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下午,以“無障礙生態聯盟交流”為主題的深度研討會在重慶市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903會議室舉行。
無障礙生態聯盟交流會
聚勢多方力量 共創包容未來
來自重慶市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指導中心、重慶垚之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重慶市肢殘人協會無障礙委員會、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重慶輕工職業學院等政、企、校、協多元主體的代表齊聚一堂,圍繞殘障就業途徑拓展、校企協同機制創新、NGO項目效能提升等核心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為構建殘健共融的社會生態注入創新動能。
多元聚智助殘
從理念碰撞到全域實踐的無障礙破局
據介紹,由殘障人士創立的重慶垚之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秉承“平等、融合、共享”的理念,以文化為載體,致力于公益助殘、職場服務、文化傳播。公司始終以“殘健融合”為企業基因,在文化傳播領域探索殘障群體的社會融入新路徑;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外合資企業,多年來積極踐行多元、公平、包容的文化理念,將包容性用工納入企業社會責任體系,通過與高校、行業協會合作,在殘障招聘、無障礙環境改造與無障礙意識提升等方面持續發力,構建起助殘工作閉環,助力殘障群體更好融入職場。
企業助殘進階
從認知迭代到體系構建的殘障就業雙向賦能
重慶垚之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家瑜從企業宗旨出發,闡釋了殘健融合的深層內涵:“殘健融合絕非局限于就業層面的單向幫扶,其本質是推動社會認知體系的整體性革新。”她特別指出,當前社會仍存在大量隱性的人為障礙——從市政設施中坡度超標的無障礙坡道、公共空間里隨意增設的隔離路障,到信息獲取渠道的技術壁壘,這些細節處的疏漏正實質構成殘障群體融入社會的“玻璃墻”。“真正的改變始于觀念的覺醒,既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堅守包容理念,更需要喚起全社會共同構建‘無障礙意識共同體’,讓‘殘健共融’從政策文本轉化為每個人的自覺行動。”陳家瑜的發言既點明了系統性變革的必要性,也勾勒出社會協同推進的實踐路徑。
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總監劉大衛分享企業在殘障就業領域的探索實踐時坦言:起初,公司在殘障就業工作推進中困難重重,一方面難以精準定位有就業意愿的殘障群體,另一方面對他們的職業能力也缺乏足夠了解,這些問題嚴重阻礙了招聘工作的開展 。為突破困境,公司拓展多元招聘渠道,主動與殘聯等組織建立聯系。同期,開展崗位需求調研,搭建職業適配培訓體系,推進無障礙職場環境改造。通過這一系列努力,公司殘障員工數量從2人增長到13人,實現了從初步接納到深度融入的轉變。殘障員工入職后非常珍惜工作機會,并高度認可企業的殘障融合理念,在生產、HSE(健康、安全與環境)、人力資源、質量等崗位上,以積極態度和敬業精神努力貢獻價值。這種雙向奔赴讓公司意識到,殘障就業不僅為殘障群體打開了職業發展的大門,也為企業注入了新活力。劉大衛表示,未來公司將持續完善“招聘-培訓-發展”全鏈條支持體系,促進企業與殘障群體實現更多共贏。
高校賦能路徑
從場景調研到實踐轉化的融合教育生態構建
重慶輕工職業學院團委書記冉璐璐從高校視角出發,闡釋了職業教育在殘障融合教育中的獨特價值:“學校正依托‘無障礙環境建設’專項課題,組織學生團隊深入城市街巷開展盲道系統性調研、公共設施適老化改造模擬等實踐項目,促使學生在實地走訪中直面殘障群體的出行困境,將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轉化為對包容性社會的切身體悟。”她特別強調,職業教育除了技能培養,更需要構建“同理心培育”的教育維度:學校將充分整合設計、信息技術等專業資源,在殘障人士職業技能培訓、智能助殘設備研發、無障礙校園標準建設等領域開展深度校企合作,推動“無障礙”從校園課題轉化為可落地的社會解決方案。冉璐璐表示,“我們希望培養的不僅是掌握一技之長的職業人,更是帶著人文溫度走向社會的共建者。”
政企聯動攻堅
從全維診斷到生態重構的山城無障礙解法
重慶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鄒蜜系統解讀了“山城無障礙項目”的立體化推進路徑:“我們正構建‘測評-改造-服務’三位一體的無障礙生態體系,包括研發動態更新的無障礙友好地圖、建立全要素城市設施適殘性測評體系。”她特別披露2025年攻堅計劃:年內將組建專業化無障礙環境測評師隊伍,完成50個軌道交通站點無障礙設施標準化改造,并通過AI技術升級地圖的實時導航、設施預約等智能服務模塊。針對重慶“立體地形+垂直城市”的特殊挑戰,她強調破局關鍵在于構建多維度協同機制:“在設施端,建立‘建設-驗收-動態巡檢’全周期管理標準;在管理端,推行公共場所無障礙服務能力分級認證;在信息端,打通政務、交通、商業等多領域數據接口,讓無障礙地圖成為殘障人士的‘數字盲杖',為山地城市無障礙環境建設提供可復制的‘重慶解法’。”
重慶市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指導中心主任楊紅波從政策維度深刻闡釋殘障就業的核心要義:“就業不僅是殘障人士實現經濟獨立的途徑,更是其獲得社會認同、構建主體價值的核心通道——真正的融入,需要破除物理空間的臺階阻隔與社會認知的隱形門檻。”讓“坡道成為常態,臺階成為例外”。他首次提出“消除臺階行動”的構想,倡導將無障礙理念融入城鄉建設的底層邏輯:“我們呼吁在公共場所規劃設計階段建立‘無障礙優先'審查機制,從建筑出入口的緩坡處理、電梯按鈕的低位設置,到數字服務界面的信息無障礙適配,讓包容性設計成為城市更新的標配而非附加選項。”
針對殘障就業的政策落地,楊紅波提出具體實施路徑:建議設立專項財政補貼資金池,重點支持殘障人集中就業基地、創業孵化園的無障礙改造,探索“設施改造+技能培訓+崗位適配”的一體化扶持模式;推動建立公共機構殘障就業示范指標體系,將無障礙環境建設納入文明單位、綠色園區等評價體系,形成“制度約束+正向激勵”的雙輪驅動。
共識凝聚升級
從碎片化實踐到協同網絡的助殘生態共建
會上,各參與方圍繞“意識提升、科技賦能、生態共建”達成戰略共識,勾勒出多主體協同的助殘新圖景: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與重慶垚之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計劃借智博會平臺,聯合打造“科技助殘應用場景實驗室”,集中展示智能助行設備、無障礙信息交互系統等創新成果,讓科技賦能從展品轉化為可復制的解決方案;重慶輕工職業學院將整合設計、大數據等專業資源,建立“山城無障礙環境調研數據庫”,并依托學生志愿聯盟構建“校園-社區-企業”三級宣傳網絡,通過沉浸式體驗活動、無障礙設計工作坊等形式,推動包容性理念從認知滲透到行為自覺。市肢殘人協會無障礙委員會與市殘疾人勞動就業服務指導中心則共同發起“無障礙生態共建倡議”,呼吁建立“測評-改造-賦能”全周期治理體系,形成“問題發現有渠道、改造落地有支撐、效果評估有標準”的閉環機制。
“助殘不是單方面的幫扶施舍,而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必答題。”成為會議共識的生動注腳。無障礙環境建設的本質是社會關系的重構——當企業將包容性用工納入人力資源戰略、高校把同理心培育融入職業教育、政府從政策源頭建立無障礙剛性標準、社會組織搭建資源對接樞紐,就能形成“理念共識-制度支撐-技術賦能-文化認同”的立體化推進格局。
未來圖景展望
讓“包容”成為城市生長基因的共建共享行動
會議前夕,重慶垚之馨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協同重慶康明斯發動機有限公司、重慶輕工職業學院代表走進重慶市殘疾人創業孵化基地,實地參觀殘障人士主導的文創工坊、智能助殘設備研發成果。這一沉浸式場景體驗,恰是“從認知到行動”共識的先行實踐。
從職場生態到校園課堂,從設施改造到意識革新,這場交流會上的每一個觀點碰撞,都在為社會文明的進階積蓄能量。正如楊紅波主任所言:“消除障礙,既需要全社會共情共振的‘同理心’,更離不開協同共進的‘行動力’。”
傳遞這份溫暖,分享這份期待,讓我們共同見證:當“包容”成為城市生長的基因,每個生命都值得被看見,每份潛能都能平等激活,才能真正讓“無障礙”超越設施范疇,內化為城市的精神底色。(圖/文 重慶垚之馨文化傳媒公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