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南宋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軟骨王朝”,朝廷統治階層和士大夫,自上而下,都沒有對抗侵略者和敵人的必勝的決心。
在戰場上浴血奮戰的將士們,又沒有太大可以發揮的空間,甚至不被皇帝認可,不被朝廷重視。
著名的抗金三大將領的結局,就是很好的例子,重文輕武,讓南宋陷入了巨大的危機之中。
史學家們在研究這一王朝時,通常將其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以軍事戰爭為標準,前一個階段主要是宋朝和金國之間的戰爭,后一個階段則是宋朝和蒙古之間的戰爭。
靖康之恥以后,宋朝位于北方的大部分土地都慘遭金國掠奪。
前者想要收復失地,后者想要繼續擴張,戰爭再次爆發,這才有了之后的紹興和議,南宋的歷史究竟該進行怎樣的劃分?紹興和議又是如何形成的?
兩大階段,戰力不同
整個宋朝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北宋和南宋,兩者以靖康之恥為分界線。
北宋奠定了整個宋朝的發展基礎,重文輕武的社會氛圍給宋朝的發展埋下了隱患,宋徽宗和宋欽宗兩位皇帝的一系列無能之舉,直接葬送了北宋的政權。
金國入侵京城,王公貴族紛紛落入金人的手中,“牽羊禮”的上演,更是讓宋人顏面盡失,被中原百姓引為奇恥大辱。
隨之而來的南宋,是整個宋朝發展的第二階段,而南宋本身也能夠分為兩個階段,以宋朝的主要敵人為標準。
前一階段,大概是宋高宗執政的第一年,一直到宋寧宗執政的嘉定元年,至于第二階段,則是南宋剩下的政治生命時間。
第一階段,南宋主要的敵人是金國。
已經占據了大部分北方土地的金國,依舊野心勃勃,還想繼續向南侵吞南宋,主戰派認為,他們可以再一次創造奇跡,以摧毀北宋皇室的力量,再一次摧毀南宋皇室。
而南宋朝廷這邊,同樣積蓄著一口惡氣。
正所謂哀兵必勝,經歷了奇恥大辱的南宋軍隊,有了破釜沉舟的勇氣,哪怕付出生命,他們也發誓要打回北方,收復失去的領土,重創甚至直接消滅金國的政權。
兩國之戰,可謂是一觸即發。
至于后一階段,則發生于蒙古部落壯大以后。
蒙古在對付南宋之前,首先想要消滅金國,畢竟過去金國人耀武揚威,沒少欺辱蒙古人。
雙方在爭奪領地和生存資源之時,曾經爆發過許多次沖突,幾乎每一次都有人命搭在其中。
金國未滅之時,蒙古和南宋可以聯手,畢竟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只要擁有共同的敵人,蒙古和南宋完全具備合作的利益基礎。
可是在金國銷聲匿跡之后,南宋政權和蒙古部落之間的矛盾便暴露了出來。
越發壯大的蒙古部落擁有一統天下的野心,在這條路上,南宋政權成為了他們最大的絆腳石。
于是第二階段的宋蒙之爭,也正式拉開序幕。
這就是南宋王朝兩大階段的劃分,軍事政治的對峙,是主要的劃分標準。
說到第一個階段的南宋和金國之爭,不得不提到的一個關鍵性事件,就是紹興和議。
看到這個名字,許多朋友可能會下意識地聯想到浙江紹興這個地點,然而實際上,紹興和義和紹興沒有絲毫的關系。
它并非通過地點命名,而是由于時間得名,紹興和議,發生在紹興年間。
早在紹興八年,南宋就已經與金國產生了實際的和談交往。
當時的南宋在以岳飛為代表的幾位抗金名將的推動之下,軍事作戰能力迅速提升,面對金國驍勇善戰的軍隊也不再落于下風。
金國人吃驚地發現,在最近的幾次征戰當中,他們的名將都被岳家軍斬于馬下,仗打得越多,死的人和損失的資源也就越多。
為了避免更可怕的情況發生,金國主動派遣使臣來到南宋,面見宋高宗,提出了和談的申請,使臣原以為會多費一番口舌,才能說動宋高宗同意議和。
可他不知道,他所說的話,所提的建議,其實正中宋高宗的下懷。
這場宋金大戰,宋高宗本人也不想再打下去了。
一方面,靖康之恥確實給他留下了很深的心理陰影。
他并不確定,南宋是否擁有明確戰勝金國的把握,如果中途發生意外,靖康之恥的悲劇再次上演,那他作為皇帝該如何自處?
與其抱著賭徒的心態,去拼一個前途未卜的未來,不如就坡下驢,趁著現在南宋擁有主動權和優勢,選擇議和,解決后顧之憂。
只能說,宋高宗枉為一個政治家,身居高位,他應該看得更清楚才是。對敵人抱有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的統治者,終究會自食惡果。
真正的永絕后患的做法,并非與金國議和,而是乘勝追擊,一鼓作氣,徹底消滅金國。
只可惜,當時的宋高宗因為恐懼心理作祟,放棄了最徹底的一條道路。
除此之外,出于私心,他也不想這場仗再打下去了。
如果真的還要繼續打,南宋軍隊失敗,那他作為皇帝,必然會背負千古罵名。
古人都非??粗刈约旱纳砬吧竺?,若是遺臭萬年,那他這個皇帝豈不是白做了?
退一萬步說,假如南宋贏了,奪回了北方的失地,打倒了金國的王庭,搶回了王公貴族們,那以后呢?之后他該怎么辦?
這個皇帝之位,他是繼續坐著,還是乖乖交給父親和哥哥?
一個人一旦擁有了至高無上的權力,他便不想再放手,宋高宗已經對權位產生了深深地留戀,他不想再交出手中的權柄。
所以不管是于公還是于私,他都不希望繼續打仗,金國使臣提出的和談,他非常愿意配合。
不過他愿意,并不代表其他官員愿意,以岳飛為代表的一眾主戰派,幾次三番上書,希望皇帝能暫緩和談準備,重新組織大家商議此事。
促成和議,付出代價
為了收復北方失地,岳飛和趙鼎等眾多愛國將領做了許多努力,他們拋卻身家性命,在戰場上將生死置之度外,每收復一座城池,都付出了極大的犧牲。
他們親眼看著朝夕相處的兄弟在戰場上倒下,看著軍費一點點燃燒,看著被同胞的鮮血染紅的大地……不管遇到了怎樣的困難,他們都沒有想過退后。
當岳飛的母親在后背上為他刻下精忠報國四個字時,他就在心底里暗暗發誓,一定要徹底消滅金國。
從軍隊幾進幾出,他都不改其志,為了建立對抗金國的絕對優勢,岳家軍可謂是枕戈待旦,不得片刻松懈。
好不容易,他們打得金軍連滾帶爬,好不容易,他們看著金人在宋人的面前乖乖俯首,眼看著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他豈能甘心?
遠在南宋京城的宋高宗發現,這些在前線浴血廝殺的將領,都不聽他的命令,也有可能會對他的和議計劃產生威脅。
這件事如果出現差池,他將立于萬劫不復之地,為了確保和議順利推進,最好的辦法就是清除隱患。
身在北境的岳飛,受到了來自朝廷的背刺一刀,他那高高在上的君主,把通敵、背棄朝廷的罪名安在了他的身上。
所謂的大逆臣秦檜,也只不過是宋高宗手中的一把刀罷了,如果沒有皇帝的授意,秦檜就是對岳飛的意見再大,也絕對不敢如此猖狂。
公元1141年,一代名將岳飛含冤入獄,南宋的大理寺牢獄,葬送了南宋“救世主”的一生,沒有了外界的阻礙,宋高宗終于能順順利利地推進和議的工作,紹興和議,也正式登上了歷史舞臺。
在紹興和議的準備工作中,宋高宗排除異己,幾乎把與岳飛有過交往的一眾朝臣全部打擊干凈。
這樣做的直接后果,就是秦檜等人當道,整個國家朝著更加極端的方向發展。
紹興和議也非常可笑,已經占據上風的南宋,竟然毫不猶豫地對金國俯首稱臣,甚至沒有跟對方討價還價,他們就直接答應了。
宋高宗趙構,被這一場和議塑造為了“兒皇帝”,他需要接受金國國主的冊封,每年還需要向金國繳納歲貢。
南宋以前,中原政權從來都是一家獨大,從沒有做過其他國家的附屬國,相反,在唐朝時,我們還曾招攬了不少附屬國,形成了萬邦來朝的壯麗景象。
今日和昨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可以說,南宋皇帝趙構的所作所為,把中原人的臉給丟了個一干二凈。
不僅如此,趙構還把岳飛、韓世忠和張俊等人辛辛苦苦奪回來的北方領地,再次拱手送到了金人的手中,對方甚至不需要明搶,他就將一切雙手奉上。
他還以陷害岳飛為條件,從金人手里換回了已經死亡的宋徽宗的靈柩,也換回了他的親生母親韋氏。
影響深遠,最終破裂
南宋在紹興和議中可謂是喪權辱國,割地賠款,在金人面前一再作小伏低,極盡奉承之能事。
宋高宗生平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紹興和議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南宋和金國之間不必再開戰。
不得不說,他的一再忍讓確實發揮了作用,紹興和議,也對南宋政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它確實給予了南宋長達20年的基本和平,但也讓南宋失去了北方肥沃的土地,失去了壯大騎兵的機會。
沒有牧場,沒有壯闊的草場,沒有彪悍的戰馬,南宋的騎兵形同虛設,在后期的作戰中,南宋只能以步兵去對抗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
在后來與蒙古的交戰過程中,南宋軍隊也因此而吃了不少虧,打了不少敗仗。
“南自南,北自北”的政策和主張,也讓北方的中原百姓深受困擾。
這群老百姓中,不乏堅毅剛強之輩,他們不愿意投降敵軍,可受到紹興和議的影響,他們也不能擅自遷往南邊,只能被迫生活在敵國的統治區域內,飽嘗生活的苦難。
20年后,也就是1961年,金海陵王完顏亮單方面撕毀了紹興和約,兩國再次陷入戰爭狀態。
結語:
一次紹興和議,讓人們看到了南宋的腐朽和懦弱。
可以想象,如果宋高宗有骨氣,不服輸,堅持北伐,或許南宋軍隊真的能徹底消滅金國。
但是那樣,他的個人利益就會受到威脅,這次懦弱的和議,是統治者個人意志凌駕于民族利益之上的體現。
參考資料:
《宋史》
《紹興和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