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納西族、白族、藏族、傈僳族、普米族和漢族等多個民族在滇西北地區共同生活。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上述多個民族在歷史文化、生活事項和藝術審美等方面發生了頻繁的互動交融。“熱巴”舞充分吸收了滇西北地區的多民族文化元素,逐漸發展為見證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奮斗的代表性文化符號。在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中,以“熱巴”舞為代表的民族藝術相繼顯現出多民族文化元素,共同譜寫著絢麗悠久的中華文明。總體而言,在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中,以“熱巴”舞為代表的滇西北民族文化事項在鑄牢共同體意識進程中具備重要意義。
滇西北地域社會中的“熱巴”舞
總體說來,滇西北各族的“熱巴”舞在形式和唱腔方面大體一致,又因地域相異而呈現變化。首先,當下存在較多種類的“熱巴”舞,單從功能上進行分類,主要可以分為技巧“熱巴”和祭祀“熱巴”兩種。其次從藝術風格上看,當下比較著名的幾種傳統“熱巴”舞集中分布在多民族聚居地區,因其較完整地保留了傳統舞蹈動作,故也被稱為傳統“熱巴”。而流傳在麗江納西族聚居區的“熱巴”舞則在藝術風格上更偏向“勒巴”舞。
“熱巴”廣場舞表演現場 (圖片據《迪慶日報》)
就藝術形式而言,“熱巴”舞包含了豐富的藝術形式,兼有雜劇、啞劇、寓言、歌舞和說唱等表演形式,整個表演過程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自其隨藝人遷徙而流傳至滇西北后,便逐漸成為了象征滇西北地區多民族文化互動交融的舞蹈藝術。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中,各民族逐漸在傳統“熱巴”舞中加入諸多本民族的優秀文化元素,使之呈現出多民族文化特色。
就人類實踐活動本質而言,“熱巴”舞作為一種實踐文本,實則是一種具備民族文化意義的符號創造活動。可以成為我們認識滇西北多民族文化的有形窗口。滇西北地域中的“熱巴”舞富含滇西北多民族文化元素。在歷史與現實的維度中,“熱巴”舞文化中的多民族互動交融分別在其名稱故事、唱詞旋律、舞蹈動作、服飾道具和展演形式上得到體現。上述要素的聚合又進一步反映出滇西北多民族共同生活、團結奮進的歷史。綜上而言,以“熱巴”舞為代表的文化符號真實而具體地表現著滇西北地區多民族相互交織、共生互融的和諧關系。
歷史上“熱巴”舞中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熱巴”舞的旋律集中表現了滇西北各民族文化在納西族聚居的江邊地區的互動交融,“熱巴”舞的部分旋律與納西族的納西古樂高度相似,顯現出納西族東巴音樂的旋律特征。納西族的東巴音樂本身就是納西族音樂與漢族洞經音樂融合的代表。明代以來,滇西北各民族充分接觸并學習中原文化,在這種開放共享的民族文化融合進程中,納西族的音樂創作便逐漸融合漢族洞經音樂,最終形成了納西古樂,關于此,《麗江府志略》中曾有“夷人各種,皆有歌曲跳躍歌舞,樂工稱‘細樂’。箏、笛、琵琶諸器與漢制同”的記載,由此可見歷史上以“熱巴”舞和納西古樂為代表的滇西北民族音樂與包括漢族在內的多民族文化存在交融互動。作為文化事項,“熱巴”舞與納西古樂的形成發展體現了歷史上滇西北地區多民族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重塑。從側面印證了歷史上滇西北地區存在頻繁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長久以來,滇西北各民族一直存在頻繁的經貿往來與文化交融。盛行于麗江塔城和魯甸一帶的歌舞“勒巴搓”,其中有幾處動作與“熱巴”高度相似,可見此地各族文化的交融互動。各族間相似的舞蹈動作體現了滇西北地區各族團結互助、友好往來的民族關系,也暗合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民族文化同源共生的歷史發展脈絡。在歷史和觀念的進步中,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使命也給予了滇西北地區“熱巴”舞文化發展以嶄新的思路。
當下“熱巴”舞傳承中的多民族文化交融
著傈僳族花蠟裱服飾演唱“熱巴”小調的群眾 (王若帆 攝)
當下滇西北地區的“熱巴”舞傳承表現出風格多樣、流傳范圍廣、參與人群多的特點,反映出滇西北地區歷史悠久的多民族文化交融及團結和諧的多民族關系。
迪慶州維西縣塔城鎮汝柯村各民族對“熱巴”舞服飾進行了創新和改良,首先表現在服飾用色上:相較于傳統“熱巴”服飾用色,汝柯村用白色作底色,融入了白族文化中“尚白”的審美喜好。就“熱巴”舞的披肩造型來看,汝柯“熱巴”服飾采用羊皮鞣制黑白雙色的披肩,并在其上鑲七個多彩圓盤,添加進納西族女性服飾“七星披肩”的民族元素。在納西語中“七星”被稱為“優軛”,在納西族文化中,多用“日月同輝”“星辰散布”等圖案來祝禱納西族文化能夠披星戴月、不舍晝夜地傳播,從而進一步走向繁盛;就服飾袖口和領口細節上,各族群眾在此嵌入了傈僳族的花蠟裱圖案,使之呈現出傈僳族文化元素。
由此可見,汝柯村各民族共享共創新時代“熱巴”,使之兼容白族、納西族、傈僳族和藏族等多民族文化符號,進一步體現出滇西北地區多民族文化的交融及多民族共同生活的發展歷史。
此外,在當下若干“熱巴”舞傳承活動中,主辦部門也對“熱巴”舞的文化內涵和傳承方式進行了擴容和創新,使之呈現出更多的包容性和創新性,囊括了多民族優秀文化元素和中華民族時代精神,呈現出更強大的傳承生命力。此一系列創新改良舉措功效顯著,尤其體現在滇西北各民族傳統節日和若干藝術節中。各族群眾對舞蹈服飾進行創新融合,最后造就了表演隊伍中的各族藝術家著本民族特色服飾齊聚梅里雪山,共同表演“熱巴”舞的美妙圖景。此舉引來大批外地游客的圍觀,助“熱巴”舞實現更廣范圍的傳播。在積極發揮各民族特色文化優勢的同時,此項展演也幫助迪慶州打造出特色文旅產業的一大亮點,為滇西北文旅產業發展提供了助力。
總體說來,新時代“熱巴”舞的傳承保護工作呈現出重視多民族交融共生的族際和諧理念,從舞蹈的樂舞旋律、服飾道具等細節中仔細發掘中華民族共有的價值認同和時代精神,使之能夠更好地參與到多民族互動共融之中。
在這一過程中,單一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凝固僵化模塊被逐一破除,煥發出多民族文化活力,助力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鑄牢,最終樹立新時代的民族文化自信,參與完成中華民族文化符號的譜寫。在新時代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各民族文化蓬勃發展的進步中,不同少數民族文化必將通過各形式的互動共融形成新的共存關系,由此催生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新時代樣本。
隨著民族文化保護工作的不斷推進,迪慶州多民族文化交融不斷深入并創新出了若干亮點,進一步引領滇西北地區文旅產業實現整體轉型與發展。
(作者分別系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作者 朱映占 王若帆
責任編輯 何丹
責任校對 劉自學
終審 編委 陳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