴金聽了張振川的簡短介紹,很受感動,決定到6連去采訪。進一步了解英雄事跡,并在特功6連待了近一個月采訪和體驗生活。
①志愿軍65軍軍長兼政委王道邦(左)與作家巴金(右)在朝鮮前線。
②1952年巴金(左)與黃谷柳在開城來鳳莊門口合影。
③張振川將軍(中)時任582團團長兼政委在朝鮮前線。
④作家巴金(右)在志愿軍65軍前沿陣地進行采訪。
巴金兩次赴朝鮮采訪都來過582團。第二次赴朝鮮采訪一直持續到582團即將回國,而準備創作中長篇小說的設想逐漸在巴金心中形成。巴金在信中告訴蕭珊:“……至于別人的毀譽我是不在乎的。但要寫出一部像樣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功夫,忙對我創作沒有妨礙……我要回國以后才能考慮創作計劃,我還想在上海仔細讀兩本蘇聯戰爭小說,看別人怎樣寫戰爭,好好學習一下,才回到自己身上,看自己是否能寫……”在朝鮮的5個月里,他幾乎走遍了北部的所有地區。在回國前夕,巴金心中盤算著準備第三次赴朝,后來由于另有公務沒能實現。他在給蕭珊的信中說:“……要寫較好的作品,還需要兩三年時間。”“像這樣的作品還有待于將來。
巴金兩赴朝鮮一共待了一年之久,回國后一直沒有動筆。他在朝鮮采訪時的所有見聞,無數英勇犧牲的戰士和激烈殘酷的戰斗,都在腦海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直到1961年,應《上海文學》雜志社約稿,正在杭州休養的巴金經過了七八年的醞釀沉淀,厚積薄發,以上海一家父子、父女和兄妹在朝鮮戰場的團圓為主要線索,一揮而就寫出了兩萬多字的中篇小說《團圓》,真摯地歌頌了最可愛的人,同時也實現了自己心中的夙愿。
精心改編 劇本殺青
小說刊出后,立即引起了作協主席茅盾、文化部副部長夏衍和電影局局長陳荒煤幾位領導的關注。夏衍讀過《團圓》后,就責成長春電影制片廠將它改編成電影。長影廠領導接到任務后,經研究決定,將這一重任交給了曾經導演過《平原游擊隊》的著名導演武兆堤。武兆堤被小說中充滿親情、友情的故事情節深深地吸引住了,他感到這是一個好本子,但要把這部不到3萬字的小說改編成電影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接到任務后,武兆堤想到了他在抗大時期的老同學、時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副主任傅鐘的秘書、總政文化部文化處處長毛烽。
毛烽14歲就參加了革命工作,在朝鮮戰場上生活了五六年。武兆堤就是認準了毛烽與小說人物有同樣的軍旅經歷,感到毛烽能勝任編劇這一工作。毫無思想準備的毛烽一開始極力推辭,但抵不過武兆堤的軟磨硬泡。第二天,武兆堤趕到了北京。毛烽把武兆堤帶來的小說《團圓》看了一遍。看完后,他被故事情節深深打動,也被武兆堤的誠意征服了,決定和武兆堤一起把它改編成電影劇本。毛烽想起在朝鮮戰場保存下來的兩本厚厚的《志愿軍一日》記錄本,里面有上千篇日記,都是前線戰士親手記錄的真人真事。他趕忙翻找出來,細細品讀。兩人又去找夏衍為毛烽請假。傅鐘得知此事后,爽快地準假讓毛烽去改編劇本。他們專程到上海拜訪了巴金,聽取他對戰場見聞的介紹,就改編電影的有關問題達成了共識。
他們在北戴河開始了對小說《團圓》的改編工作。根據同巴金達成的共識,他們決定將人物感情戲作為整個劇本的靈魂,對王成這個人物進行再創造,增加情節和對話。
小說里對王成犧牲的記述,除了王芳簡短提到過哥哥犧牲之外,就只有“只是王成沒有能回來,他勇敢地在山頭犧牲了”這一句。毛烽和武兆堤對此感到不滿足。他們翻閱了《志愿軍一日》,找到了一段記載:戰士滕桂橋、連長楊寶山、機炮連連長王德山,在參加爭奪戰中壯烈犧牲……。
毛烽和武兆堤對多個英雄的事跡進行了藝術加工,最終在銀幕上呈現出王成一個人在陣地上用石塊和刺刀拼殺,抱著爆破筒與敵同歸于盡的影像,為新中國電影史留下了一個經典。
經過20多天的反復推敲斟酌,電影劇本終于殺青了。武兆堤捧著劇本從北戴河趕回長春,經廠領導和文化部審查通過,夏衍立即指示電影局主管領導:“重點拍好這部電影,膠片要用從英國進口的!”幾乎是同時,武兆堤和毛峰親赴上海,呈上電影劇本請巴金審閱。劇本在巴金原小說的基礎上,充實了王成的故事,以細膩的筆觸突出了這個英雄戰士的成長過程以及對其他戰士的影響,營造了人物關系的情感內容和炮火連天的戰場氣氛,使影片既洋溢著革命英雄主義激情,又深蘊著親情與道德力量。巴金看后連連稱贊。
精挑細選 陣容強大
緊接著,武兆堤為物色演員四處奔波。他和毛烽跑遍總政、空政、海政、鐵道兵、工程兵等文藝團體,始終沒找到“王芳”的合適人選。這時,武兆堤的好友導演謝晉給他帶來了一個喜訊。原來,謝晉在去北京電影學院挑選《舞臺姐妹》演員時,在學院大門口偶遇一個姑娘,雖然只是一個照面,但直覺告訴他,這就是武兆堤和毛烽要找的“王芳”。謝晉立馬趕到毛烽住處,對著正在研究劇本的武兆堤和毛烽興奮地說:“王芳找到了!”毛烽和武兆堤聽了二話不說,就跟著謝晉往電影學院跑去。因謝晉沒來得及問姑娘的名字,他們只得挨個屋找“王芳”。當他們走進一間女生宿舍時,毛烽和武兆堤猛地眼睛一亮,謝晉也看清了這就是剛才在學院大門口見到的那位姑娘。經詢問,姑娘名叫劉尚嫻,上海人,剛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三人向劉尚嫻說明來意后,劉尚嫻欣喜地答應了。這是她第一次出演電影。為了能將人物形象表現得生動鮮活,劉尚嫻在反復研究理解劇本的基礎上,不僅專門學習了打京韻大鼓、跳朝鮮舞,還對自己進行了“微整容”,最終將一個年輕女志愿軍戰士形象塑造得生動可愛,充滿純樸朝氣。她憑借這份圓滿的畢業實習答卷進入了八一電影制片廠。
至于“王成”的扮演者,當時有4個演員競爭這一角色,武兆堤從中挑選了相貌樸實、身材中等的劉世龍。劉世龍上過戰場打過仗,經歷過炮火洗禮,這是他出演影片中這位出場不多、中途犧牲卻性格突出、影響全片的戰斗英雄的獨特優勢。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劉世龍特意與片中通訊員小劉的扮演者劉孝國一起,到長春駐軍當了3個月的兵,參加了當時正在興起的大比武的所有項目訓練。最終,影片高揚“王成”英雄主義精神的同時,又具有一種非常質樸的風格,從而征服了廣大電影觀眾。
武兆堤選定了時任北影廠副廠長的老戰友田方飾演王文清。田方既有領導資歷,又富表演經驗,他頎長身材、微駝脊背、清癯面容、深長眼紋的外形,吻合角色所特有的飽經風霜老革命的身份,尤其是他那一雙目光深邃、炯炯有神的眼睛,充滿智慧而又滿含真摯,正是表現人物坦蕩寬廣胸襟和深沉淳樸父愛所需要的。
此外,武兆堤挑選了曾在拍攝《平原游擊隊》《地下尖兵》《冰上姐妹》等影片中有過合作的郭振清、浦克、周文彬,分別飾演張團長、金正泰、王復標。他們都是老演員,雖然戲份不多,卻都鮮活地呈現出人物的粗獷、熱誠、樸實的特點。
攝制組于1964年1月正式成立后,經過4個多月緊張拍攝完成。影名最初為《他鄉遇故知》,根據大家意見又改回為《團圓》。影片攝制完成后,武兆堤帶著樣片趕赴北京,征詢中宣部和中央軍委意見。羅瑞卿、蕭勁光、楊成武、許世友、傅鐘、魏傳統等久經沙場的老將軍,看了樣片后都基本肯定,同時對堅守陣地等作戰場景提了一些意見。羅瑞卿建議將片名《團圓》改為《英雄兒女》。武兆堤總結了各方面的意見,對影片作了修改和補拍,順利通過了長影廠、吉林省委和中宣部的審查。
影片于1965年元旦正式上映,立即引起巨大轟動,連日理萬機的周恩來總理在百忙中也抽出時間觀看了影片。一天晚上,在文化部和中國作協任職的劉白羽接到了周總理打來的電話,總理在電話中提到,巴金深入抗美援朝前線,才寫出了《團圓》那樣好的作品。建議作家一定要到火熱斗爭中去,要深入生活。總理的一席話,不僅是對一部影片的肯定,也是對為文學事業發展而付出辛勤勞動的作家的肯定。
廣大觀眾看完影片后更是激情澎湃,不少住在深山或者偏僻鄉村的人,專門跑幾十公里趕到縣城,就為了看這場電影。《英雄兒女》一度作為中國政府駐各國大使館的電影招待會放映影片,至今仍是部隊和地方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必薦的優秀影片,長盛不衰。
強強聯合 再創經典
作曲家劉熾因為創作了《我的祖國》和《讓我們蕩起雙槳》這樣的經典歌曲而家喻戶曉。為此,毛烽和武兆堤專程趕赴沈陽請劉熾再度出山。劉熾有些猶豫,擔心不能超過《我的祖國》,起初不想接受任務。在遼寧省委書記周恒大力鼓舞下,劉熾才接受了作曲任務。
但歌詞的創作十分棘手,毛烽絞盡腦汁也沒能寫出自己中意的歌詞。為了盡快找到合適的詞作者,武兆堤費盡心思,他想到了自己在延安時期的老戰友公木。公木原名張永年,又名張松甫、張松如,他將“松”字拆開為“公木”作為筆名。公木1937年參加八路軍,1938年8月到延安抗大學習,經歷過戰爭風雨,是一位在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詩人。1939年,公木創作了《八路軍進行曲》的歌詞,這首歌也就是后來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公木還整理了《東方紅》組曲,使其從民歌升級成為史詩級音樂作品。
1963年秋,武兆堤、田方和劉熾3人一起來到吉林大學中文系主任公木家中。武兆堤直截了當地說,他們剛剛拍攝完一部電影《英雄兒女》,請公木給電影寫主題歌歌詞,而且“非你莫屬”。一句“非你莫屬”絕非恭維,是因為武兆堤對公木的了解和信任。
公木把《英雄兒女》劇本讀了3遍,幾位主人公的形象很快在他眼前鮮活起來。在看了還沒有剪輯完成的影片《英雄兒女》后,公木熱血沸騰,思緒瞬間回到戰火紛飛的前沿陣地上。他曾隨著程子華指揮的部隊打過仗,硝煙彌漫中戰士那一張張堅毅的面孔,都刻在他的腦海里,每一個都是王成。
公木想起在50年代初寫過一首詩《烈士贊》,那就是他對英雄最由衷最熱烈的贊頌,由此定下了這首歌名為《英雄的贊歌》,該詩最后兩節中的幾句——“當你抱起爆炸筒,和敵人一同粉碎。敵人永遠化作腳下的污泥,你就變為一顆燦爛的金星”轉化為了歌詞“雙手緊握爆破筒,怒目噴火熱血涌。敵人腐爛變泥土,勇士輝煌化金星”。歌詞初稿在心底醞釀成熟后,僅用了一晚上,公木就寫好了四段歌詞。后來,公木為影片的四首歌曲全部寫了歌詞:《英雄的贊歌》《歌唱炊事員》《烈火金剛》和《宣誓》。
看到如此精彩絕倫、深情壯麗、大氣磅礴的歌詞,武兆堤和劉熾都特別激動。經3人共同商議,公木把四段壓縮成三段。拿著歌詞,劉熾并未馬上動手譜曲,原來他有個創作習慣,就是喜歡從娛樂中獲得靈感。他拉著一圈朋友打起了撲克,正當大家打在興頭上時,劉熾突然把牌往桌上一扔,回家排除一切干擾,一遍遍地讀著歌詞,拿出紙和筆,在激情迸發中創造出一個個經典音符。起、承、轉、合,劉熾順利譜完了第一段歌詞,根據作曲需要,每段第二句都重復三個字,即“側耳聽”“裂長空”“天地崩”。如此,一首大氣磅礴、充滿陽剛壯烈之氣的歌曲便形成了。但劉熾覺得在音樂的舒展中,言未盡,興正濃,若馬上反復則有半途而廢、未推上高潮的感覺。情之所至,劉熾顧不上找公木商量,自己續上了一段副歌歌詞:“為什么戰旗美如畫,英雄的鮮血染紅了它;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開鮮花。”他用強烈對比的方法把歌詞和音樂升華再升華,把英雄氣概用浪漫主義手法推向感情的高峰,使演唱者與聽眾對英雄的崇敬和熱愛達到高潮。這種重章迭詠的表現手法,更能深化歌曲主題,增強感染力和強烈的沖擊力。劉熾根據影片內容和歌詞特點,將敘事與抒情旋律有機統一起來:三段敘事部分由女聲領唱,副歌抒情部分采用合唱。公木果然是知音,說續得很精彩,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就這樣《英雄的贊歌》問世了。
《英雄的贊歌》創作完成以后,誰來唱也是個難題。總政文工團合唱隊隊長、指揮家胡德風專門有一個挑選小組,當時選了很多演員來試唱,最后空軍政治部歌舞團獨唱演員張映哲有幸入選。張映哲1928年生于遼寧撫順,1947年1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歷任文工團合唱隊隊長、副團長等職。她特別擅長演唱風格豪邁奔放、氣勢磅礴的歌曲。當時,其他演員都錄完后,才通知她去錄音。剛開始,張映哲對影片的畫面感不太了解,連續錄了兩遍,總進入不了狀態。正要打退堂鼓時,毛烽對她說:“你一定要唱好,你一定能唱好!”毛烽跟她講劇情,啟發她進入特定情境的演唱狀態。張映哲雖沒有到過戰場的最前沿,但作為軍人,她曾在前線搞過戰勤,對戰爭并不陌生。經過毛烽半個多小時的講解點撥,張映哲的情緒被激活了,很快找到了感覺。準備半小時后,張映哲再次走進錄音棚,她對現場的工作人員說:“我錄兩遍,第一遍你們保留,第二遍正式錄。”她用心醞釀揣摩,終于順利完成錄制。
張映哲配合電影畫面、整個合唱和樂隊,仔細比較,最后確定采用張映哲演唱的版本。由于當時反對突出個人,演唱者的名字沒有被打在電影字幕上,所以此后很少有人知道電影里的那首《英雄的贊歌》是張映哲演唱的。而歌名《英雄的贊歌》在后來的流傳中,也變成了《英雄贊歌》。
豐碑永鑄 英魂長存
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軍區第65集團軍為趙先友烈士建立塑像,塑像正面是巴金親筆題字:“王成式的戰斗英雄——特等功臣趙先友。”塑像背面是張振川將軍撰寫的碑文,敘述了趙先友和6連的英雄事跡。巴金在為趙先友烈士題字時說:“我到過朝鮮戰場許多部隊,英雄們的事跡使我感動,我寫了幾篇真人真事的散文,以后又集中概括了許多英雄形象,才有了《團圓》里的王成。”
1994年,毛烽登報澄清,“王成、王芳并沒有什么原型。但至于說到王成孤膽堅守陣地的事跡,這在朝鮮戰場上是時有出現的,說不上誰是王成的原型”。毛烽特別指出,“向我開炮”的王成式的英雄就有5位,他們都是志愿軍千千萬萬個英雄的典型代表,通過他“紀念與學習抗美援朝所有英烈”才是真正的意義所在。
1994年歲末,上海市作家協會邀請王成和王芳的扮演者劉世龍和劉尚嫻“兄妹”,到上海為巴金小說《團圓》作朗誦表演。他倆自30多年前一起拍攝《英雄兒女》后就各奔東西,再未見面。12月24日下午,劉世龍和劉尚嫻手捧著巴老喜愛的玫瑰花和新年賀卡來到了華東醫院。巴老雖臥病在床,但聽說自己筆下的“王成”“王芳”要來看他,非常高興,并戴上已多時沒戴的眼鏡要仔細地瞧瞧從銀幕上走下來的這對“英雄兒女”。巴老見到劉世龍、劉尚嫻走進病房時,激動地向他倆招手致意。劉世龍、劉尚嫻分別握住巴金的手,閃著淚花,貼近巴老的耳邊深情地說:“我是王成!”“我是王芳!”劉世龍還學著電影中王成的話喊道:“向我開炮!向我開炮!”巴老激動得連連點頭,而后緩緩地說:“他們的表演我看過。我在朝鮮看到志愿軍英勇作戰,很感動,但沒把作品寫好。”當劉世龍將特地從長白山帶來的4只人參送給巴老時,巴老連聲說:“謝謝,謝謝!今天我身體不好,等身體好了,一定給你們送書。”劉尚嫻馬上說:“巴老,上海作協已把您的《隨想錄》送給我們了,我們一定好好讀您的書!”巴老聽了,高興地笑了。離開巴老后,劉世龍、劉尚嫻還十分動情地說,巴老的小說幾乎影響了他們一生。
電影《英雄兒女》問世后深入人心,深受歡迎。主題曲《英雄贊歌》也傳唱至今,風靡全國。20世紀90年代初,《北京日報》曾刊登了一篇首鋼工人尋找《英雄贊歌》原唱者的文章。張映哲看到后,沒有出來認領,因為她一直是個不喜歡張揚的人。之后,北京電視臺又輾轉找到了張映哲,邀請她和劉尚嫻一起參加一個文藝晚會,但由于張映哲正在外地講學,不能按時趕回北京,也就錯過了這次難得的聚會。說起《英雄兒女》王芳的扮演者劉尚嫻,張映哲曾動情地說:“劉尚嫻在銀幕上飾演的王芳很年輕,很秀麗,跟我演唱的豪放風格不是太吻合,但她的表演很投入,對影片表現內容的理解也很深刻。”
2004年,張映哲和劉尚嫻終于在中央電視臺第六屆軍旅歌曲大賽頒獎晚會上相聚了。主持人白巖松將張映哲和劉尚嫻雙雙請上舞臺,并將她們介紹給觀眾時,百感交集的英雄姐妹在滿場熱烈掌聲中緊緊地擁抱在了一起,場內爆發出如雷鳴般的掌聲。這是人們對這對在臺前幕后都出色地演繹了英雄的兄妹由衷的感謝和祝福。
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是中國人民志愿軍打出了國威,打出了軍威,打出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洗刷了百年恥辱,打贏了立國之戰。而這部小說、電影和插曲珠聯璧合,相互輝映,讓人們記住了一個英雄輩出的偉大時代,記住了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記住了千千萬萬個像王成這樣的人民英雄,記住了王芳這樣優秀的革命戰士,記住了忠于祖國的真正的英雄兒女。
(作者系天津市紅橋區黨史宣講員)
責任編輯:束偉
作者:馬國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