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凌晨1時許,廣東徐聞縣華海農場十四隊的鄉道上,25歲的陳某駕駛著剛提車不久的小米SU7疾馳。突然,刺目的遠光燈劃破黑暗——迎面而來的電動車避讓不及,"轟"的一聲巨響,兩個年輕身影如斷線風箏般飛了出去。
目擊者老林回憶,當時正在自家小賣部門口乘涼,突然聽到金屬刮擦聲:"就跟撕鐵皮似的,還沒反應過來,就看到火光沖天。"他抄起滅火器沖過去時,電動車上的兩個小伙子已經一動不動,小米車主卻趁亂消失在夜色中。
現場三大詭異細節引質疑:
1.電動車殘骸距汽車15米
從警方拍攝的現場照片可見,電動車碎片散落在路基排水溝旁,與燒成框架的SU7殘骸相距約兩個電線桿的距離。汽車左前輪輪轂完全變形,但車頭未見明顯撞擊凹陷。
2.起火點究竟在何處
附近修理廠老板指出蹊蹺:"電動車塑料件都燒化了,但電池倉還算完整。反倒是汽車底盤燒得最厲害,這不像單純被引燃的。"
3.逃逸司機手機定位之謎
據知情人透露,陳某棄車后徒步穿越甘蔗地,期間曾用手機聯系朋友。這個細節讓網友炸鍋:"能記得帶手機逃跑,卻想不起打120?"
小米官方回應遭"靈魂拷問"
4月11日小米發布的聲明引發輿論海嘯。工程師出身的車評人"老司機張哥"逐句拆解官方通報:"聲明說碰撞導致電動車鋰電池變形起火,但根據國家應急管理部數據,鋰電池受擠壓起火的臨界壓強是15兆帕。換算成現實場景,相當于轎車要以80km/h速度正面撞擊靜止電池組才會觸發。"
他調出行車記錄儀模擬畫面:"鄉道限速40,深夜會車通常都會減速。要造成這種程度的撞擊,除非司機把油門當剎車踩死了。"
警方通報暗藏玄機
徐聞縣公安局的通報雖只有短短三行,卻埋著關鍵信息:"汽車起火燃燒"的表述,與小米聲明中"被引燃"形成微妙差異;特別注明陳某是"迫于追捕壓力投案",暗示其存在主觀逃避;使用"執行逮捕"而非"刑事拘留",說明已掌握重大證據
從事交通事故鑒定20年的王法醫分析:"從尸體檢驗報告看,兩名死者存在明顯拖拽傷,說明車輛在碰撞后仍存在位移。這與司機聲稱'立即停車'的說法矛盾。"
三大未解之謎
1.火勢蔓延速度違背常理,根據消防接警記錄,從碰撞發生到整輛車陷入火海僅用時3分17秒。而2023年新能源汽車火災統計顯示,電池自燃的平均蔓延時間為8-15分鐘。2.安全氣囊為何未觸發,現場照片顯示,燒毀的SU7方向盤氣囊完整保留。多位車主在論壇發圖質疑:"我們的車過個減速帶氣囊燈都亮,這車撞飛兩人氣囊卻沒爆?"3.行車數據離奇消失,小米后臺數據顯示,碰撞前3秒車速從67km/h驟降至23km/h,但車載EDR(事故數據記錄器)卻顯示持續加速。有網友扒出維權群聊天記錄:"至少5位車主反映過數據不同步問題"
在事發現場300米外的農場倉庫,我們找到關鍵物證——一段私人監控拍下碰撞全過程。畫面顯示,SU7在會車時突然向右偏轉,電動車為躲避沖出路基。令人震驚的是,碰撞發生5秒后,汽車底盤才躥出火苗。
"這火根本不是從電動車那邊燒過來的!"從事汽車修理15年的李師傅指著視頻截圖:"你們看,第一縷煙是從前輪擋泥板位置冒出來的,這里裝著電控系統和低壓線束。"
截至發稿,小米汽車400客服仍堅持"以官方聲明為準"。而事故中遇難者家屬已委托律師,準備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這場牽動億萬網友的"羅生門",或許只有等司法鑒定才能揭開真相。
您認為事故主責在司機還是車輛設計?歡迎在評論區理性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