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尼采是一位偉大的西方文學家,同時也是一位頗具智慧的哲學家。
在他的眼中,再糟糕的現實世界都可以披上夢幻的外衣,再腐朽的存在都可以用華麗的外表來粉飾。這是浪漫主義思潮的根源,是古希臘美學思想帶給他的感受,在追求自我的過程中,我們又不得不揭開這一層外衣。
去掉外表的偽裝,人們看到的是近乎癲狂的生命本源狀態。
這是一種直擊心靈的感受,也讓人們認識自己,進而認識整個世界的標準方式。
這兩種思潮看似矛盾,實則卻有著二元對立統一性,這就是尼采眼中的,古希臘日神和酒神的對立統一。
在古希臘神話體系中,日神和酒神分別代表著怎樣的形象?這兩種具象化的形象背后,古希臘藝術又傳達出怎樣的精神內涵?
日神形象,盡善盡美
古希臘神話體系當中的日神,自然指的是太陽神阿波羅。
阿波羅是宙斯的直系后代,他的身上有一切美好品質,他英俊不凡,為人正直,幽默風趣,氣質脫俗,在一眾古希臘神祇中脫穎而出,成為宙斯最喜愛的后代。
當然他的身上也有性格缺陷,但這是在宙斯容忍范圍之內的缺陷,不會對宙斯產生任何地位上的沖擊。
比如他聽信烏鴉的讒言,誤以為妻子紅杏出墻,射箭殺死妻子,這就能體現他性格中的沖動和魯莽因素。
不過,在得知真相以后,阿波羅立即懲治了烏鴉,絕不放過。
他是一個執拗的神,認準正義和公道,傳遞出積極的能量,因此有著眾多擁躉。
阿波羅這樣的神,他身上一切美好而正向的東西,在現實世界中很難存在,它代表著人們對美好事物的向往和期盼,是一種人類意識的寄托,是對客觀世界最美好的想象。
尼采認為,阿波羅的身上有著光明的特征,他代表了整個奧林匹斯神系中能量最強大的那一部分。
從他身上散發出的光明,讓人們看清世界,看到了種種美,也感受到了美的內在,雖然人們是通過對日神的感知,進而與美共存的,日神本身,就代表著世界的一種美。
尼采說:“世界本來是無所謂美的,因為有了光明,所以才有了美,有了內在的幻覺世界。”
除了象征光明之外,阿波羅還掌管詩歌和音樂,他的身上有著浪漫主義的典型特征,他就是浪漫主義的代名詞。
人們需要美和浪漫來粉飾現實世界中的種種缺憾,也需要這兩者來填補眾多的不圓滿。
在大多數人眼中,世界都有著黑暗面,背光的那一面,與面向陽光的一面總是共存,日神存在的意義,就是把光明的能量傳達到背光面。
在尼采的視角當中,如果以現實存在的某種藝術形式來承載日神的意義,那這種藝術形式一定是神話史詩或者音樂舞蹈。
這兩種藝術形式都是為了歌頌美而誕生的,它們并不具有現實主義色彩,也不具有諷刺和教化意味。人們無法從這些藝術形式中得到具體的教誨,但可以通過欣賞藝術,感知美,感知世界的逐漸圓滿。
所以阿波羅在尼采的眼中已經不僅僅是阿波羅,他更像是世界穿上的一層美好的外衣。
貧窮,殺戮,爭斗,一切悲觀的東西,都穿上了這層外衣,做好了偽裝。所以從外表上看,世界總是美好的,總是充滿理想主義。
但這種理想主義往往是人們幻想出來,用以安慰內心世界的假象,我們無比希望這個世界變得更好,但卻只能眼睜睜看著它一天天沉淪。
為了讓內心得到安慰,我們給沉淪的世界覆蓋了一層看似美好的表象,于是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告訴所有人:“你看,這個世界它本就是美好的,不是嗎?”
在文藝復興時期,古希臘神話體系被一次次提及,太陽神阿波羅的形象,也多次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當中。
有時,他會作為主角而出現,有時,他又會變成一個可有可無的配角,但不管他的角色分量到底如何,他的角色性質總是正向的。
這個世界總有著各種痛苦與辛酸,如果連想象都無法想象,那人的精神世界將會變得多么貧瘠。
阿波羅的存在,日神形象的存在,代表的就是對現實世界各類缺憾的彌補。
因為有了對美好的憧憬,人們才能把自我從黑暗和痛苦的現實中解放出來,對幸福的想象會產生一種內在刺激感,刺激人們為更理想的生活狀態而奮斗。
這就是阿波羅存在的意義,也是現實世界運轉的意義。
酒神形象,追求自我
與日神阿波羅相對應的,是酒神狄奧尼索斯,他并不是一個帶有正面色彩的神祇,相反,他經歷了諸多坎坷。
酒神最初并非誕生于神界,他在人間流浪了許久,中國神話當中的“九九八十一難”,酒神也曾經歷過。
相傳,他在人間流浪時,最喜歡觀察人們從事農業種植工作時的狀態,也喜歡觀察大家對農作物的處理方式。
傳統的處理,就是儲藏糧食,為過冬做準備。
一次偶然的機會,狄奧尼索斯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果農儲存的葡萄,長時間處于黑暗封閉的環境當中,漸漸發酵出了一種味道十分奇特的液體。
在此前的流浪生活中,他從未見過這種液體,第一次見到時,他感到非常好奇,便憑借本能,用手指沾了一點液體,送到了自己的嘴里品嘗。
那一瞬間,他從一點平平無奇的液體中感受到了莫大的喜悅,這好像是一種能夠把人從現實世界中解放出來的靈藥,刺激人的精神,呼喚人的感官,塑造人的內心。
這類液體,其實就是最初的葡萄酒,也正是因為發現了葡萄和農作物的奧秘,狄奧尼索斯才能憑借美酒而回歸12主神位置。
他是酒神,他所代表的正是人們喝酒之后的形象與狀態。
酒神代表肆意而放縱的性格,探求對內心世界的本質追求。
大腦經過酒精刺激以后,無法正常運轉,甚至無法運行最簡單的思維邏輯,人們只能通過內心世界的指引作出種種行動,此時的一言一行,代表的都是最內在和本真的想法。
如果說日神代表的是世界的美好外衣,那么酒神就是在呼喚人們對于內心的重視,對于自我情感的正視。
人生活在現實世界,總是會受到諸多規矩與框架的束縛,有時候內心明明想選擇一條喜歡的道路,但是外在環境總是會一遍一遍地提醒你,一定要選擇一條理智的道路。
喜歡與理智,這兩者并不是反義詞,但是放在特殊的社會環境中,它們就成為了一對顯而易見的矛盾。
選擇了喜歡的東西,這一行為看似并不理智,選擇了理智存在,這一行為卻又違背了自己的本心。
那些自詡理性之人,他們往往會因為世俗價值體系中的正確二字,忽略內心最真實的感受,久而久之,他們將會丟掉自我,丟掉最能代表自己的那一部分思想與情緒。
而酒神所承載的狂歡和縱樂思想,正是在痛苦的本質上涅槃而生。
它可以讓人們暫時放下對外界規則的遵從,暫時忘記各類規則的束縛,以最原始而放縱的狀態去享受生活的樂趣,享受內心世界的自我滿足。
只有這樣,人們才能找到自我的價值,找到生命的意義,找到最簡單和純粹的快樂。
尼采說過:“在酒神神秘地歡呼下,個體化的魅力煙消云散,通向存在之母、萬物核心的道路敞開了。”
在他眼中,酒神成為了一種價值符號,他們指引著人們走向萬物的核心,品讀內心的真實情緒,感受世界的真實存在。
對于酒神文化的追捧,以及各類酒神祭祀活動的興起,都能代表人們追求自由、掙脫束縛、渴望走入廣闊世界的愿望。
人生本就是感受極為復雜的曠野,而并不是單行的軌道,每個人都有很多種活法,找到最快樂的那一種,這才是內心的指引。
對立統一,情感內涵
尼采對日神和酒神的解讀,帶有明顯的典型性。
在他的文學作品中,日神作為迷幻的角色出現,而酒神則以沖動的形象出現。
日神的迷幻,是一種對悲觀世界的迷幻。明明現實世界有那么多悲慘之處,明明黑暗與落后的現象隨處可見,可日神還是能迷幻大腦,迷幻雙眼,掩蓋黑暗,撒出光明。
這是一種意識對現象的操控,現象不會隨著意識而改變,但意識卻能掌管人腦對于現象的認知。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一認知屬于哲學當中的唯心思想,我思故我在,它并不符合世界運行的規律,但卻總能引起人們內心世界的共鳴。
至于酒神,他代表的是一種追求極致快樂與放縱自我的沖動。
理性人的生活總是辛苦,他需要考慮規則對自我的壓抑,無法準確表達自我需求,甚至無法產生合理的生命訴求。
長期處于壓抑的環境當中,人會漸漸喪失對生命意義的追求,也會喪失對價值準確性的判斷。
什么是價值?世俗意義上的成功是價值,追求自我滿足的狀態,同樣也是價值,價值只因為人的主觀判斷而發生改變,并不因任何外界條件的改變而產生增減。
所以總體來說,這兩者擁有對立的意味,卻又在非理性層面上達到了統一,不管是日神還是酒神,他們都在指引著人們成為一個非理性的人。
在某些特定的社會環境中,理性變成了壓在人們頭上的枷鎖,拋開枷鎖,以非理性的態度面對生活,往往能夠找到某種短時間內的極致快樂。
日神是古希臘藝術對外在現象的美的追求,酒神則是追本溯源對內在美的感受。他們共同傳達出古希臘文化藝術體系的精神內涵,也象征著古希臘民眾的審美價值體系。
結語:
日神阿波羅和酒神狄奧尼索斯,在古希臘悲劇藝術中是一對特殊的雙生兄弟。
他們總是相伴而生,指引著人們在逆境中掙扎。人們因外在的客觀美而產生追求美的動力,也在追求的過程中不斷認識美的本源力量,這二者對立統一,相輔相成,共同成就美的感知。
參考資料:
《奧林匹斯諸神》
《悲劇的誕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