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筷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它被廣泛地用于人們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它不僅是餐桌上的不可或缺的餐具,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它不僅被勤勞善良的中國人所使用,如今更是早已走出國門,風行世界各地。
在當今世界多元化的浪潮趨勢下,筷子的作用越來越局限,逐漸偏向于僅僅作為一種用餐工具來使用。
然而,在歷史悠久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筷子早就占據一席之地,有著自己深刻的內涵,書寫著屬于自己的輝煌篇章。
在古代它不僅有著許多優雅的別稱,更是早已從實用工具上升為古人的情感寄托和謀篇布局的紐帶,衍生出了自己獨有的古俗文化圈。
當我們回頭展望歷史觀看筷子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時,應該思考如何繼承發揚我們獨有的筷子文化。
一、從“象箸”到“筷子”,其名稱演變的同時與其相關的古俗也在不斷演變
(一)古代歷史文化中,筷子的起源和稱謂的由來
筷子作為中國民俗文化中的一種,從最開始使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早已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與西方使用刀叉等餐具不同,筷子的使用更凸顯出了中國人講究的柔性美和對稱美。
筷子的使用講究巧力,與西方使用蠻勁的刀叉具有明顯區別,這進一步將中華文化中“以柔克剛”這一表述發揮得淋漓盡致。
筷子所具備的這種美不是一下子就具備的,它是經過了歷史的發展和時間的沉淀所形成的,正是如此,才顯得其難能可貴。
從外觀上來看,筷子雖然只是兩根長長的細木棍,但它所蘊含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卻格外深刻。
作為發源地,我國使用筷子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據歷史文獻記載,古人對筷子并不是這種叫法,而是另有其他的稱謂。
古人對筷子的叫法稱謂有很多種,最多的便是“箸”,除此之外還有“梜”和“筯”。
先秦時期,古人稱其為“梜”或“筴”,秦時稱其“箸”,作為餐具的一種,并沒有其他象征意義。等到隋唐時期,筷子被叫做“筋”,意思是“幫助人們用餐的工具”。
真正被稱作筷子并沿用至今還得從宋或明朝開始,由于“箸”和“住”諧音,容易犯忌諱,尤其是在行駛舟船時更是如此,于是人們便喊其為“快”,加上那時其多為竹子做成,更稱其為“筷子”,在其慢慢流傳至今的同時寄予了古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由此可見,筷子在歷史長久發展的浪潮中保留其實用基本功能,同時又兼具了象征意義,它不僅使我們從野蠻落后的飲食習慣中擺脫出來。
讓我們的飲食文明走向了一個新臺階,更成為了古代文人們宣泄情感表達精神追求的一種工具,多種文學作品的表達從而豐富了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和文學的多樣性。
(二)在歷朝歷代中,筷子衍生出了其獨特的古俗
在古代文獻中,最早能見到關于筷子的記載的朝代是商朝。《史記》中記載:“紂為象箸而箕子唏”。
商朝末年,紂王窮奢極欲,每次用餐都是用象牙制作成的筷子,犀牛角制作成的杯子,整日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荒廢朝政而不聽皇叔箕子的勸告,最終象箸成為商朝滅亡的標志。
漢朝及魏晉時期,筷子多以竹木為主,偶爾也會有極個別為了顯示自己力大如牛的武夫使用鐵筷子。
到了南北朝時期,隨著戰爭的接連進行和南北文化的相互融合,在民間開始有了正月十五使用筷子祭祀和婦女求子使用筷子以達到“快生子”的愿望的風俗。
到了唐宋時期,筷子的材質有了很大改變,開始盛行使用玉筷子,有關于玉筷的文學作品也多了起來,如王勃的“起金錮之舊感,驚玉筋之新行”和李白的“玉筋夜垂流,雙雙落朱顏”,這些都是最好的寫照。
到了宋朝筷子的風俗也開始逐漸多了起來,筷俗也開始融入進了買賣風俗、飲食風俗和繪畫風俗之中。
明清時期,以筷子的文學發展多以具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為主,與象牙鑲金不同,這時期的筷子多以烏木鑲銀筷為主。經過長時間的發展,最終形成了“忌舔筷”、“忌掏菜”和“忌移筷”等“用筷八忌”古俗習慣。
二、“盡在留候一箸間”,在古代小小的筷子深刻影響著政爭局勢
在古代政爭之中,筷子成為打壓異己的手段周亞夫
自古以來,歷代統治者的治國主張講究的都是“不以規矩,不成方圓”,筷子下圓上方的這一造型更好地契合了這一點,所以筷子往往成為統治者打壓排除異己的手段,尤其是對付那些跋扈將領來說更是如此。
在西漢漢景帝時期,武將將領周亞夫憑著父親戰功顯赫的優勢囂張跋扈,不將皇權放在眼中,這在古代封建社會中犯了大忌。
漢景帝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和鞏固自己的統治,于是為周亞夫擺下了鴻門宴席,待到周亞夫赴宴時故意不給他筷子全程冷落他。
周亞夫因開席時左右找不到筷子頓感顏面大失而擾亂酒席,這直接損失了漢景帝的顏面,觸犯龍顏坐實了大不敬的罪名,以至于到了后來落了個被漢景帝處死的下場。
一雙小小的筷子,使用得恰到好處的話也能發揮出巨大的能量。
在虛實試探和才華考驗之間,筷子成為自我掩護和表現的良好媒介
在古代酒席除了讓朋友相互之間推杯換盞交流情感外,還是政客們爾虞我詐虛實試探的場所,其中在《三國志》中曹操與劉備青梅煮酒論英雄這一段精彩的描述便佐證了這一點。
適逢東漢末年天下群雄并起,漢朝天子的權威降至冰點,各路諸侯忙于搶占地盤造成諸侯割據的局面。
劉備剛被封為皇叔不久,曹操便邀請他于后園赴宴慶祝,席間共談天下局勢的同時盡是曹操對劉備的試探。
在曹操說到“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時,劉備心中甚喜,驚得筷子都掉落在地上。為了進行更好地自我掩護,劉備急中生智說是因打雷受驚而導致筷子落地從而使得曹操信服。
與劉備所處情況類似的還有明朝第一謀士劉伯溫,元朝末年時期,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對元朝的統治形成了致命的沖擊。
在這股浪潮剛開始形成初期,朱元璋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朵小小浪花,他急需能臣武將來擴大自己的力量以便占得一席之地。
在這股浪潮面前,劉伯溫同樣是期望有個能讓自己大有作為實現抱負的地方,于是兩人不謀而合。
在初次見面時,劉伯溫便用“漢家四百年天下,盡在留候一箸間”的千古絕句以張良自喻來表達自己的遠大抱負,從而贏得朱元璋的信賴,為日后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
三、經過歷史長久地發展,筷子已經形成了其獨有的文化并影響至今
隨著歷史的發展,筷子已經演變形成了其獨有的禮儀文化
歷經兩千多年的發展,筷子已經衍生出了獨屬于其的筷子文化,成為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并逐漸形成相應的禮儀制度。
盡管筷子材料經歷了象牙、金銀、竹子和木材等多種,但其結構形態一直都是兩根筆直挺拔的姿態從未變過,這體現出了古人寧折不屈的氣節。
兩根筷子一根象征陰,一根代表陽,一頭圓,一頭方,圓在上,方在下,代表著乾坤與天地,小小的一雙筷子內蘊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各地風俗之中,也常能見到筷子的身影。因為“筷”和“快”同音,人們常常把筷子當作禮物送給他人,表達出對美好生活的寓意和向往。
在許多農村地區,每當有新人新婚之夜時,人們往往會往地上扔幾雙筷子象征“快生貴子”的寓意。
(二)在信息多元化的沖擊下,我們應繼承并發揚傳統的筷子文化
在如今全球化浪潮席卷而來的背景和信息多元化的沖擊下,許許多多的中國傳統文化都受到了很大的影響,筷子文化也不例外。
這種影響有好有壞,它讓筷子文化走出國門的同時也使得筷子被許許多多的年輕人所拋棄,這不得不引人深思。
結語:
筷子文化在年輕群體中的流失不僅僅是因為刀叉的便利性和社會節奏的加快所導致,最主要的原因還是缺乏對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視,這需要個人、家庭和學校乃至整個社會的一起努力才能有所改觀。
筷子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優秀的一部分,我們應當繼承并發揚起來,而這一復雜的工程,還需要我們一起付諸努力與實踐。
參考文獻:
《箸史》
《三國志》
《史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