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貴陽4月13日電題:貴州肇興侗寨鼓樓何以驚艷海外?
——專訪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蔡凌
中新社記者張偉
始建于北宋年間的貴州肇興侗寨,是中國最大的侗族村寨之一,有“侗鄉第一寨”之譽。鼓樓是侗族最具標志性的建筑之一,在青山掩映下,貴州肇興侗寨里現藏著“仁義禮智信”五座鼓樓。
鼓樓的建筑結構有什么特點?對于侗族同胞來說意味著什么?為何引發海外關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蔡凌日前就此接受了中新社“東西問”專訪。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貴州肇興侗寨鼓樓為何引發海外關注?有何建筑風格和特點?
蔡凌: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傳承千年,遍及中國,并傳播到日本、韓國等東亞各國,是東方古代建筑技術的代表之一。2009年,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以肇興侗寨鼓樓為代表的侗族傳統建筑營造技藝,也屬于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的一個組成部分。
我認為,肇興侗寨鼓樓能引發海外關注,數量是一個原因。一個村寨能出現五座鼓樓,在侗寨還是不多見的。現存的五座鼓樓在風格上,無論大小還是結構,都各具特色,很有研究價值。
肇興侗寨能在海外引起關注,與一位法國攝影師閻雷(Yann Layma)有很大關聯。20世紀90年代前后,閻雷拍攝了很多侗族特色的風雨橋、歷史悠久的木構建筑等照片,并在法國舉辦展覽,引起了關注。
作為公共建筑之一的鼓樓是侗族同胞公共集會、議事、慶典、歌舞的場所,也是侗寨的標志建筑和核心建筑。鼓樓還是一個房族的象征,在侗民的心目中是血脈相連的標志。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就代表著寨內的五大房族,或稱五大村團。
肇興侗寨現存鼓樓由簡單的干欄式卡房發展而來,結構上采用一瓜一枋層層遞進的整體框架和木構體系。鼓樓構架沒有使用一顆釘子,全部依靠榫卯結構拼接而成。
中國侗族鼓樓形式更是多姿多彩,在外形上常見的是9層檐、11層檐和13層檐,最高甚至有20多層重檐。以信團鼓樓為例,其為11層四角變八角重檐、單冠攢尖頂鼓樓,樓高24.37米,落地柱占地面積79.21平方米,整體占地面積118.81平方米。
中新社記者:肇興侗寨鼓樓背后有何文化密碼?
蔡凌:“未建寨,先建樓”,對于侗族同胞來說,民居基本上是圍繞鼓樓在外圍建造的。鼓樓作為寨中最高的建筑,其頂端放置的大鼓在敲響時,是傳遞信息的重要工具。同時,“踩堂祭祖”“集眾議事”“嫁娶喪葬”“迎賓送客”等所有侗族同胞的人生大事,基本上都會在鼓樓里舉辦。
肇興侗寨分五個自然片區,侗族同胞稱之為“團”,分為仁團、義團、禮團、智團、信團五團,對應的五座鼓樓除了有侗族人自己的稱呼外,對外則分別稱呼為仁團鼓樓、義團鼓樓、禮團鼓樓、智團鼓樓、信團鼓樓。明代設立貴州行省以后,儒家文化為代表的漢族文化與貴州侗族文化逐漸融合。“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從肇興侗寨的五座鼓樓名字來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貫穿了侗族發展史。
從營造技藝來看,侗族鼓樓營造技藝的穿斗式結構也廣泛應用于中國各地的建筑,是中國工匠的智慧結晶。同時,漢族、侗族、苗族等各個民族的建筑又各有特點,百花齊放,爭相斗艷,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
中新社記者:以鼓樓為代表的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目前發展狀況如何?
蔡凌:鼓樓作為侗族文化傳承的重要集散地,老年人在這里教歌,成年人唱歌,小孩聽歌學歌,傳承2500多年的侗族大歌宛如“天籟之音”,生生不息。侗族大歌也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鼓樓、侗族大歌等讓肇興侗寨更加廣為人知。
在肇興侗寨,現存的鼓樓為重建或新建,其中禮團鼓樓就是由“掌墨師”陸文禮掌墨的。在侗族民間,“掌墨師”意為掌控墨線的師傅,同時也是主持建設的“總工程師”。1981年,陸師傅建成了13層檐的禮團鼓樓。陸師傅被評定為貴州省“高級工匠師”,獲得首批“中國民間文化杰出傳承人”榮譽稱號等,主持了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地坪風雨橋的復建,并把貴州鼓樓建到了廣東、北京、海南等地。
陸師傅在1987年寫成《鼓樓圖冊》,這是一本建筑歷史上少見的由工匠編撰的技術專書。一個初中學歷的木匠師傅能夠把鼓樓的每一個分件都畫出來,并且詳細標注了尺寸。從木材加工到裝配,全部流程都涵蓋在書中,很了不起!自古以來,侗族鼓樓的營造沒有圖紙、沒有教程,“掌墨師”靠一根丈桿走天下,技藝傳承完全靠師徒之間言傳身教。陸文禮師傅有意打破這樣的傳統,希望將《鼓樓圖冊》正式出版,讓更多想傳承鼓樓營造技藝的后輩有據可依。
《鼓樓圖冊》原稿以全部手繪的平面、剖面和構件畫樣為主體,輔以構件尺寸標注。我向陸師傅提出由我帶領研究團隊整理《鼓樓圖冊》的請求。一方面進行勘誤、校正、注釋,另一方面將原手繪圖冊的每一頁完全數字化重繪。陸師傅十分關心《鼓樓圖冊》整理的進度,每隔一段時間就打電話詢問進度。
遺憾的是,陸師傅最終沒能等到他心愛的圖冊出版。2021年6月,80多歲的陸師傅去世。為盡早實現陸師傅的遺愿,我和團隊多次逐頁對文稿進行校對和修改。2025年1月,《陸文禮侗族鼓樓畫樣》正式公開出版,保持了原稿的編撰邏輯,各構件的制作與裝配方法,與鼓樓在現實場景中的營建過程高度一致。其對于研究侗族木構建筑的意義,堪比《營造法式》等古籍對于中國古代官式建筑研究的意義。
“掌墨師”陸文禮在肇興侗寨禮團鼓樓前留影。(資料圖,受訪者供圖)
中新社記者:如何更好地傳承發展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
蔡凌:中國一直在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等的傳承和保護。在建筑歷史研究方面有句“禮失而求諸野”,就是歷史上久經波折不存在的“禮”,還可在鄉野中去探尋。包括肇興侗寨鼓樓、風雨橋等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也是如此,我們要深入挖掘、繼承、創新中國木結構建筑營造技藝,讓其展現魅力和風采。不僅如此,日本學者也熱衷于中國鄉土建筑和侗族建筑的研究,來對東亞的干欄式建筑進行溯源。
現在,中國侗族木構建筑營造技藝非常有“生命力”。我和香港中文大學的外籍教授共同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高步村建造了高步書屋,沿用“干欄式”侗族建造技藝,并請侗族工匠采用當地杉木搭建。針對侗族同胞喜歡在樓梯間聚集的特點,寬敞的主樓梯貫通整座書屋,不但成為主要通道,也是村民互動的地方,孩子們玩耍的同時可以坐下來看書。該建筑在被譽為建筑界“奧斯卡”的世界建筑節(World Architecture Festival)中,奪得2019年度“竣工項目—公民與社區”組別獎。世界建筑節評審贊揚書屋完全與當地社區緊扣。高步書屋展現了侗族木構營造技藝在當代完成傳承與轉化的可能性。(完)
受訪者簡介:
蔡凌。受訪者供圖
蔡凌,博士,研究館員,現任職于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古建筑保護研究所所長。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長期從事鄉土聚落和鄉土建筑遺產保護與活化利用的研究與實踐工作。迄今為止,已主持完成國家科學基金項目3項;出版專著4本,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0余篇。
為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縣高步侗寨設計并募集資金建造的兒童圖書館“高步書屋”,獲荷蘭阿姆斯特丹2019世界建筑節(World Architectural Festival)建成類項目“公民與社區類”最佳建筑設計獎,2021年獲中國建筑學會2019-2020建筑設計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創新”三等獎。主持修繕并活化利用的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柏園”,獲2022年度廣東省文物古跡活化利用典型案例,2023年度廣東省文物保護工程典型案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