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特朗普面對中國對等向美國征收34%關稅的強力反制氣急敗壞,拋出“如果中國不取消對美商品關稅反制措施,將在4月9日起對中國商品額外加征50%關稅”的威脅后,全球市場再一次為之震動。
在流量為王的自媒體時代,很快有自媒體博主聯系之前美國已經對華征收的20%關稅,加上這次的34%關稅,再加上特朗普威脅的50%關稅,得出了美國可能會對中國產品征收104%關稅的數據。
這種網上的傳播性轟動恰恰是特朗普所希望的,不管最后是不是加征關稅,反正我已經拉了一波流量,依然贏麻了。
從十多年前看那個美國綜藝節目《學徒》開始,我就發現特朗普這個人或許不懂政治,甚至不懂房地產,但很懂炒作和傳播。
當了總統之后,他的思路還是“別管我活干得咋樣,只要看我說得咋樣”,為了讓自己始終站在輿論的焦點,他必須一刻不停地搞事情。
當年《學徒》節目的畫風就是這樣的
從“吞并加拿大,占領格陵蘭”,到“24小時內結束俄烏戰爭”(或者說“復活節前實現和平”),到“讓巴勒斯坦人搬出加沙”,到拉攏馬斯克成立“政府效率部”,再到猛烈空襲胡塞武裝,以及前兩天被熱炒的“聯合以色列襲擊伊朗”。
細細來看,幾乎每一件事拋出來的時候都風風火火,很是吸睛,但沒過幾天又不了了之,沒有哪怕一件事是真正達到了目標的。
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國早就沒有了20年前,哪怕十年前那種給全世界當帶頭大哥的實力和底氣,當初能燒掉2.3萬億美元打阿富汗戰爭,現在打胡塞武裝花了十幾億美元就要打退堂鼓。
沒實力也沒底氣,特朗普能夠玩弄的手段,用一個前兩年特別流行的自媒體術語來形容,就是“標題黨”。
自2018年中美貿易戰爆發以來,關稅已被美國從普通的貿易工具異化為政治博弈的籌碼。特朗普此次的關稅威脅,本質上是打算以“數字威懾”重塑中美經貿規則的心理戰——通過制造高達三位數的稅率預期,試圖迫使中國在核心利益領域作出根本性讓步。
不管結果如何,反正我是贏麻了
這種策略的運作機制具有典型的特朗普式特征:首先利用媒體放大稅率數字的震撼效果,在輿論場形成“中國即將承受毀滅性打擊”的敘事;
接著又通過模糊具體實施范圍(如聲稱“對部分商品疊加征收”)保持政策模糊性,既避免立即引發市場劇烈動蕩,又為后續談判預留籌碼。
這種“虛實結合”的戰術曾在第一任期對墨西哥、加拿大的貿易談判中奏效,但面對經濟總量相當、產業鏈深度交織的中國,其有效性正面臨嚴峻考驗。
從數據層面分析,特朗普所宣稱的104%關稅存在概念混淆,也許早就為自己屆時好下臺做鋪墊了。
當前美國對華關稅體系由三部分組成:2018年“301條款”下針對2500億美元商品的25%關稅、2020年對特定防疫物資加征的15%關稅,以及新近提出的“基礎性關稅”,還有特朗普威脅的“50%關稅”。
美國海關人員檢查貨物
若將這幾者簡單疊加,確實會在部分品類形成超100%的稅率,但這種計算方式既不符合WTO關稅統計規范,也忽視了中美第一階段貿易協議中已豁免的1200億美元商品。
這種“選擇性計算”暴露出美方策略的矛盾性:既要維持關稅威脅的可信度,又需規避全面貿易戰引發的經濟反噬。
而且就連美國人自己都不相信54%的關稅能夠落地,更別提104%的關稅了,因為美國的海關系統壓根就沒有那個執行能力。
美國海關(海關邊境保護局)要應對特朗普如此規模的加征關稅,至少需要大幅加強產品分類識別和原產地驗證能力才行。
但美國海關連相應的關稅計算核對系統都沒有開發出來,包括相應的甄別和管控人員也沒有開始招聘,光是搞清楚貨物的分類和原產地就足以讓現行體系崩潰。
每一車貨都要查,會出人命的
再說直白一點,落實這些事情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大量的資金,而美國海關今年的預算基本是花在攔截非法移民和芬太尼上面了,用于加強關稅征收能力的項目沒分到幾個子兒。
硬要按照特朗普的邏輯征收關稅的話,恐怕所有的貨車和貨船在港口要排起長龍,還沒有收到多少關稅美國就已經完蛋了。
特朗普的思想可以天馬行空,但很遺憾物理上的限制不允許。
至于中國,則是早已看到了特朗普唬人外表之下的空架子,所以針鋒相對絲毫不讓。
面對美方新一輪關稅攻勢,中國已構建起多維度、制度化的反制體系。與2018年的被動應對不同,當前中國的反制策略更注重“以規則對規則,以體系破體系”的系統性抗衡。
從實力地位出發對話
在具體操作層面,商務部不僅延續了對等加征關稅的傳統手段,更重要的是通過2021年《阻斷外國法律與措施不當域外適用辦法》等制度創新,建立起防范“長臂管轄”的法律防火墻。
這種從“戰術反擊”到“戰略防御”的轉變,標志著中國應對美國貿易摩擦的能力已實現“鳥槍換炮”,足以讓對手頭破血流。
中國反制底氣的根本來源,在于經濟結構的根本性轉變。2018年中美貿易戰初期,中國對美出口占出口總額的19%(2017年數據),而到2024年這一比例已降至大約14.6%。
這種“去美國化”的貿易格局并非簡單的地理轉移:通過“一帶一路”倡議與RECP區域合作框架,中國企業成功將產業鏈嵌入東南亞、中東歐等新興市場;
在電子設備、機械制造等領域,本土供應鏈的垂直整合度同樣顯著提升,使得“美國關稅沖擊波”的傳導效應顯著衰減。
中國早就開始布局了
更值得關注的是,在半導體設備、工業軟件等“卡脖子”領域,中國企業的替代率已突破30%門檻,這種“技術護城河”的構筑為實施對等反制提供了充足火力。
再回過頭來看,如果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威脅要轉化為實際政策執行,起碼要穿越三個現實關口。
首先是經濟成本關: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推演模型顯示,90%以上的關稅成本將轉嫁至美國進口商、下游企業和最終消費者,也就是導致物價飆漲。這種通脹壓力與美聯儲的加息周期形成共振效應,可能觸發美股20%以上的回調。
其次是產業斷裂關:特斯拉在上海的超級工廠貢獻了該企業全球交付量的52%,蘋果公司30%的營收依賴中國市場,這些巨頭組建的“商業反關稅聯盟”已籌集巨額游說資金。
更為關鍵的是法律程序關,根據美國憲法第一條第八款,國會擁有“規定和征收關稅”的專屬權力,總統的“301條款”授權在法理上始終存在爭議。
美國國會的存在就是為了限制總統權力
在銀彈攻勢下,國會山很可能像特朗普第一個任期一樣,通過立法來限制總統隨意提高關稅的權利。
觀察當前中美關稅博弈,與上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戰既有相似性,更存在本質差異。相似之處在于,美國都將“削減貿易逆差”作為核心訴求,都試圖通過關稅迫使對方改變產業政策。
但根本區別在于,中國擁有14億人口的統一市場、完備的工業體系和獨立自主的國防能力,這種綜合國力是當年的日本難以企及的。
日本在《廣場協議》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的教訓,反而成為中國規避戰略誤判的警示碑。
所以總體來說,未來12個月的中美關稅博弈或將呈現“邊打邊談”的拉鋸態勢:美國可能選擇汽車零部件、鋰電池等戰略行業實施“小院高墻”式關稅,中國則通過擴大巴西大豆進口、限制稀土出口進行不對稱反擊。
巴西大豆做夢也想不到托了美國的福
這種“可控摩擦”本質上是對雙方承受力的壓力測試,其最終結局不取決于某次談判的勝負,而在于誰能更持久地維持“斗爭耐力”。
從當前態勢看,中國制造業PMI連續6個月站穩擴張區間,而美國零售銷售增速已出現疲軟跡象,這種經濟基本面的微妙變化,已經預演了貿易戰3.0的最終結局。
就想問,既得罪了自己票倉的中西部農場主,又惹毛了制造業巨頭,加上本來就和支持民主黨的華爾街金融資本不對付,特朗普這個總統寶座還想坐幾天?
當特朗普威脅“104%關稅”時,做慣了生意的他真正想要的是中國在核心技術領域作出“結構性讓步”;
而中國毫不遲疑的反制,本質上是對發展權的堅決捍衛,如果美國104%關稅真的落地,美國商品或許就將迎來104%的對等關稅。
要打什么戰都隨時奉陪
所以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特朗普炒作的所謂“104%關稅”,最后很大概率會像他吹的其他牛皮一樣不了了之。
當共和黨的政客們從選舉政治的亢奮中清醒過來時,他們將會發現,自己揮舞的關稅武器,最終擊中的是美國消費者的錢包和跨國公司的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