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竟然能夠“織”出來?4月13日,“行走黃河”行進式主題采訪團走進位于濱州高新區的愉悅集團生命科技館,一根白色管狀織物顛覆了大家的認知。“這就是人造血管,是我們用微米級紗線編織的,直徑在8到16毫米之間,主要用于置換人體主動脈。”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
據了解,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用人造血管替換病變血管的手術已經非常成熟。然而長期以來,我國臨床使用的人造血管全部依賴進口,不僅價格昂貴,而且供貨周期長,制約著我國醫療產業的發展。
2020年,為攻克這一“卡脖子”難題,愉悅集團與青島大學紡織服裝學院房寬峻教授團隊合作,從零起步,開啟人造血管國產化的攻關之路。
“人造血管對紡織和醫學等學科技術要求非常高,這對我們來說是個挑戰。”房寬峻表示,研制人造血管,最難的是編織和解決生物相容性難題。為此,他們先尋找紡織材料,這一過程猶如大海撈針,需要反復試驗。織造更費周折,人工血管是立體編織的,但普通織機織出的布都是平面的。團隊不斷嘗試改造織機,讓它織成管狀,織成螺旋,找到最適宜的彈性區間。織造難題攻克后,團隊又研究涂層,既要防滲漏,防止短期內血栓的形成,還要能促進內皮細胞在血管壁上的形成。
“經過多年研發,目前人造血管各項技術指標經檢測均不輸于進口產品,已進入人體臨床試驗階段。”愉悅集團旗下山東欣悅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李付杰說,該產品已在130多例手術中完成實驗,臨床反饋良好,未來上市后的價格預計比進口產品降低一半以上。
人造血管只是生命科技館中諸多“硬核”科技產品的冰山一角。從幫助腦卒中后遺癥患者行走的外骨骼機器人,到通過傳感器自動感應大小便主動護理的智能康復護理機器人,從防止長期臥床病人生褥瘡的“黑科技”床墊,到改善亞健康狀態的微高壓氧艙……為老年人和失能人員打造的各類產品琳瑯滿目,幾乎考慮到了這些群體的各種痛點。
“通過全方位布局、全鏈條銜接,我們著力打造產品研發、生產、推廣、配送、服務等‘一條龍’產業供應模式,為用戶帶來全方位的康養服務。”李付杰介紹,依托多個國家及省部級平臺,公司各類康養產品數量高達15000余種,涵蓋助行、助餐、助浴、助眠、助聽等多種場景。欣悅健康還在全省率先成立養老物資配送服務中心,為養老機構提供定位咨詢、設計及施工、器械使用指導、機構運營等服務,目前產業覆蓋全國20個省份,累計適老化改造近十萬戶。
(大眾新聞記者 張文婷 張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