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魏妮卡
編輯|李春暉
電影圈的五一檔悄無聲息,音樂圈的五一檔群雄爭霸。截至目前,已經有26個音樂節定檔五一期間,單是京津冀地區就有4個。
面對這些大同小異的音樂節,難以抉擇的觀眾本想靜觀其變,看看今年又有多少音樂節會走上“不可抗力”的取消流程。誰知各大音樂節不僅沒臨陣撤退,竟然還不約而同地使出大招——從演藝圈找來重磅嘉賓以壯聲威。
除了觀眾熟知的“流量生花”趙露思、丁禹兮、檀健次、任嘉倫、羅云熙、張新成、張晚意……今年五一加盟音樂節的,還有成龍、郭德綱這樣的“老藝術家”,以及確實擁有音樂代表作的岳云鵬。
演員去音樂節不是頭一遭,但像今年這么大規模的,實屬首例。樂迷銳評,音樂節先是變成了拼盤演唱會,現在又變成了粉絲見面會。以前音樂節找“流量明星”好歹是在音樂圈里找,是秀人再就業的大舞臺。現在也甭管什么圈了,只要“有粉絲”“能帶票”,都請來一展歌喉。
面對外界質疑,演員粉絲也感覺委屈。一邊忙著解釋是品牌方邀請的,一邊四處宣傳自擔在音樂方面確有才藝。不過在樂迷看來,所有的解釋都顯得乏力。因為他們擔心的不是有無才藝的演員來唱歌,而是音樂節會無限制地“變味”下去。到時候去音樂節就不是聽音樂,而是看一群“百靈鳥”的綜藝大咖秀。
然而音樂節既然大規模這么搞,肯定有其商業道理。不管樂迷怎么想,群眾或許就愿意為變味的音樂節買單。
音樂節取消潮后,陣容“卷”到演員
“不可抗力取消”是去年音樂節市場的年度熱詞。起初,還有很多不明真相的觀眾往政策變動方面猜原因。后來大家都心知肚明了,“不可抗力”完全是“票賣不出去被迫取消”的遮羞說法。到今年,一些音樂節取消、延期時,主辦方終于沒再遮遮掩掩,直接承認預售差不足以支撐運轉。
伴隨著取消潮,音樂節市場降溫的論調不絕如縷。但從整體看,現在的音樂節數量仍然處在高位。
據小鹿角智庫研究報告的統計顯示,2023年音樂節數量是560場。2024年沒有官方與機構的統計數據,據不完全統計,2024年的音樂節數量超過380場。相較于2023年是有大幅下跌,但仍遠高于2020年前的平均水準。道略音樂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5年1月的音樂節數量相較于2024年,還增長了近一倍。
競爭如此激烈,留在音樂節市場廝殺掘金的主辦方,除了“卷”流量藝人,也試圖靠差異化來殺出一條血路。外國人就是去年音樂節陣容“卷”出的新方向。比如,2024夢想未來·閃千手音樂節外國藝人占比超50%,2024西湖音樂節兩日陣容則全為海外藝人。
但很多外國藝人只是把音樂節當跳板,去年“試水”中國市場后,今年大多專注在開個人巡演上。樂迷抱怨今年音樂節的日本音樂陣容沒有去年強,一查發現,去年陣容里的好些藝人如今都在中國各地開巡演呢。單是3月到6月,上海已經官宣了超50個日本藝人的巡演。
而且不是誰都能吃上“外國人”這碗飯。投資音樂節的陳先生對硬糖君透露,“卷外國藝人這波,卷死了很多沒有人脈的主辦方。國外音樂圈的頭部藝人基本被音樂節大廠牌挖過一遍了,而且為了拿下海外人脈,大廠也付出了很多。沒人脈的主辦方只能去挖掘跨界藝人。”
于是,今年音樂節陣容從外國人“卷”到了演員。近些年,因為韓團的影響與短視頻營銷的興起,內娛演員營業的“標配”變成了唱歌跳舞。而且在視頻網站的降本增效下,如今的劇集OST幾乎都需要演員自己唱上一兩首。好些演員也就因此擁有了自己的熱歌代表作。比如丁禹兮的《消散對白》在QQ音樂有超300萬收藏,趙露思的《有你在》有超200萬收藏。
所以演員跨界去音樂節,還真有自己能表演的版權歌曲。甚至外國藝人這邊,也大有挖掘演員的趨勢。去年西湖音樂節請了日本演員滿島光,今年草莓音樂節請了能年玲奈,傳聞南通音樂節將請到鈴木愛理、山崎賢人等。
其實,音樂節陣容在卷演員前,早就卷過一輪網紅、愛豆、披哥、浪姐、院人、德云社門徒等。只要是能“帶票”的藝人,早就被挖掘過一遍了。以前演員來得少,那是因為沒空。現在來得多,自然是因為有空了。
群星涌入音樂節,誰在為他們買單
演員扎堆來音樂節湊熱鬧,一方面是因為影視寒冬、開機數量銳減給了他們空檔。另一方面則是因為,現在熱錢涌動的音樂節確實“來錢快”。依照音樂節策劃鄧先生透露的市場報價,有“帶票”屬性的藝人來一趟音樂節,價格不低于200萬。
根據帶票屬性,業內的報價表大致把內娛藝人分為三類。一類是頭部的樂隊、愛豆以及跨界的流量藝人,屬于粉絲粘性高、帶票能力強,大多報價在200萬左右;
一類是樂壇的天王、天后以及一線歌手,屬于有大眾基本盤,大多報價在250萬以上,最高超過400萬;還有一類是過氣但有代表作、歌紅人不紅的歌手,屬于性價比之選,大多報價在百萬左右。
基本上你聽過名字的藝人,報價就沒有低于百萬的。好不容找到一個不足百萬的熟臉藝人,大多是有附加條件,比如要捆綁其他藝人一起上音樂節。
所以,演員去音樂節賺錢真不是降級選擇。跑十個音樂節,可能不比一部戲賺得少。超半年沒進組的羅云熙去年試水兩個音樂節成功后,近期又官宣了三個音樂節行程,頗有把音樂當主業的架勢,反正他本來也是偶像男團出道。
音樂節的取消潮、降溫趨勢,絲毫不影響頭部藝人賺錢。因為當前的音樂節市場處于供需關系嚴重失衡的狀態中,從各行各業涌來的資方將錢砸向音樂節,導致市場遠遠供大于求,頭部藝人根本不夠用。“大藝人吃不完,小樂隊沒法吃。”陳先生用一句話總結市場的畸形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回春丹、二手玫瑰、痛仰樂隊2024年參加了超過40場音樂節,平均一個月參加的音樂節超過三個。超過100個樂隊、藝人,2024年參加了10次以上的音樂節。
如此高頻的曝光自然導致樂迷審美疲勞,熱門樂隊的巡演票也開始賣不動了。比如新褲子今年五一的「北海怪獸」演唱會北京站,到現在380、580的票還沒賣完。
樂評人范志輝認為,很多頭部藝人的音樂節報價高,也是為了避免出現上述情況。他們試圖通過高價拒掉一部分音樂節,減少在音樂節的曝光,為自己的巡演保持新鮮感。
“很多頭部藝人看關系接音樂節項目。關系好,友情價。關系不好,市場價。沒關系的,通過二道販子代理中介談,可能再次推高了市場價。”陳先生透露,演員的高價根本拒不掉排隊送錢的人。當一個市場圍著流量與明星轉的時候,哪有不變味的。
音樂節到底賺錢嗎?
“毫不夸張地說,市面上八成音樂節是虧損的。”鄧先生告訴硬糖君。
外行看著音樂節市場熱鬧非凡,實際卻是群雄混戰大洗牌中。不止國內音樂節,全球音樂節都在面臨同樣困境——成本水漲船高,票價不斷上漲,觀眾購買力卻在下降,取消與虧損成了音樂節的常態。
去年上半年,美國有10個知名音樂節取消,英國超21個音樂節取消。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音樂節廠牌科切拉,往年開票后幾小時便能售罄,2024年開票后近一個月才賣完了第一個周末的票,整體銷售額下降了14%-17%。
國內樂迷心目中處于音樂節鄙視鏈頂端的廠牌有迷笛、西湖、唇釉、新青年、斑馬、大麓、葫蘆果、草莓、簡單生活等。“可實際上,被評為廢鐵的銀河左岸、太湖灣音樂節最好過。”陳先生透露,頭部音樂廠牌都在夾縫中求生存。
這兩年,音樂節的藝人成本從原來的占比五六成,上漲到占比七八成。小鹿角智庫研究報告顯示,2023年音樂節的投資起步金額已從500萬元一路漲到1000萬元。
在陳先生看來,現在的音樂節市場只有兩種走極端的人能賺錢。一種是走流量路線,做3000萬成本以上的大項目,砸錢拿最頂級的藝人陣容,形成虹吸效應,吸引音樂節市場的觀眾大盤,攬收最頭部的商務資源,不愁品牌冠名與贊助。銀河左岸、太湖灣音樂節走的就都是這種路線。5月2日的太湖灣音樂節搭了一個“0713再就業男團”+薛之謙+“院人”石凱的陣容,票已經售罄了。
另外一種是極端控制成本做百萬小項目,靠政府補貼賺錢。雖然去年中央下發文件,整風了一輪盲目跟風大辦音樂節的現象,但今年跟進演出補貼的政府仍不再少數。比如四川政府剛剛下發文件,對202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期間在川舉辦大型演唱會、音樂節等大型營業性演出活動的主辦單位,省級財政根據累計售票總人數、售票收入及經濟貢獻,給予最高500萬元激勵。
“中間檔的音樂節,如果不是品牌、景區、地方冠名主辦或者房地產商賣樓盤,幾乎難逃賠錢的命運。”陳先生告訴硬糖君,虧錢除了票房差的原因,還有很多行業亂象。比如,虛高成本故意做虧項目、刻意誆騙投資人錢的情況。還有很多自稱有關系批大場地、批高人數騙大投資,實際上根本批不下來,最后虧死投資人的。
今天的音樂節市場,像極了曾經的電影市場。熱錢涌入推動行業市值翻倍,繁榮背后亂象叢生。高票房的頭部項目給所有人造夢,吸引來一波又一波的資本入局。而音樂節被資本裹挾著從一個小眾圈層進入大眾視野,走上了流量的快車道,一部分人眼中的變味也就成了必然。
待到退潮后,吃到紅利、成長起來的那波人或許會給音樂節帶來一些改變,讓業內外精神為之一振,喊出充滿自豪感的票房口號。再然后,也許就像今年的電影清明檔、五一檔,畏縮、反思、無所適從。如此循環往復,且進且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