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通訊員 趙璐
最近,一份關于銀川(深圳)新質生產力科創中心一季度運營總結報告令人倍感欣喜。統計顯示,該中心在“請進來”“走出去”以及精準服務等方面成效顯著,為入駐企業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環境和資源支持。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地處西北內陸,如何打造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新窗口?答案就是“東西部科技合作”。
近年來,銀川市積極探索創新區域合作模式,支持企業在產業鏈集聚地和科研資源富集地建設飛地研發中心。政府有飛地科創中心,企業有飛地研發中心,它們同頻共振,有效提升了區域創新能力。
“搶灘”千里之外
銀川是“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黃河“幾”字彎都市圈區域中心城市,貢獻了寧夏近40%的財政收入、50%以上的GDP、60%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0%的進出口總額。近年來,銀川千方百計搶抓戰略機遇,大力發展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三新”產業,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銀川威力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生產車間。科技日報記者 王迎霞 攝
高質量發展的機遇何在?當下,營造協同創新氛圍、引入豐富創新資源的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無疑是一個重大契機。
2024年,銀川市充分利用深圳及粵港澳大灣區市場、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面的資源優勢,在深圳市建設銀川(深圳)新質生產力科創中心,當年年底投入使用。
銀川(深圳)新質生產力科創中心是一個集重點產業展示、企業飛地研發、科研成果育成、科技型企業孵化、科技“雙招雙引”、科技合作交流、科創資本對接于一體的科技創新賦能服務平臺。該平臺致力于為銀川市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科技支撐。
建設飛地研發中心,這種方式在銀川并不鮮見。早在幾年前,就有研發活動活躍、創新能力較強、主要市場在區外的“外向型企業”大膽“吃螃蟹”。
銀川威力傳動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寧夏隆基寧光儀表股份有限公司等科技型企業以分公司或子公司的運營模式,在上海、浙江等地建設7家飛地研發中心,其中4家備案為寧夏飛地研發中心。
“搶灘”千里之外,在銀川市科技局局長張虹看來,這是銀川市貫徹落實國家和自治區關于東西部科技合作引領區建設部署、持續深化東西部科技合作機制的創舉。銀川通過建立以成果落地轉化為導向的區域創新合作模式,助力企業創新和產業升級,從而進一步提升區域創新能力。
“頭羊”做大做強
通過在外招攬人才、研發高精尖技術,銀川飛地研發中心建設成效初顯。
在由政府牽頭創辦的銀川(深圳)新質生產力科創中心,入駐企業已經達到了12家,包括寧夏墨工科技有限公司、寧夏廣天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寧夏銀利電氣股份有限公司等行業“頭羊”,涉及新型材料、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等自治區和銀川市重點產業。
為推進入駐企業與深圳科創資源形成鏈接,銀川市科技局積極與深圳當地科技管理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開展對接交流,現與深圳市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會、深圳清華大學清控科創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單位進行了接洽。
寧夏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一家電梯企業的員工在生產線上忙碌。中新社記者 于晶 攝
寧夏銀利電氣股份有限公司作為比亞迪供應商,針對新能源電動車電源模塊變壓器領域的核心技術開展研發;寧夏廣天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中山大學在采煤運輸系統智能化基礎理論和智能傳感等技術方面進行聯合攻關;寧夏空間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與廣州數鵬通科技有限公司在數據要素領域推進合作……各種合作意向在春日里破土而出。
企業自己創辦的飛地研發中心也是碩果累累。截至目前,相關飛地研發中心實施科研項目76項,其中在銀川落地轉化54項,獲得專利授權143個,吸引集聚人才150余名、創新團隊7個。
人才、技術、資金等要素借助飛地平臺與銀川實現快速流動,加速了科研成果落地轉化。隨之而來的,是本土企業創新能力的明顯提升。
寧夏漢堯(宜春)飛地研發中心與江西理工大學等科研機構開展產學研合作,富鋰錳基、高容量三元正極材料產業化技術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寧夏漢堯富鋰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常務副總經理胡偉坦言:“飛地研發中心的建設,助力了企業做大做強。”
政府全力“托舉”
很多人都想知道,飛地研發中心緣何能在短時間內取得亮眼成績。這背后,政府功不可沒。
2023年,銀川市出臺《銀川市飛地研發中心和飛地孵化器備案支持辦法》,明確凡經銀川市備案的飛地研發中心,每年按最高不超過100萬元的標準對申報主體進行獎勵;企業飛地研發中心與本地企業在人才、項目、獎勵等政策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對承擔重大科研項目、成果轉化成效明顯、培育成熟的飛地研發中心,則向自治區推薦備案,積極爭取寧夏科技廳支持。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遵循這一理念,銀川市完善“飛地平臺+科技人才+科研項目”引才機制,將飛地研發中心同步建設為“人才飛地”,深度嫁接區外產學研資源。通過項目聯合共建、人才聯合培養等形式,飛地研發中心已經為全市企業吸引聚集科技人才和優秀工程師100余名。
此外,銀川市還設立了區域協同創新專項、創新聯合體創新專項和成果轉化專項,全方位支持本地企業與發達地區科研院所、高新技術企業聯合開展“校企”“企企”協同攻關。
在利好政策的激勵下,銀川企業在異地借智借力開展關鍵技術攻關,實現了重大技術研發全新突破以及科研成果落地轉化應用。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在北京設立了飛地研發中心,組建的科技創新團隊獲銀川市50萬元培養經費。北京飛地研發中心協助企業完成了全流程虛擬鑄造等20多套鑄造企業專用工業軟件的研發及迭代優化,為寧夏總部貢獻17項技術成果,6項軟件著作權在寧夏轉化。
“企業創新發展的背后,離不開政府的‘托舉’。我們將深化與北京各方的合作,為銀川市新質生產力發展作出更大貢獻。”共享智能鑄造產業創新中心有限公司負責人常濤說。
來源:科技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