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2025年4月12日——在“科技引領,智繪未來”為主題的未來國際病理大會上,來自全球的醫學專家、人工智能學者及產業代表齊聚杭州,共同探討人工智能(AI)如何重塑病理學發展格局。中國工程院院士陳純指出,AI與病理學的深度融合正推動醫學診斷邁向更高精度,并為個性化醫療、精準醫療開辟全新路徑。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浙大一院)展示了其研發的AI病理萬能助手OmniPT系統。該系統通過跨層級特征鎖定技術,可在1-3秒內精準定位病灶,準確率超95%,將傳統病理診斷時間從十幾分鐘縮短至1分鐘內,極大提升了效率。此外,上海瑞金醫院推出的“瑞智病理大模型RuiPath”基于華為DCSAI解決方案,整合多模態數據,為復雜病例提供個性化診斷支持,緩解了病理醫生資源短缺問題。
AI技術不僅應用于常規病理分析,還深入重癥醫學領域。浙大一院重癥醫學科通過AI大模型實時整合患者生命體征數據,輔助醫生制定ECMO(體外膜肺氧合)撤機決策,其判斷邏輯已接近專業醫生水平。在基層醫療中,深圳羅湖區醫院集團的AI導診系統覆蓋46家社康中心,優化了患者分流與用藥建議,顯著提升基層服務能力。
為加速AI病理技術的全球化落地,大會發起“未來病理國際聯盟”,推動標準共建、數據互通與聯合科研。此前,陜西病理大數據學術聯盟已于2023年成立,致力于整合區域醫療數據并推進計算機輔助診斷研究。2025年3月,西湖大學舉辦首屆數智病理峰會,楊林教授團隊展示的PathGen大模型在病理報告生成領域實現突破,其性能對標哈佛大學最新成果,標志著中國在AI病理領域的國際競爭力。
盡管AI病理技術前景廣闊,仍面臨數據隱私、算法透明度及復合型人才短缺等挑戰。浙江大學副校長陳剛強調,需建立跨學科人才培養體系,同時加強倫理規范與數據安全保護。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李文斌研究員則呼吁青年科學家夯實醫學與計算機科學的交叉學科基礎,以應對智慧醫療的復雜需求。
政策與市場的雙重驅動下,AI病理技術產業化進程提速。以長三角為示范區,多家醫療機構正聯合企業探索設備與數據標準的制定,推動技術從實驗室走向臨床規模化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僅深圳市已落地近450個AI醫療產品,涵蓋診斷、健康管理等63個場景。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構病理學邊界,從精準診斷到重癥決策,從基層醫療到國際協作,其影響力已滲透至醫療全鏈條。未來,隨著技術迭代與生態完善,AI將攜手人類醫生,共同繪制“健康中國2030”的智慧藍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