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申子仲 趙朝陽 章衡 秦鈺璽
河南漯河籍自媒體博主“聽風的蠶”,本名朱唯一。他以分享時事熱點的視頻作品為主,自2023年12月發布首條視頻以來,深受網友喜愛,獨特的主播風格被譽為“軍事評書”。截至2025年4月,“聽風的蠶”單平臺粉絲1800萬,全平臺粉絲量近5000萬。
他是怎樣的人?如何從檢察官成為網紅博主?
近日,大象新聞《面孔》赴漯河,見到了43歲的朱唯一。1米85的大個,娃娃臉、大眼睛。健談、愛笑。談笑間,他打開了一面白色紙扇,上書4個大字——“聽風的蠶”。
朱唯一打開了一面白色紙扇,上書4個大字——“聽風的蠶”
鐵桿“軍迷”
朱唯一祖籍漯河舞陽,1981年出生在漯河市源匯區。
2000年從漯河一高畢業后,朱唯一考上了軍校,學醫。
2003年朱唯一在北京一家醫院實習,時逢非典暴發,朱唯一和同學們臨危受命,夜以繼日沖在一線。至今回想起來,他依舊心潮逐浪壯懷激烈。
2004年,朱唯一回了老家,擔任源匯區武裝部軍事科參謀。抽空自學了經濟學本科。適逢部隊開始探索網絡化建設,朱唯一饒有興趣參與其中,“這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接觸網絡。”
朱唯一曾負責軍械管理
2006年職位輪崗,朱唯一轉任軍火庫主任,負責軍械管理。就此熟悉了更多的常規軍械知識,還練得一手好槍法。也是在這一年,朱唯一面對鮮紅的黨旗,舉手宣誓。
而朱唯一對武器知識的積累卻非始于此。他坦言自己打小就是鐵桿“軍迷”,從中學開始,就訂閱了大量軍事知識雜志,“喜歡研究兵器、航模,大概是男孩子的天性吧。”
高中之后,朱唯一最愛讀的報紙是《參考消息》,“每天都買。因為二版有軍事專欄。專欄看完了,其他版面順帶總要看看吧。對時事政治和國際局勢的興趣,也就培養起來了。”
檢察院來了位“復合型人才”
修完經濟學,朱唯一又自學了法律本科,“修煉”成了醫學、經濟、法律“一專兩本”跨界式復合型軍事人才。
學而優則提干,干了一年半軍火庫主任,朱唯一升職負責地方征兵工作,又趕上了全軍興起現代化科技強軍熱潮,再次被委以重任,“包括局域網,部隊與地方的網絡鏈接,我都有參與設計。”
因有法律專業托底,2008年轉業后,朱唯一被分配到漯河市檢察院工作。2008年轉業,2009年高分通過全國統一司法資格考試,2010年任檢察官助理,2011年,29歲的他被正式任命檢察官。談及過往,朱唯一很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啊”。
記得當年領導找他談話,指明兩個職業方向:一是去公訴機關,可彰顯扎實專業功底;二是去新成立的反貪局,試試自己到底幾斤幾兩。
“公訴機關整天窩在辦公室看卷宗,我嫌沒勁。反貪局是新機構,對我來說有挑戰性,還能山南海北地跑。”朱唯一不假思索,選擇了反貪。
就這樣,朱唯一被任命為漯河市反貪局大要案指揮中心副主任。
朱唯一曾帶隊參加高科技辦案裝備培訓
玩轉高科技裝備
“反貪局是新機構,指揮中心是新部門。剛開始我也是兩眼一抹黑。”朱唯一說,在當時最高檢的指導性文件里,明確要求加強科技反貪辦案力量。
思路就此打開,朱唯一一邊結合從軍時參與網絡建設的經驗,協助檢察院籌建技術人才隊伍。一邊帶隊參加高科技辦案裝備培訓。因為培訓吃住在部隊,他還有幸接觸到了類似雷達、電磁信號等未來電子戰的內容。
如此豐富個人經歷的知識儲備,也使得后來打造自媒體賬號“聽風的蠶”,能夠駕輕就熟信手拈來,從而脫穎而出迅速躥紅。
“高科技這玩意,你得了解它的本質是啥。”朱唯一拿測謊儀舉例,說不少人有誤解,認為戴上這玩意,儀器就會自動測出哪句話是瞎話。“其實根本不是那回事。”
他解釋說,辦案人使用測謊儀,要提前設定好問題,然后觀察受測者回答時顯示的不同波形,類比分析后做出真假研判,一步步引導受測者最終說出實相。“測謊儀不是用來測謊的,而是用來尋找證據的。測謊過程其實就是對情報訊息的研判推理。”
有了高科技加持,反貪局辦案如虎添翼,很多時候,朱唯一還會幫忙參與公安刑事案的偵破。而他也練就了一項專業技能,這就是從各種紛繁復雜的信息中,細辨真假,并從有價值的信息中推理出真相。這項技能,也讓他后來在編排軍事節目時,能從魚龍混雜的網絡訊息中,通過大數據分析,迅速甄別真偽,并由此研判出經得起歷史考驗的事態走向。
“裝備科技含量再高,也得靠人來玩。”辦案預審往往需要與嫌疑人面對面斗智斗勇。長期的攻心戰,也使得朱唯一養成了自己的語言風格:自然、親切、幽默,卻無形中透露壓迫感。
“聽風的蠶”參加公益活動
養病帶來的人生轉折點
原以為一直會這樣繼續轟轟烈烈下去,可在2022年底,朱唯一突感身體不適,高燒不止,直到局部皮膚開裂。剛開始吃藥強忍,后來實在吃不消,就去了漯河和北京多家醫院檢查,確診為肺部結節。
結節并不大,醫生的建議是先觀察一段再說。但朱唯一像是受到了某種暗示,特意找到醫生朋友,執意要求切除自己帶病的肺葉。
2023年3月帶病肺葉切除后,醫生發現那片肺葉已發展到了癌變二期。若不是朱唯一固執地要求,后果簡直不敢想象。
一次固執己見,讓他撿回了一條命。
當年4月底出院后,朱唯一連續請了兩次病假,每次半年。朱唯一開玩笑自嘲道:“本來我挺瘦,標準帥哥一枚。在家養病加強營養,結果吃成了油膩大叔,顏值盡毀。”
意想不到的是,朱唯一養病閑得無聊,便整天捯飭手機刷視頻,“看著看著,就忍不住想說兩句。說著說著,就上了癮。結果一年休假結束,粉絲量已經500萬了。”
朱唯一稱自己是在休病假期間開始捯飭手機刷視頻
誤打誤撞成網紅
“聽風的蠶”這個名字,緣起操作失誤。
朱唯一的微信名原本是“聽風觀月”,因為是使用九宮格拼音輸入法,陰差陽錯,在手機上注冊用戶名后,他隨手點了確認。注冊完卻發現是“聽風的蠶”,而手機提示更改用戶名需要等到15天以后。過了15天,朱唯一想把名字更正回“聽風觀月”,卻發現粉絲量已經逼近50萬。權衡利弊,也就將錯就錯了。“想想也是緣分,蠶吐的都是精華,人家吐槽我吐絲。”
圖為“聽風的蠶”賬號界面截圖
一年病假休完,接近500萬的粉絲量,又讓朱唯一糾結了——如果回單位繼續辦案,身體肯定吃不消;若轉入后勤,年紀輕輕似有不甘;且身在紀律嚴明的公務員隊伍,大張旗鼓做網紅搞第二職業,也非常不妥……
思前想后,朱唯一選擇了辭職,“500萬的粉絲量,也足以養活自己了,就別給單位添麻煩了。”
“棄官從網紅”的決定,最初讓一些同事驚掉了下巴。而后來朱唯一自媒體事業的發展,又讓他們感到了理解。
如今,朱唯一的節目以其犀利風趣的風格,單平臺吸粉1800萬,全平臺粉絲近5000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