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歲的李大哥曾是個愛笑的湖南漢子,但過去三年里,他的左臉總像被無形的線牽動——眼角不自主抽動,嘴角頻繁抽搐,緊張時甚至整張左臉都在“跳舞”。
口服藥物只能短暫緩解,病情卻日益加重。近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一臺顯微手術讓他徹底告別了“鬼臉”人生。
解密面部失控:血管與神經的"致命邂逅"
面肌痙攣的元兇,往往是面神經與血管的異常"糾纏"。面神經從腦干出發時,會與周圍血管形成"交叉路口"。當血管長期壓迫神經外膜(如同電線絕緣層破損),就會引發異常放電,導致肌肉抽搐。這種壓迫就像在神經上裝了"定時開關",情緒波動、疲勞都可能觸發癥狀爆發。
破局之道:顯微手術的精準拆彈
對于李大哥這類藥物治療無效的患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團隊采用了顯微血管減壓術:
1. 毫米級操作:通過耳后4cm小切口,在高倍顯微鏡下定位“肇事”血管;
2. 電生理護航:術中電生理監測確認異常波形減低之預期范圍,將以前術后“揭盲盒”變成治療效果的術中“可視化”,避免遺漏責任血管,提高手術療效,同時實時預警神經損傷風險,提高手術安全性;
3. 永久隔離:用特制Teflon棉墊在血管神經(腦干)之間筑起"隔離墻",隔絕異常神經沖動,使得癥狀不再出現。
該手術在解決病因的同時,完整保留神經功能,李大哥術后即見抽搐完全消失,沒有出現新的神經功能損害。
二十余年手術經驗,技術嫻熟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從2002年開始在湖南省內開展顯微血管減壓術治療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等,是省內最先開展該手術的醫院之一,手術技術嫻熟,有效率高,并發癥率低。國內創新性采用核磁共振3D-TOFF掃描顯示責任血管,有利于術前精準預判血管走形,提高手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該技術獲湖南省醫學科技進步獎,并作為國家醫學教育課程在全國推廣。該手術切口較小,采用連續皮內縫合,80%患者術后3天即可出院,創口無需拆線。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主任匡衛平指出:這類手術看起來簡單,但是實際上做起來并不容易,考驗的是毫米級的解剖和手術功底,同時,面肌痙攣并不危及生命,手術是為了緩解癥狀,改善生活質量,是“錦上添花”的工作。因此,手術對患者的安全和神經功能保護的要求非常嚴苛,必須是技術熟練、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安全開展。
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神經外科三病區主任匡衛平提醒:若出現單側面部不自主抽搐,特別是從眼周擴散至口角的"進展性抽搐",應盡早就醫,針對性治療。面肌痙攣診斷一旦成立,早期可嘗試藥物治療和肉毒素注射治療,如保守治療無效,可盡早手術。顯微血管減壓是治愈面肌痙攣成功率最高的治療方法。
湖南醫聊特約作者:湖南省第二人民醫院(省腦科醫院) 神經外科三病區 孫宇沖 陳小峰
關注@湖南醫聊,獲取更多健康科普資訊!
(編輯Z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